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多维对话式教学探讨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概况、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不断提升学生阅读、分析和评价古代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诗歌被选入中小学教材,这对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时间跨度大、容量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文学活动来看,从先秦至近代,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很大。在这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以唐诗为例,仅《全唐诗》就收录了唐代两千多位诗人约五万首诗歌。然而,除了唐代的诗歌创作外,还有散文、词、小说、变文等各种文体创作,其中有些文体的成就不亚于唐诗。可以说,唐诗只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冰山一角。
  古代文学教学,涉及很多方面,如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献、古文化、古代哲学、古代思想等,繁多的教学内容,但课时安排相对有限。随着课程设置的不断改革,在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中,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一再缩减。一般而言,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课时基本是在每学期五十个课时左右,总课时数大约在210~250之间。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根本无法讲完如此繁多的内容,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一再地调整教学内容,或是缩短文学史的教学内容,侧重作品分析;或是舍弃一些作家作品的讲解而只专注文学大家等。不管怎么做,都是不利于古代文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法单一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师基本是沿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工具,“满堂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以文学史为主,辅以文学作品的分析,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教师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学生则是埋头苦记笔记。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部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即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获取该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各种层面的目标。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也即通常所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当前教学在很大限度上已经背离了这一原则。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课堂教学中,但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如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是教师主讲,学生迅速抄下教师课件的要点。多媒体教学变成了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传统教学的翻版。在某种程度上,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还不如“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直接抄课件,少了内化的过程。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和学生缺乏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有关。笔者通过分析和调查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古代文学的内容繁多,年代久远,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和现代相差甚远,加之语言表达迥异,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其次,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文学的教和学都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所以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第三,功利性思想的影响。文学性的界定问题似乎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思维世界,以至于相当多的学生已经淡化,甚至放弃了对诗意的追求。在市场化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更关注所学知识是否有用,能否为以后择业增加筹码。文学课本是提高人文素养、丰富人精神世界的课程,很难在短期内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日益被边缘化。
  二、建立“多维对话式”教学方式
  平等对话是后现代教育家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对话,探讨理解某一主题并获得新知,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典型的对话式教学是由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演变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积极的态度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这种对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式教学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不是放任学生任意地发展,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整个对话式教学的前提。
  古代文学的内容非常广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无法对所有内容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好把关的角色,起到过滤作用,确定哪些内容是重点。如一个教学单元涉及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文化思想、精神内涵等,教师无法全面顾及。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功课,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
  如在教学唐代文学单元“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时,元白诗派的教学重点是“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写实精神,而韩孟诗派的教学则应侧重于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新变上。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只充当搬运工的角色,教师本身有一个对知识的内化过程。读透文本、深入把握,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审美体验,价值判断对作品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可以说,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 否则,对话式教学的效果难以实现。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文本是知识的载体,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才能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才能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这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