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 言
从古至今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于1770年在波恩出生,死于1827年,贝多芬在音乐创作这条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发展和改变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而且还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开辟了道路,提高并发展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由此看来,贝多芬在世界音乐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他的作曲生涯几乎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在欧洲音乐历史上,贝多芬创作的体裁是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体裁他都写过,他这一生中共创作了1部歌剧,1部清唱剧,2部弥撒曲,3部康塔塔,9首交响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他还创作了许多舞曲、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等等。他的作品在音乐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引申性写法
(一)单一主题的引申性写法
单一主题的引申性写法就是从呈示部中选取期中某一个主题或选取某一主题中最具有特点的部分或者是一个核心的动机来进行展开,再展开部展开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与选取的材料一模一样,因此创作者往往充分利用音乐材料各种不同的发展手法。单一主题的引申性写法一般都在较小的展开部中运用。
1、主部式引申
主部式引申是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展开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展开部展开部分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一般来说,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相对比较简短,大多数的主部主题在8小节左右,它是整首乐曲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呈示部中的核心部分。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动机非常活泼并且也富有动力性,在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对其进行运用模进、变奏、分裂等手法的创作很容易将其演变成一个小的片段,甚至运用主部主题的连续发展可以构成整个展开部的展开部分,把展开部顺利推向高潮,进入属准备阶段。
贝多芬1815年出版的奏鸣曲Op.90是他的第27钢琴奏鸣曲,此曲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就是运用了主部式引申这种手法。这首曲子的呈示部主部有三个主题,主题一为8小节,节奏活泼、有力、欢快,主题二也是8小节,旋律是抒情如歌的,主题三式方正的4+4结构,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平行乐段。展开部的展开部分为85——129小节,它就是将主部主题一和主题二的材料进行展开,发展成了展开部分的两个阶段。
此部分是对主部主题一的材料进行展此谱为贝多芬第27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分的第一阶段是乐曲的85——107小节,开,首先以两小节为主题进行了三次上行的模进,后来被分裂成了一小节的新的模进主题,以复音程的大调形式不断的進行模进,步入了C大调的属功能。曲子的100——108小节是展开部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在属和弦上的连接过渡段落,104——107小节高音声部进行下行的级进,低音声部进行上行的级进,形成了外声部的反方向进行,从而使曲子进入到展开部分的第二个阶段。
展开部分的第二个阶段是乐曲的108——129小节,以4小节的弱起节奏开始,旋律运用了四分音符和两个声部的对位使人感觉音乐柔和而精炼,接下来旋律进入了低声部,高声部被演变成了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然后又经过分裂与模进,力度逐步增强,在129小节曲子达到了展开部高潮,步入属准备阶段。
2、副部式引申
副部式引申在奏鸣曲展开部的展开部分是不常用的,在呈示部中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是形成对比的,它的段落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长的,而且大都是抒情柔和的,它在呈示部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不容易被分裂、磨碎或者重新结合。如果用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进行展开,一般来说也会加入新的元素,突出它的戏剧性特征并且和离调、转调等写作手法一并使用,愈加深入的展现音乐形象。
贝多芬1796年出版的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就运用了这种发展手法。
曲子第56——80小节为展开部的展开部分,以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在其属调上展开进行,三次重复使主题与调性都进一步推进,左手加入八分音符使曲子逐步活泼起来,从68小节开始,音区发生了变化,不管是素材、调性、织体还是力度、节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材料不断的模进更加不稳定深化了呈示部的矛盾,73小节处音乐推向了高潮。在81小节处,材料的和声落在了主调的属和弦上的,步入属准备阶段。
(二)复调式的引申性写法
贝多芬在1817年出版的第二十八首钢琴奏鸣曲Op.101第一乐章中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就是运用了复调式的引申性写法。
