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确实到了不能就增长看增长,更不能单一追求增长的时候,因为高的增长率并不意味着强的竞争力,只有拥有核心技术的经济增长才是增强国力的根本之道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世界震惊,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不令人满意,甚至许多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中国国际竞争力缺乏核心支撑力
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贸易市场份额逐步增大,似乎给人一个印象: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非常强。其实,这是一种表象。因为,在出口份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加工贸易占了较大的比重,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等并没有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特别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领头羊的大型企业群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只是从小做大,并没有从大做强。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绝非仅仅是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强大的单一表现,还应该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有比较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支撑,有比较强的人才队伍,有比较好的竞争环境等等。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创造价值和财富的综合能力,根本的是效率水平具有持续的发展支撑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想通过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更有效地吸引和获得全球性竞争力资源,以达到积极有效培育竞争力优势,保持高质量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基本上还是一种外延粗放以规模取向的简单增长方式,与国际竞争力提倡的以效率、质量、环保取向的内涵集约式增长有很大的不同。
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的教育意义
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有很多教育意义。第一,GDP不是竞争力的首要标志,人均收入水平,特别是持续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比GDP重要得多。第二,政府管理制度和效率非常重要,但是制度和效率取决于许多政府机构和职能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必须基于市场经济操作基础平台和原则,并以追求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没有任何其他标准。第三,以人为中心追求系统发展,其中包括从人民的价值观、生活观向事业心、公平心、竞争心的社会教育大系统和由此激发发展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新时代生产力。第四,环境比什么都重要,要对人类健康发展负责。第五,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动力、水资源服务设施和信息技术设施、社会设施的规模和效率,是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对于中国现阶段,提高基础设施的效率比规模更重要。第六,不仅要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工程师,而且要用工程师精神教育每个人追求做事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第七,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根本和基础,但是,要实现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企业,必须保证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和谐稳定关系。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两家权威机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2005年第四十九名,2006年第四十八名(12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国际竞争力2005年的世界排名第三十一名,2006年急升至第十九名(6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侧重经济效率和制度效率的软竞争力评价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则是侧重以综合福利效率的硬竞争力评价国际竞争力。尽管IMD的2006年评价看到中国一个比较好的提升,但是结合世界经济论坛的2006年评价,我们仍然不能从IMD结果中判断中国已经达到一个稳定的较高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因为WEF2006年的评价结果说明中国在效率和制度两个方面仍没有明显的系统改变,这将直接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稳定提升。
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国际竞争力整体上(见上表)确实不强,其中主要问题是竞争力的要素水平极不平衡和不协调。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保持在最强的国际竞争力阵营队伍之中,最为突出的是增长速度世界最快。但是,在市场竞争效率、法制环境、金融效率、企业管理结构和能力、健康与环境基础、教育基础和能力等方面,中国却一直是比较弱的。然而,从2006年的评价结果看,中国在软国际竞争力方面终于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中国确实到了不能就增长看增长,更不能单一追求增长的时候,应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力,赢得持续高速、高效、高质的三位一体发展。从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来看,一个是低成本,一个是自主创新。中国在劳动成本方面仍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同时,我们还要提高生产率,用相对成本(生产率/劳动成本)优势赢得增长,即保持成本适度提升来激励人力资本潜力,创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国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关键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基础研究、政府投入、企业投入、金融互动等创新体系上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在上述两个核心竞争力的运作上,我们不能不考虑外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问题。具体而言,应该就国家的重要产业,深入研究外商投资的有效性,研究外商投资企业的积极影响,以便对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有个全面的认识,做好战略规划和相关的积极政策,以保证不断有效地提升中国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证中国未来持续高速、高效、高质的发展,离不开四个基础:一是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动力、水资源的基本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我们目前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服务管理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大大增加了我国的物流和网络信息等的成本。二是人才基础。中国在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专门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表现出严重不足,这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取向和质量有密切的关系。重视人才培养,切合实际需要,面向国际水准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三是法制环境。要在保证市场有效竞争、减少风险、保证生活质量上,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四是政府管理。在我国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赢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认可,但是,政府职能规范和管理服务效率,还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特别是在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提供上,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和支持。如果在四个基础上做好工作,中国就会实现既有高的增长率又有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令世界震惊,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并不令人满意,甚至许多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中国国际竞争力缺乏核心支撑力
