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铜刻传薪火实践理论比翼飞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蘅,字斯野,号青篁斋主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海墨画社画师。他1960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艺术之家,自幼从著名书画、篆刻家韩天衡先生游艺,又得书画界、教育界前辈耆宿唐云、苏渊雷等名家亲授点拨,书画篆刻技艺大进。三十多年前,由热爱书画艺术而步入铜刻艺术的殿堂,长期浸淫于古老的铜刻技艺并甘于寂寞、厚积薄发,如今已硕果累累、成绩斐然。2008年,《吴蘅-铜刻艺术》申报上海市传统工艺技艺项目,经评审获得批准认定。2009年吴蘅又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铜刻艺术的代表人。近日,集多年铜刻艺术精品的宣纸线装本《青篁斋铜刻集》已经付梓,具体介绍铜刻技法的《铜刻艺术》一书也即将出版,这是吴蘅先生三十多年艺术生涯的展示,也是对铜刻实践和理论的艰苦探索,可谓孜孜以求。难能可贵。
  庚寅大暑前一日,笔者走访了位于虹桥机场附近的青篁斋,在雅致整洁、书香宜人的氛围中与吴蘅先生就铜刻艺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谈。
  董;铜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清代和民国时期曾经在文化艺术界颇有影响并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在历经数十年的辉煌之后却日益衰退,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听说你父亲长期在文艺界工作,你兄长也是一位篆刻家,你是怎样走上铜刻之路的?引路人是谁?
  吴:家父曾是一位文艺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涉及的领域有音乐、美术、摄影、体育以及群众文艺等多种大文化的领导工作,有一段时期,曾为上海美术界负责人之一。我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喜爱书画篆刻艺术,且动手能力较强,对竹、木等材料上画画刻刻,非常有兴趣,还自己动手雕刻印纽和砚台等等,这个时候已经知道什么是浮雕、什么是薄意,什么是阴刻、阳刻。在动乱的非常时期,一大批美术界老先生们是不自由的,父亲对这些老先生们相当关心。一些老画家“解放”了,父亲时常与他们一起接待外宾,每次任务结束,父亲总是亲自把老画家送回家,并不时地问暖问寒,使这些老先生在那个非常时期感到十分温暖。说到父亲,还有件事令我难忘。父亲有一次去看一位画家,当时这位画家生活相当艰苦,在寒冷的冬天,一个人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作画。父亲回家后,与我聊起此事并与我相商,能否关心一下这位画家的具体困难。当时我二话没说,拉着我的同学一起,购买了二箱蜂窝煤,骑着自行车送至这位画家家中,使他非常感动。直至二十多年后我再次与他见面,他还是念念不忘,连声说:你父亲是个好人啊。父亲还经常带我去画家的家里,当时我才十几岁,正好在学画,开始我随海上著名画家江寒汀的高足蕉雨和乔木二位先生。由于性格使然,喜欢标新立异,自己脑海里经常会出现逆反意念。在学习虚谷笔法的临写过程中,我不但学到了虚谷的线条,敷色和意境变化,而且还参以自己的意念和理解,寻找自己的东西。有一次我运用虚谷笔法,画了一幅《葫芦图》,拿给蕉雨先生看,蕉雨观后惊呼:你这幅画颇得陈师曾遗风,真乃神品也。当即在画上题了“神品”二字,落款是:我爱此画为之题,蕉雨。并告诉我:你如果每幅都能画出如此的作品,我要拜你为师。蕉师虽然是一句玩笑的话,但对我的鞭策是相当大的。说句实话,其实当时我都不知道陈师曾为何许人也,回家通过查找资料,才得知陈师曾先生乃民国时期的一代大家,画铜的顶尖高手。现在回想此事,后来我走上铜刻艺术之路,难道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七十年代后期,我时常去唐云先生家,记得第一次是父亲带我去的,以后就时常去求教。唐先生书斋案头有不少铜刻文房,如铜墨盒、铜镇纸、铜印规、锡壶等,自己感到很好玩,由此渐渐萌发了刻铜的想法。我走上刻铜之路,主要是唐云先生启发,此后在刻铜的具体操作中更是得到唐先生点拔,如何才能体现书画的笔墨韵致,并时常在铜件上为我起稿,对我的作品给予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应该说,唐云先生是我的铜刻艺术的真正引路人。
  董:铜刻是一门难度较高的技艺,据你所知,目前全国有多少人在从事铜刻艺术?