在奏鸣曲Op.101第一乐章中整个展开部运用的都是复调手法写作中的赋格,赋格在贝多芬晚年时期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从而使晚年时期的作品不管从风格还是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曲子的35——57为展开部分,动机与旋律相结合,使赋格主题的形象突显出来,35——40小节旋律在左手上,从41小节开始旋律开始逐渐增强,然后变弱再增强变弱再一次增强达到曲子的高潮。
三、插部性写法
所谓插部性写法就是在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引入新的材料,它可以取代展开部分的某一部分,也可以代替整个展开部,在选择材料时一般是全新的材料,但也有可能是原来某一主题派生出来的。无论如何,都要与乐曲的呈示部和再现部形成对比,插部性写法是非常好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进行插部时,注意与呈示部中的和声要有对比,而且调性也不能与呈示部中副部的调性相同,可以插入一个主题进行发展、演变,也可以插入多个主题。这种方法用来替代呈示部中副部主题的展开,一般都是柔和、如歌的乐段,但在音乐性质上与副部主题也是非常相近的。“若基本展开部分中某一部分为插部,则称展开部具有插部性质;若引入部分和基本展开部分都被插部取代,则称插部代替了展开部。1”
贝多芬1798年出版的第五首奏鸣曲Op.10,No.1中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就是运用了此手法。
乐曲118——157小节为展开部的展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乐句,118——125小节是第一个乐句,从f小调入手,伴奏织体采用了呈示部中的副部织体,前四小节相当于连接部的新材料,后四小节相当于副部的新材料。126小节开始步入了第二个乐句,运用转调的写作手法把调性转到了降b小调,平行8小节之后,134小节又进行了第二次转调,转入同主音降D大调进行发展,又转回降b小调,然后又转入f小调,这是伴奏织体也由原来的8分音符变化为4分音符,在158小节处,和声落在了再现部的属功能上。
结语
笔者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展开部高潮的写法,也就是展开部的基本展开部分。采用了一个论据一个论点的写作手法,主要列举了奏鸣曲Op.2、奏鸣曲Op.10、奏鸣曲Op.57、奏鸣曲Op.90以及奏鸣曲Op.101展开部高潮的分析。乐曲中展开部的主要部分就是展开部的基本展开部分,它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了音乐形象的发展,性格的深化以及与呈示部、再现部矛盾冲突的揭示,整首曲子的高潮也在这个地方突显出来。利用主体材料、内部结构以及和声与调性布局等写作技术,展开部展开部分的发展动力逐步加强;它的内部材料往往依据主题材料和和声语汇等写作技术的转换,发展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小部分以及各种各样的发展层次,它的界限划分的比较隐蔽,一般不能只用终止式来判断。希望笔者本次的研究对此后的理论分析者起到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91)。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从古至今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于1770年在波恩出生,死于1827年,贝多芬在音乐创作这条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发展和改变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而且还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开辟了道路,提高并发展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由此看来,贝多芬在世界音乐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他的作曲生涯几乎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在欧洲音乐历史上,贝多芬创作的体裁是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体裁他都写过,他这一生中共创作了1部歌剧,1部清唱剧,2部弥撒曲,3部康塔塔,9首交响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他还创作了许多舞曲、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等等。他的作品在音乐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引申性写法
(一)单一主题的引申性写法
单一主题的引申性写法就是从呈示部中选取期中某一个主题或选取某一主题中最具有特点的部分或者是一个核心的动机来进行展开,再展开部展开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与选取的材料一模一样,因此创作者往往充分利用音乐材料各种不同的发展手法。单一主题的引申性写法一般都在较小的展开部中运用。
1、主部式引申
主部式引申是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展开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展开部展开部分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一般来说,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相对比较简短,大多数的主部主题在8小节左右,它是整首乐曲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呈示部中的核心部分。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动机非常活泼并且也富有动力性,在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对其进行运用模进、变奏、分裂等手法的创作很容易将其演变成一个小的片段,甚至运用主部主题的连续发展可以构成整个展开部的展开部分,把展开部顺利推向高潮,进入属准备阶段。
