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jh9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原的小说《虚构》采用作者、故事叙述者和故事亲历者三位一体的叙述方式,创造出强烈的真实感,但又通过“疯人之言”、时间的错位与模糊消解这种真实性,从而为读者创设了一个虚实难辨的世界。小说形式的荒诞性与故事的神秘性相得益彰,成就了风格独特的马原。
  关键词:《虚构》;叙述方式;虚实之境
  马原的《虚构》创造了一个虚实界限模糊的世界,叙述者与作者的模糊、时间的错位、生命体验的奇异神秘,都让这部作品充满了如同白日梦般既真实又虚幻的独特魅力。
  作者总是在力图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篇名为“虚构”,让读者在阅读前就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不真实感。小说第一节作者本人就跳入了故事中,“马原”是作为作者、叙述者、故事亲历者的三位一体的存在。作者强调着:“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1]1,“我为了杜撰这个故事,把脑袋掖在腰里钻了七天玛曲村”[1]3,“我就叫马原,真名。我用过笔名,这篇东西不用”[1]3,这就给读者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让人不禁疑心这篇《虚构》就是马原对自己真实经历的记叙和回忆。而作者在建造这种真实感的同时,也在拆除着它,由此混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作者在第一节继续写道:“我现在住在一家叫安定医院的医院里”[1]3,安定医院是一家精神病院,这又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篇文字是否为“疯人之言”,这无疑嘲弄了读者对真实性的期待。在第十九节,作者继续试图解构他构造起来的真实性,他写道:“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我像许多讲故事的人一样,生怕你们中间一些人认起真。”[1]48作者在故事核心的外围建立起一个迷宫,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障碍,但这种山重水复的虚实难辨同时又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读者不必去探究小说中的“马原”到底是作者本人、是小说虚构的人物、还是仅仅是故事的叙述者,马原的小说就是真实的标准,马原仿佛真的生活在自己虚构的文字里,而读者也大可以去相信他为我们虚构的真实。
  时间的错位与模糊也造就了作品的虚实难辨之境。首先,作品缺乏时间的连贯性,故事是分裂、片段和拼合的。作品第二节写得突兀,仿佛是某个人对着空气的喃喃自语,让初读者摸不着头脑,读至第三节,叙述者又换作“马原”,读者才意识到,第二节的“妄语”是那位在玛曲村住了几十年一直被当做哑巴的老人对“马原”说的话,而读到第十六节时,读者便会惊奇地发现,这些话再次被“哑巴”老人说出,故事仿佛重演了一遍,而时间就这么神奇地错位了,那么第二三节发生的事是梦境还是现实?作者故意说,“我知道刚才的梦境已经过去”[1]6,“或许它根本就不存在,或许它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1]7。正如“哑巴”老人说的,“昨天跟今天一个样。今天跟明天一个样”[1]4。时间的断裂与循环往复创造出一种虚幻之感。其次,作品故意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我来时匆忙,竟忘了带手表”[1]30,而在玛曲村,钟表仿佛成了多余的东西,每个人都以周围环境的变化或者原始的生殖来感知时间:“哑巴”老人以“山绿了又黄”[1]4来计算时间,麻风病女人以 “山绿了又绿”[1]10和“他是到这里生下来的”[1]10来计算时间。被刻意模糊的时间概念让读者迷失在玛曲的时间长河中,人的存在依傍于时间,既然时间概念都不存在了,那么依附于时间发生的玛曲村的故事也就显得荒诞虚妄,真假难辨了。马原《虚构》中的时间仿佛就如篇名所言,是“虚构”的,作品第十二节写道“我记得我是过了‘五一’从拉萨出来的,五月二日,路上走了两天应该是五月三日”[1]30,而离开玛曲村时,师傅告诉“我”今天是五月四号。据此來说,岂不是“我”在玛曲村度过的四五天时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作品在此似乎抹去了“我”在玛曲村度过的日日夜夜,通过对时间的错位,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这么轻易消解了,所有故事仿佛变成了一个虚妄荒谬的白日梦。一切都发生了,又仿佛没有发生。虚实的界限就这样再次被混淆。马原称,“我的方法就是偶而逻辑局部,逻辑大势不逻辑”,这很好地解释了马原在《虚构》中是如何创造出虚实之境的。马原提醒我们这一切是虚构的,但这一事实已被虚构的存在所淹没,反而成为一种刺激;玛曲村历历在目。[2]70
  马原的《虚构》创造了一种奇异的真实性,他的故事介于极端真实和难以置信之间。马原并非在以叙述的圈套愚弄读者,相反,《虚构》形式上曲折性与故事的神秘性是相得益彰的,《虚构》不断打碎文本的近乎荒诞的形式是与它所描写的那个与世隔绝、神秘而危险的异度空间——玛曲村的氛围紧密契合的。玛曲村仿佛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它怪异而神秘,作者通过叙述上的陌生化,即创设虚实之境,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种神秘,创造出一种奇异的真实感。马原对文字叙述极端热衷,“虚构”的形式吸引着他,然而极端的真实也吸引着他,与其说他在故意设置叙述圈套,不如说他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摇摆不定。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马原”总是陷入虚与实的困惑中,如小说结尾“马原”再次声称“我是个有名有姓的男性公民,说不定你们中的好多人会在人群中认出我”[1]48,这正展现了作者本人在虚实之间的摇摆不定。
  “各种神祗都同样地盲目自信,它们唯我独尊的意识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它们以为惟有自己不同凡响,其实它们彼此极其相似;比如创世传说,它们各自的方法论如出一辙,这个方法就是重复虚构。”[1]1《虚构》的这个题辞就是马原的自我剖白:马原写小说就具有神祗的意味,以惟我独尊的意识来建立自己的创世纪。叙述制造虚构的效果,故事追求极端的真实,正是这种难以和解的分裂和双重性成就了风格独特的马原。
  【参考文献】
  [1]马原.马原文集(1):虚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2]张玞.虚构的帝国——评马原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0(05)
其他文献
苦茶成滋味   我这人虽也粗通文墨,于烟于酒,却都律之以戒,从不问津。唯对茶,尚可“能饮一杯无”。以往所住城市,流行花茶一类,尤以茉莉飘香者为盛,比之南方的龙井清茶,总觉得有喧宾夺主之嫌。我常喝的是翠色可人、微带苦味的绿茶。中国人于“苦”字颇多偏爱,前些年盛行“忆苦思甜”不衰,便是一例。于是我乃效义山“腐鼠成滋味”的诗句,有“苦茶成滋味”的题目“出笼”。  说起苦茶,很容易想到周作人。他在北平八道
期刊