  吴:具体数字我不清楚。由于利益驱使,目前市场上粗制滥造的仿制品较多,刻得较好的很少。现代铜刻家我也不甚了解。客观地评说,目前市场上看到的作品尚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仍在仿制阶段,缺乏新意、内涵和文人气息。
  董:你认为自己的铜刻技艺有什么特色?这种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吴:艺术风格的形成,其实是水到渠成的,铜刻艺术同样如此。我的铜刻作品包括三大类,一是与书画家合作的作品;二是将书画作品有选择地以铜刻表现出来,即摹刻作品;三是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中第一类作品的数量较多,而且都是与国内著名书画家合作刻制的。我自幼学习书画篆刻,师从过多位名家且得到亲授指点,加上三十多年的刻铜实践探索,因此,在铜刻艺术的再创作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主要是铜刻作品能够较好地体现原作的精、气、神和笔墨韵味,而不是为刻而刻,有一股工匠气。另外,铜刻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墨拓展示,墨拓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技艺,要拓得恰到好处难度较大,一定要静下心来仔细操作才能完成。我对墨拓曾下过苦功,使之能尽可能地表现原作的面貌,这一点也是我的艺术特色,而且非常重要。
  董:九十年代初《吴蘅铜刻选》出版至今已将近二十年,听说你最近又有两本与铜刻相关的著作要出版,其中一本专门介绍了铜刻技法。在艺术市场化的今天,不少艺术家都深藏不露,忌讳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泄露出去,你却将多年来结累的独门技艺公之于众,你是怎么想的?
  吴:是的,九十年代初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蘅铜刻选》只是一本小册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设计、版式和内容未能尽如人意。今年5月,也是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宣纸线装本(精装版)《青篁斋铜刻集》一书已经出版,汇集了我近三十年所创作的大部份铜刻作品的拓片。另一本《铜刻艺术》,上海书店出版社将在今年年底出版,此书主要介绍铜刻工具、技法和墨拓的要领。我今年正好五十岁,从事铜刻艺术有三十多年了。我想,这也是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实践和理沦的阶段性总结。
  近年来铜刻艺术作品如墨盒、镇尺等在收藏品市场的价格节节攀升,引发了铜刻艺术热,也有好几本为收藏爱好者指路的清末和民国时期铜刻作品图片类著作出版。199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出版“陈师曾画铜”一书,2002年邓见宽编著有《莲花庵写铜》(姚茫父铜刻作品集),主要都是铜刻拓片。据我所知,用专门章节介绍铜刻技法的图书至今还没有出版过,我的著作既是首创,也是抛砖引玉。
  至于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独门技艺公之于众,我想主要是铜刻艺术已经濒I临消亡的状态,十分可惜。既然国家给了我“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总要为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做一些实事,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其实搞铜刻是非常艰苦的,一要有书画基础,二要有较好的领悟力,三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另外,哪些书画作品适宜创作铜刻,那些则不宜用铜刻表现,很有讲究。
  董:你对铜刻艺术的未来有什么展望和打算?是否开班收徒?
  吴:现在热衷干铜刻艺术的收藏爱好者很多,但具体从事铜刻艺术创作并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人则太少了,进行铜刻理论研究的人更少。因此,铜刻艺术的传承困难重重。上海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已经认定我的铜刻艺术为传统技艺项目,并在地图上公布了我的艺术工作室的位置,我希望今后能够得到行业协会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如何对铜刻艺术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是我未来的主攻方向。我下一步的设想,是创作近现代著名画家的专题性作品集,逐渐形成系列化等,另外,完全属于自己的铜刻创作也要有所突破。由于我还在国营企业上班,业余时间有限,开班收徒要到退休后才能考虑。
  董:还有一个题外的问题,业余时间除了书画、篆刻和铜刻之外,你还有其他爱好吗?