贝多芬1815年出版的奏鸣曲Op.90是他的第27钢琴奏鸣曲,此曲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就是运用了主部式引申这种手法。这首曲子的呈示部主部有三个主题,主题一为8小节,节奏活泼、有力、欢快,主题二也是8小节,旋律是抒情如歌的,主题三式方正的4+4结构,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平行乐段。展开部的展开部分为85——129小节,它就是将主部主题一和主题二的材料进行展开,发展成了展开部分的两个阶段。
此部分是对主部主题一的材料进行展此谱为贝多芬第27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分的第一阶段是乐曲的85——107小节,开,首先以两小节为主题进行了三次上行的模进,后来被分裂成了一小节的新的模进主题,以复音程的大调形式不断的進行模进,步入了C大调的属功能。曲子的100——108小节是展开部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在属和弦上的连接过渡段落,104——107小节高音声部进行下行的级进,低音声部进行上行的级进,形成了外声部的反方向进行,从而使曲子进入到展开部分的第二个阶段。
展开部分的第二个阶段是乐曲的108——129小节,以4小节的弱起节奏开始,旋律运用了四分音符和两个声部的对位使人感觉音乐柔和而精炼,接下来旋律进入了低声部,高声部被演变成了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然后又经过分裂与模进,力度逐步增强,在129小节曲子达到了展开部高潮,步入属准备阶段。
2、副部式引申
副部式引申在奏鸣曲展开部的展开部分是不常用的,在呈示部中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是形成对比的,它的段落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长的,而且大都是抒情柔和的,它在呈示部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不容易被分裂、磨碎或者重新结合。如果用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进行展开,一般来说也会加入新的元素,突出它的戏剧性特征并且和离调、转调等写作手法一并使用,愈加深入的展现音乐形象。
贝多芬1796年出版的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就运用了这种发展手法。
曲子第56——80小节为展开部的展开部分,以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在其属调上展开进行,三次重复使主题与调性都进一步推进,左手加入八分音符使曲子逐步活泼起来,从68小节开始,音区发生了变化,不管是素材、调性、织体还是力度、节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材料不断的模进更加不稳定深化了呈示部的矛盾,73小节处音乐推向了高潮。在81小节处,材料的和声落在了主调的属和弦上的,步入属准备阶段。
(二)复调式的引申性写法
贝多芬在1817年出版的第二十八首钢琴奏鸣曲Op.101第一乐章中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就是运用了复调式的引申性写法。
在奏鸣曲Op.101第一乐章中整个展开部运用的都是复调手法写作中的赋格,赋格在贝多芬晚年时期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从而使晚年时期的作品不管从风格还是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曲子的35——57为展开部分,动机与旋律相结合,使赋格主题的形象突显出来,35——40小节旋律在左手上,从41小节开始旋律开始逐渐增强,然后变弱再增强变弱再一次增强达到曲子的高潮。
三、插部性写法
所谓插部性写法就是在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引入新的材料,它可以取代展开部分的某一部分,也可以代替整个展开部,在选择材料时一般是全新的材料,但也有可能是原来某一主题派生出来的。无论如何,都要与乐曲的呈示部和再现部形成对比,插部性写法是非常好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进行插部时,注意与呈示部中的和声要有对比,而且调性也不能与呈示部中副部的调性相同,可以插入一个主题进行发展、演变,也可以插入多个主题。这种方法用来替代呈示部中副部主题的展开,一般都是柔和、如歌的乐段,但在音乐性质上与副部主题也是非常相近的。“若基本展开部分中某一部分为插部,则称展开部具有插部性质;若引入部分和基本展开部分都被插部取代,则称插部代替了展开部。1”
贝多芬1798年出版的第五首奏鸣曲Op.10,No.1中展开部的展开部分就是运用了此手法。
乐曲118——157小节为展开部的展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个乐句,118——125小节是第一个乐句,从f小调入手,伴奏织体采用了呈示部中的副部织体,前四小节相当于连接部的新材料,后四小节相当于副部的新材料。126小节开始步入了第二个乐句,运用转调的写作手法把调性转到了降b小调,平行8小节之后,134小节又进行了第二次转调,转入同主音降D大调进行发展,又转回降b小调,然后又转入f小调,这是伴奏织体也由原来的8分音符变化为4分音符,在158小节处,和声落在了再现部的属功能上。
结语
笔者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展开部高潮的写法,也就是展开部的基本展开部分。采用了一个论据一个论点的写作手法,主要列举了奏鸣曲Op.2、奏鸣曲Op.10、奏鸣曲Op.57、奏鸣曲Op.90以及奏鸣曲Op.101展开部高潮的分析。乐曲中展开部的主要部分就是展开部的基本展开部分,它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了音乐形象的发展,性格的深化以及与呈示部、再现部矛盾冲突的揭示,整首曲子的高潮也在这个地方突显出来。利用主体材料、内部结构以及和声与调性布局等写作技术,展开部展开部分的发展动力逐步加强;它的内部材料往往依据主题材料和和声语汇等写作技术的转换,发展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小部分以及各种各样的发展层次,它的界限划分的比较隐蔽,一般不能只用终止式来判断。希望笔者本次的研究对此后的理论分析者起到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91)。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