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贸易市场份额逐步增大,似乎给人一个印象: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非常强。其实,这是一种表象。因为,在出口份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加工贸易占了较大的比重,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等并没有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特别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领头羊的大型企业群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只是从小做大,并没有从大做强。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绝非仅仅是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强大的单一表现,还应该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有比较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支撑,有比较强的人才队伍,有比较好的竞争环境等等。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创造价值和财富的综合能力,根本的是效率水平具有持续的发展支撑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想通过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更有效地吸引和获得全球性竞争力资源,以达到积极有效培育竞争力优势,保持高质量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基本上还是一种外延粗放以规模取向的简单增长方式,与国际竞争力提倡的以效率、质量、环保取向的内涵集约式增长有很大的不同。
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的教育意义
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有很多教育意义。第一,GDP不是竞争力的首要标志,人均收入水平,特别是持续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比GDP重要得多。第二,政府管理制度和效率非常重要,但是制度和效率取决于许多政府机构和职能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必须基于市场经济操作基础平台和原则,并以追求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没有任何其他标准。第三,以人为中心追求系统发展,其中包括从人民的价值观、生活观向事业心、公平心、竞争心的社会教育大系统和由此激发发展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新时代生产力。第四,环境比什么都重要,要对人类健康发展负责。第五,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动力、水资源服务设施和信息技术设施、社会设施的规模和效率,是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对于中国现阶段,提高基础设施的效率比规模更重要。第六,不仅要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工程师,而且要用工程师精神教育每个人追求做事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第七,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根本和基础,但是,要实现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企业,必须保证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和谐稳定关系。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两家权威机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2005年第四十九名,2006年第四十八名(12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国际竞争力2005年的世界排名第三十一名,2006年急升至第十九名(6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侧重经济效率和制度效率的软竞争力评价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则是侧重以综合福利效率的硬竞争力评价国际竞争力。尽管IMD的2006年评价看到中国一个比较好的提升,但是结合世界经济论坛的2006年评价,我们仍然不能从IMD结果中判断中国已经达到一个稳定的较高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因为WEF2006年的评价结果说明中国在效率和制度两个方面仍没有明显的系统改变,这将直接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稳定提升。
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国际竞争力整体上(见上表)确实不强,其中主要问题是竞争力的要素水平极不平衡和不协调。中国的经济实力一直保持在最强的国际竞争力阵营队伍之中,最为突出的是增长速度世界最快。但是,在市场竞争效率、法制环境、金融效率、企业管理结构和能力、健康与环境基础、教育基础和能力等方面,中国却一直是比较弱的。然而,从2006年的评价结果看,中国在软国际竞争力方面终于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中国确实到了不能就增长看增长,更不能单一追求增长的时候,应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力,赢得持续高速、高效、高质的三位一体发展。从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来看,一个是低成本,一个是自主创新。中国在劳动成本方面仍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同时,我们还要提高生产率,用相对成本(生产率/劳动成本)优势赢得增长,即保持成本适度提升来激励人力资本潜力,创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国处于国际竞争的劣势。关键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基础研究、政府投入、企业投入、金融互动等创新体系上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在上述两个核心竞争力的运作上,我们不能不考虑外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问题。具体而言,应该就国家的重要产业,深入研究外商投资的有效性,研究外商投资企业的积极影响,以便对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有个全面的认识,做好战略规划和相关的积极政策,以保证不断有效地提升中国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证中国未来持续高速、高效、高质的发展,离不开四个基础:一是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动力、水资源的基本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我们目前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服务管理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大大增加了我国的物流和网络信息等的成本。二是人才基础。中国在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专门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表现出严重不足,这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取向和质量有密切的关系。重视人才培养,切合实际需要,面向国际水准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三是法制环境。要在保证市场有效竞争、减少风险、保证生活质量上,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四是政府管理。在我国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赢得了世界主要国家的认可,但是,政府职能规范和管理服务效率,还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特别是在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提供上,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和支持。如果在四个基础上做好工作,中国就会实现既有高的增长率又有强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