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者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其实际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实践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课堂;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根据其情节编出应用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会被吸引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选取学生学习生活的事例,作为编题素材,一步一步地引出例题,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催生新知。一上课,教师:学校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同学们在假期读了多少本课外书?教师有意让两名女同学和三名男同学回答,并板书读书的本书:6本、18本、5本、21本、4本。现在老师把同学们读课外书的事情编成一道应用题:同学们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我们5名同学分别看了6本、18本、5本、21本、4本课外书,这些同学平均每人看课外书多少本?学生读题时,教师把学生说出来的数据填上并提问:这道题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平均数应用题)师问求平均数需要哪几个量?怎样列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经改编,引向例题。“2名女同学一共看了24本课外书”,“3名男同学一共看了30本课外书”(在原题上改条件)这道题怎样列式?让学生发现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问题始终没变,都属于求平均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回答的数据一下子编出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而是经过三次条件改编变化过程,逐步引出例题。有利于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比较中,牢固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即总数量/有几份=平均数。
二、开放思维空间,把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游动物园。我们要去游动物园,请学生观看动物园几个游玩项目后,提问:去游玩之前,你想了解什么?生:我想了解价格,想知道哪些项目是收费的?生:我想了解这些项目中,每次是一个人玩,还是几个人一起玩?教师出示价格表并建议:看一看你想玩哪些项目,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当学生发现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减少开支时,让学生再次计算游玩至少需要的钱数。在学生体验成功的时候,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每人给100元,你能设计一个最佳游玩方案吗?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出示价格——实际方案——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不但注重培养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数学事实
数学中的“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像立体图形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尤为困难。教学时,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电视机、冰箱、花瓶等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图形及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都是我們的好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做好朋友吗?让学生认真的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摸摸、看看、玩玩、说说。老师参与其中。请学生上台介绍好朋友。生:我的好朋友是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爱滚来滚去的。我的好朋友是圆柱,有点圆、有点长它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我的好朋友是长方体,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它有6个面。我的好朋友是正方体方方正正的也有六个面,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它不会滚。学生介绍很精彩,认识了四个朋友。但老师还有疑问:球和圆柱都会滚,把球和圆柱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然后自然地介绍图形。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至始至终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来。
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老师的首要责任是近期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如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准备买一套房子,请学生替老师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献策。”学生要知道房价,交通情况、使用面积等。然后老师出示房价,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老师有设计情景,为了美观和舒适,准备进行装修,你们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我参考?生分别介绍了木地板和瓷砖的市场调查。选哪一种好呢?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请各个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投影仪展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没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
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鼓励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不断拓展时间思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才能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创作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课堂;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根据其情节编出应用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会被吸引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选取学生学习生活的事例,作为编题素材,一步一步地引出例题,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催生新知。一上课,教师:学校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同学们在假期读了多少本课外书?教师有意让两名女同学和三名男同学回答,并板书读书的本书:6本、18本、5本、21本、4本。现在老师把同学们读课外书的事情编成一道应用题:同学们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我们5名同学分别看了6本、18本、5本、21本、4本课外书,这些同学平均每人看课外书多少本?学生读题时,教师把学生说出来的数据填上并提问:这道题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平均数应用题)师问求平均数需要哪几个量?怎样列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经改编,引向例题。“2名女同学一共看了24本课外书”,“3名男同学一共看了30本课外书”(在原题上改条件)这道题怎样列式?让学生发现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问题始终没变,都属于求平均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回答的数据一下子编出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而是经过三次条件改编变化过程,逐步引出例题。有利于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比较中,牢固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即总数量/有几份=平均数。
二、开放思维空间,把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游动物园。我们要去游动物园,请学生观看动物园几个游玩项目后,提问:去游玩之前,你想了解什么?生:我想了解价格,想知道哪些项目是收费的?生:我想了解这些项目中,每次是一个人玩,还是几个人一起玩?教师出示价格表并建议:看一看你想玩哪些项目,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当学生发现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减少开支时,让学生再次计算游玩至少需要的钱数。在学生体验成功的时候,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每人给100元,你能设计一个最佳游玩方案吗?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出示价格——实际方案——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不但注重培养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数学事实
数学中的“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像立体图形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尤为困难。教学时,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电视机、冰箱、花瓶等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图形及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都是我們的好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做好朋友吗?让学生认真的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摸摸、看看、玩玩、说说。老师参与其中。请学生上台介绍好朋友。生:我的好朋友是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爱滚来滚去的。我的好朋友是圆柱,有点圆、有点长它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我的好朋友是长方体,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它有6个面。我的好朋友是正方体方方正正的也有六个面,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它不会滚。学生介绍很精彩,认识了四个朋友。但老师还有疑问:球和圆柱都会滚,把球和圆柱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然后自然地介绍图形。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至始至终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来。
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老师的首要责任是近期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如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准备买一套房子,请学生替老师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献策。”学生要知道房价,交通情况、使用面积等。然后老师出示房价,让学生根据房屋基价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老师有设计情景,为了美观和舒适,准备进行装修,你们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我参考?生分别介绍了木地板和瓷砖的市场调查。选哪一种好呢?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请各个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到投影仪展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没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
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鼓励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不断拓展时间思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才能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创作过程中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