摘 要: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出能够传遍世界却带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故事。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作者的一次利用故事传递中国价值观的典范,电影用严密的逻辑和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愚公移山、故乡情怀等中国价值观。文章主要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论述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简要说明为何《流浪地球》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探析《流浪地球》对普遍故事艺术的继承,以及《流浪地
期刊
摘 要:文章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区别,并简单分析了二者的具象形态。以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为例,文章阐述该作品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在影视剧中的展现方式、该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及该影视剧的艺术特征,分析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经典文学作品《简·爱》的改编,向人们展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剧;艺术价值;《简·爱》  基本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字,而
期刊
摘 要 《辞源》第三版注释吐蕃:“音转为土伯特”,并明确标音“吐bō”。文章分析“土伯特”一词的起源和语用演变,明确“土伯特”是清初汉臣根据蒙、满语言对西藏称呼所写音译词,往往特指藏传佛教格鲁派统治的卫藏地方,继承的是元明时“乌思藏”范围而非唐代“吐蕃”。清初“土伯特”与“吐蕃”音义都无联系。辽、元、清诸朝对藏区藏族的称呼既有“吐蕃、西蕃”,也有一批突厥语系发音词“铁不得、土卜惕、土伯特”等。这些
期刊
摘 要: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然都是备受争议的,但却没有人像布歇一样一直处于这种境地,尤其是以狄德罗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更是对布歇进行了很多言过其实的批评。布歇(1703—1770年)在时代和蓬巴杜夫人有形或无形的推动下成为18世纪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画家和装饰设计家。布歇的成功和洛可可风格的盛行其实是法国王宫贵族穷途末路的真实记录,路易十五的荒淫无度和上层贵族的贪图享乐正是使洛可可風格盛行的阳光雨露
期刊
摘要:随着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设计已不仅仅为了追求视觉与功能而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开启了新的革命,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经历了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快速建设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正迅速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主导思路。本文论述了有关可持续发展设计与可持续性设计、绿色设计的区别以及
期刊
摘要: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应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平台的巨大作用, 利用网络的特点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网络宣传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可以提高公众关注度,又可以提高国际话语权。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网站存在着独立网站少、形式单一、技术薄弱、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提高认识、建立数字博物馆等手段加强建设。  关键词: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互联网;宣传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抗战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新课改目标,这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获取途径,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以互联网、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们知道,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最直接产生的是眼球效应,以吸引关注来刺激行为,而美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也有着同样的效果,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那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相对更
期刊
摘要:所谓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语言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很常见的训练,也是教学实践中常被教师忽视的一个方面。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要朗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结构,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本文就当前中专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专语文;朗读;问题;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关注音乐特长生的特点,充分挖掘校园里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识读乐谱、演奏、演唱和综合性艺术表演方面和特长生的假特长和畸形特长的链接着手。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锻炼孩子能力,和孩子们的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才华提供舞台。  关键词:特长生;音乐教学;重要资源  一、特长生的特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学生音乐特长的学习种类较多,按形式分为:器乐类、舞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