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听不烦 百看不厌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jul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冲家长:男孩大了,爸爸的陪伴要增加,我每晚给冲冲讲故事,猜谜语。小家伙倒是很喜欢玩猜谜的,有些谜语其实以前都告诉过他答案,他还是会问。有时我太累,就随便说个答案,他就洋洋得意地纠正我,告诉我答案。明天又来问同一个问题。这孩子是傻还是有强迫症啊?!
  辰辰家长:我家辰辰特别活泼聪明,学什么都快,可是有一点让我们不明白—以前朋友送的一套《猫和老鼠》的碟片,每一张都看了好多遍了,可这孩子还是热情不减地爱看它。因为剧情太熟悉了,往往看着前面就知道下面的情节了,我们本以为这会很没趣,不料辰辰却百看不厌,且每次都笑得那么开怀。我们有点犯愁了,这种情况是该继续给他看还是换其他内容?
  当年幼的孩子们一次次重复地看、听、说、做相同的内容时,在大人眼里他们只是一再地进行重复行为,可对他们而言决不是一次次原样的复制,而是每一次都不同。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每一个发现都出乎意料,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
  重复行为对儿童来说有着丰富的意义,最主要的是以下两方面:
  重复是为了巩固及更新知识
  儿童喜欢重复,因为那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反复听同样的内容能使他们记住这些信息的时间越来越长。孩子幼年时期尤其需要靠重复来巩固上次的经验,同时学习和记忆新的发现。
  所以,一旦幼小的孩子学会了某些东西,他就愿意重复,因为他能预见到下面的内容。在听过同一本书很多次之后,你的孩子甚至都能够记得大多数句子的结尾是什么了,这种能力意味着他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讲故事的情节里。简单的歌曲和童谣之所以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孩子不仅可以通过不停地重复歌曲练习说话技能和增加词汇量,而且还会因为自己又学会了一些具体的东西而非常有新鲜感和满足感。
  重复是为了确认及享受自己的能力
  当孩子对自己掌握的信息与技能感觉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如时,对内心感觉及自我能力的确信使孩子非常享受。比如一旦他学会拼一种拼图,并在一次次的重复中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时间、更有效的组合去完成拼图,那么,孩子可能就只是为了享受及拓展他的新本领而一遍又一遍地去拼。重复是孩子提醒自己能做什么,也是他们告诉自己能够做得更好的方式,于是,孩子非常享受每一次去完成任务的乐趣。
  爸爸妈妈不妨充分利用孩子喜欢重复的特性,结合孩子对秩序感的要求,来缓和睡觉、吃饭和其他过渡期孩子常常会产生的不愿配合的抵触心理。因为孩子如果能预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会更有控制感,因此也会觉得更加安全和舒服。遵循一套严格的程序能够让事情进展得更为顺利。比如,如果你每天晚上都按照同样的顺序重复一系列事情:吃晚饭、洗澡、刷牙、讲故事、上床睡觉,那你的孩子就会轻松地按照这套程序做,甚至可能主动要求这样做。当爸爸妈妈面带微笑地问孩子“接下来我们还有什么节目?”你可能得到孩子雀跃的回答:“下面的节目是洗澡啦!”
  (顾建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淮南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孩子的世界其实是最真实的,没有太多世俗的东西来掺杂,所以有时候孩子坚持的事情不一定是无厘头,孩子看到的问题也不全是幼稚。从豆子身上,我其实就发觉小孩子的观察,以及很多想法,还是很能洞穿问题的所在,以及事物的本质。  早上送孩子的时候,有个老人对着老师抱怨:“我家的孩子怎么这样任性呢,昨天晚上就非要去姑姑家里拿U盘,我家里没有,她就吵了一晚上说是在姑姑家里看到过这东西,不管多晚都要去拿,你说怎么办!