  吴:我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杂件,如装帧书籍、制作画框等,还有收藏连环画的爱好,以古典题材为主。我收藏的连环画数量可观而且品相一流。我想,不管收藏或玩杂件都是享受这个过程,也能为女儿留下一笔文化财富。我女儿今年12岁,钢琴已考出9级,目前正在学习古琴,井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希望她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以外,也能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需要一代接一代来传承和发扬。
其他文献
Boxtree root carving art is a unique type in arts and crafts,which demonstrates perfect combination of natural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 by virtue of “the same composi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Wi
期刊
继“Gold Expressions”历年的中国汇演获得成功,2010年,世界黄金协会再次与意大利维琴察展览局携手在中国上海举办“Gold Expressions 2010”中国巡演。今年,恰逢世博会隆重召开之际,各国的文化艺术精髓汇集于此,“Gold Expressions”选择了上海作为2010中国汇演的首站,为现代智慧女性带来又一场充满意大利设计风情的饕餮盛宴,此次的中国巡演更是一场意义深远
期刊
Bufu is the very important costume for officer in Qing Dynasty. Qing government set up a series of regulations specifying the usage of Bufu, which would punish those who violate the regulations. Durin
期刊
浅绛彩瓷,瓷器中彩绘的一种。采用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为基调描绘的画面,色彩清淡柔和,幽雅素静。浅绛彩瓷始于清末道光、咸丰,鼎盛于同治、光绪,历经四朝。约半个世纪,至民国初年逐渐消失。浅绛彩瓷所绘牡丹,不循“浅绛”此道,用色艳丽,盛开在清淡的画面中,显得格外地富丽美艳,其独到之处的成功表现,在我国彩瓷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浅绛彩瓷出现在清代晚期,它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主要与清代后期特
期刊
陶都宜兴,古称阳羡、荆溪,境内之水土甚为适宜制陶,所制陶壶亦甚宜沏茶。宜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尤以茶之器紫砂壶扬名于天下。“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对紫砂陶的尊贵写照。  习惯上讲的紫砂发展历史,其紫砂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紫砂壶的艺术。明朝正德至万历年间是紫砂壶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这一阶段所出现的紫砂壶用料略显粗糙,但总体而言,壶体造型已趋向成熟,设计制作器物的水
期刊
值此上海世博会举办100天,8月8日~9月4日在意大利馆呈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意大利的遗产和艺术”为主题的多媒体展览。  由RomArtificio携手“文化遗产和艺术的朋友”协会,在Arcus的支持下承办;主办单位有意大利外交部,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大利国家委员会-赞助单位有意大利总理府,意大利众议院,意大利经济发展部,意大利旅游部;策展人为著名的艺术评论家Vitto
期刊
随着世博会的发展与成熟,世博会已经慢慢地从工业产品的简单陈列演变成更注重精神文化的“主题演绎”。如何向大众展现它的主题(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主题“水和持续发展”;2002年爱知地球博览会“自然的睿智”)。演绎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20lO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有“三大展区”。在第一展区中有一展项名为《岁月回眸》,此展项的主题思想是让观众从中体
期刊
他是一位把青春留在玉的家乡帕米尔高原的老兵,在一次执勤任务中汽车翻下了山崖,也翻去了他穿了18年的军装,他怀揣着二等残废军人证书回到家乡当了农民;他再返帕米高原时,怀着对玉的痴情,把和田玉带回了故乡太仓;他将玉融入世博元素,成为波黑馆特许赞助商,将中国和田玉带进了世博园,将玉的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他就是帕米尔老兵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宝玉石鉴定专家蔡勃。  中华玉文化一直遵循着“玉不
期刊
In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when literati took part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Yixing Purple Sand Earthenware, they not only introduced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forms (such as poem, painting and calligr
期刊
春秋战国时代,卞和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此璞辗转楚厉王、武王,都因君不识玉,而视之以顽石弃之。楚文王即位后,识玉;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其栖息之所定是人杰地灵的宝地。老凤祥依托上海南京东路名品楼,栖地献宝,待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