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创设多种情境,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情感;前提;情境;根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76-001
我们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习惯告诉学生题目应该怎样做,这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发展。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一、以情感为前提,培养数学能力
1.亲身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有乒乓球、皮球、“大家宝”盒、椰汁盒、牙膏盒、药盒、化妆品盒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等活动,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球、圆柱体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自己初步总结出形体的特征。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沟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引导下,才会乐于学习。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积极评价,促进不断进取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情境为根基,培养数学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象举行“生日宴会”,邀请了小动物参加,在生日宴会上做了个游戏,让小动物们打保龄球,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让学生们讨论,通过汇报总结出10的组成,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排队、发奖(找规律)。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在应用中学到了基础知识,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提高。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上数量关系和空间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我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加、减法来算一算?课后我请学生把他们的想法用图画画在纸上,第二天让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第二天都很主动地进行汇报。有的学生画的是妈妈先买来2块饼,吃了1块,还剩1块。有的学生画的是停车场上有3辆汽车,又开来了1辆,一共有4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进而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以情促知,以知促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P208-211
[2]黄欣祥.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M]南海出版公司2001(10)P78
[3]陈桂生.教育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1),P65
[4]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6)P72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P290
关键词:情感;前提;情境;根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76-001
我们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习惯告诉学生题目应该怎样做,这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发展。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一、以情感为前提,培养数学能力
1.亲身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有乒乓球、皮球、“大家宝”盒、椰汁盒、牙膏盒、药盒、化妆品盒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玩一玩、分一分等活动,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体、球、圆柱体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自己初步总结出形体的特征。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沟通情感,建立民主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引导下,才会乐于学习。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积极评价,促进不断进取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情境为根基,培养数学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象举行“生日宴会”,邀请了小动物参加,在生日宴会上做了个游戏,让小动物们打保龄球,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让学生们讨论,通过汇报总结出10的组成,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排队、发奖(找规律)。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在应用中学到了基础知识,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提高。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上数量关系和空间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我请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事可以用加、减法来算一算?课后我请学生把他们的想法用图画画在纸上,第二天让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们的兴致很高,第二天都很主动地进行汇报。有的学生画的是妈妈先买来2块饼,吃了1块,还剩1块。有的学生画的是停车场上有3辆汽车,又开来了1辆,一共有4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进而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以情促知,以知促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P208-211
[2]黄欣祥.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M]南海出版公司2001(10)P78
[3]陈桂生.教育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1),P65
[4]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6)P72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P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