期刊
当今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走进了一个误区——花钱买教育,完全把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交给别人,认为只要是花了足够的钱,孩子就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孩子就一定能更优秀,完全忽略了家庭对孩子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忽略了父母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孩子教育的基础,是其它的任何教育机构和老师所不能替代的。如果父母把这一环节省略了,将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会是
期刊
准备材料工具:  大号冰糕棍、颜料、笔刷、水彩笔、白色海绵纸、红色卡纸、双面胶、剪刀、丝带、毛球  制作方法:  1. 把六只大号冰糕棍涂成白色,做为圣诞老人的头部。  2. 等冰糕棍干了以后,把他们并排放置在红色卡纸上,用水彩笔根据圣诞老人的头部大小,在卡纸上画出面部与帽子的形状。  3.把画好的面部与帽子剪出来,在反面贴上几条双面胶待用。  4. 把圣诞老人的头部中央涂上粉色,做为他的面部。 
期刊
杨帆妈妈:我们家孩子最明显的收获是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因为在幼儿园里有专门的老师说儿歌、对小朋友讲话、吃饭前要听故事,孩子越来越会说话了。现在,和孩子交流时总能听到一些新词汇:如“今天要批评爸爸了”、“啊!真是不可思议呀!”等等。昨天晚上,老公在外地出差打回电话,孩子还抢着电话跟他爸爸聊天:“爸爸,你在哪?你在干嘛呢?我想你呢……”听着孩子幼稚的话语,我相信电话那头的爸爸,心里
期刊
我是在一个亲子互动体验节目上看到林志颖父子的。林志颖对待孩子的方法体现了台湾教育的普遍观念:温柔式教育,轻声说、耐心说。林志颖认为跟孩子交流,就要用孩子的角度和方式。  温柔但坚持原则  林志颖宠爱孩子但不溺爱。从孩子小时候起,他就在孩子心里树立了一个原则:即使不情愿,也要遵守规则,但他又不是生硬地强迫孩子遵从,而是引导。  刚到互动节目现场,孩子们需要上交全部的玩具和零食。林志颖的儿子kimi有
期刊
与上述不文明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绿色妈妈”的行为。9月的一天,在济南市趵突泉边,一个男孩喝完酸奶后,顺手把酸奶盒扔进了泉水中。孩子妈妈当即对孩子说:“多清澈的泉水呀,你把盒子丢进去是不是不对呀?”之后赶忙借来一把长柄雨伞,费尽周折把盒子捞了上来,放进孩子小推车后的小垃圾箱里。  有网友评论说,孩子妈妈的行为是社会公德的体现,称“绿色妈妈”打捞的不仅是酸奶盒子,更是每个人应有的公德意识。  孩
期刊
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和心态扭曲,让身为继父的赵某如此丧心病狂、灭绝人性?透过长乐警方的案情介绍,人们不难看出,这是一起由再婚夫妻因矛盾纠纷而迁怒于孩子的报复性杀人案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量,“继父砍死继子”惨案实际上折射出两大心理效应,即“灰姑娘效应”和“踢猫效应”。两个效应事关男女再婚的幸福和父母情绪的调整。而维护家庭和谐,保护未成年子女,防止虐待残害儿童的悲剧发生,就必须转变现有思维惯性,力
期刊
事例1  周末我在家教儿子算术题。  “1+1等于几?”儿子很快答出来了:“2。”  “那2+2等于几?”儿子想了想说:“4。”  儿子挺聪明嘛!于是乘胜追击:“2+3等于几?”  儿子想了半天也没回答我,我有点急了,跟他说:“你有2颗糖,妈妈又给了你3颗,现在你有几颗糖?”  儿子还是茫然地看着我。我不得不皱起了眉头,忍不住把记数道具扔在桌子上,真想不通,这么简单的问题儿子怎么都不会。  分析:
期刊
那天早饭时,迟迟不见女儿出来。我走进她房间,原来女儿正抱着她的新宠艳小燕。艳小燕是女儿给一只乳白色的长毛布熊起的名字,入住我们家刚刚两天。看见我之后,女儿对我做了个很为难的表情:“妈妈,不是我不去吃饭,是艳小燕哭了,我怎么也哄不好。”  “哦,是这样。她饿不饿?”“不饿。”“渴了?”“我刚刚给她喝了水。”我用手背试了试艳小燕的额头,女儿没等我说话就抢先开了口:“妈妈,她也没病,是故意胡闹不让我吃饭
期刊
教育家蒙台梭利告诉我们:“成年人应该去努力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应的生长环境。成人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现在很多家长“以爱之名”,用物质绑架了孩子,不顾孩子内心的需要,也就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灵成长。  那么,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呢?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对美的需要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