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间谚语和歌谣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uy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谚语和歌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民族情感,包含人情百态、自然万象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就天津流传至今的谚语和歌谣进行简要的分析,呈现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情。
  关键词:天津 谚语 歌谣
  时下,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共识。
  在民族文化研究中,民间口头文学遗产作为文化之根,一直是中外学界致力探究的重要课题。而这个课题又包罗万象,涉及众多学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文化财富。为了探索人类成长和社会发展真谛,固化和弘扬民族优秀品德和思想,读听上述作品,每个人都会被中国老百姓的文化素养和才能折服。那些奇巧的故事构思,绝妙精伦、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情感的语言,绝非文人能杜撰出来的!
  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心声,是他们战天斗地的丰富经历与斑斓生活的真实写照。从题材内容看,歌谣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情歌、历史传说故事歌、革命斗争歌、抗战歌、时政歌、儿歌等九大类。从艺术形式看,可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歌舞调、说唱调、民谣等。从思想特色看,表现了天津人民在战争、强暴、欺凌、苦难和天灾人祸面前的慷慨、悲壮、雄强、拼搏、奉献、不畏灾难困苦、勇于担当和追求的品格。特别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大量抗日歌谣和义和团歌谣,不仅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中国人民的罪恶铁证,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帝国主义坚枪利炮和杀戮视死如归、威武不屈、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的浩歌。
  谚语、歇后语、谜语等是人类在漫长历史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伦理性语言,是对各种知识、经验、教训、事理、情思、审美、人生观、道德观理念总结、提炼、升华的智慧概括而结晶的语言艺术,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通俗易懂,被广大群众广泛使用,誉为“浓缩的诗”。
  本文仅就天津地区流行的歌谣和谚语进行粗浅的解析,带领读者走进南北融合、中西交汇的天津时空。
  一、天津的历史脉络和语言特征
  由于天津紧邻北京,所以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明永乐二年在直沽设卫,兴工筑城,而后又建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军事要塞需要派兵把守,天津三卫定额16800人,所以随着大量移民的进入,天津的方言体系也逐渐形成。
  安徽宿州一带有大批军士携带家眷来到天津。这些移民实行军事建制,“家庭承袭,邻里相望”,形成相对牢固的“语言社区”,于是,具有低平调的江淮方言形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所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是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往北到徐州,往南不超过蚌埠的方言。明清两代,许多苏皖地区以及晋冀鲁豫地区的移民,或屯垦,或漕运,或逃荒,或经商,陆续迁至天津,随后盐业、金融、实业、商业,乃至政界、军事、文化各色人物都在天津安家落户。这些因素对天津方言的形成自然产生种种影响。所以,天津的语言真是“五味杂陈”,极具表现力。
  (一)歌谣
  天津地形复杂,东北蓟县有盘山,东方有渤海。自明初设卫以来,即不断有齐燕之移民来此定居。故居民风情多姿多彩,风物繁华,品类各异。山河湖海,城乡工农,在口头文学中多有反映,而且三百六十行在口头文学中都有不同的咏叹,在语言上亦各有精彩。
  天津文化大体由盐文化、租界文化、码头文化、市井文化、商贾文化、寓公文化等部分组成。天津歌谣便是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产生和流传的。
  天津歌谣的主要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1.劳动歌,除了传统的田歌、渔歌,着重收录了天津特色的盐歌、工人歌和劳动号子。尤其“号子”在天津种类很多,分布很广。有打夯号子,船夫号子,插秧号子,搬运工人号子,冬网号子,摇橹号子,盐工号子,装卸号子,滑石号子,镩冰号子,打川号子,榔头号子,行船号子,集船号子,等等。
  2.革命斗争歌,从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红灯照一直到抗战时期的歌谣均有收录。
  天津为畿辅重地,又是“华洋杂处”,而成为中西政治、经济、文化冲突的焦点。西方侵略中国,为逼近北京,当时以天津为桥头堡,并作为商品和资本的第一渗透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把教堂最先安置在三岔河口。以后,洋布、洋油、洋蜡、洋火、洋马车……大量经过天津向中国内地倾销,人民与之抗争的情景在歌谣中无不有所反映。
  由于盘山是抗日老根据地,故这一代打鬼子的民歌比较集中。
  3.谐趣歌,全面反映天津人幽默、风趣、爱逗的性情,诙谐中闪现着生活的情趣、智慧与道理。生活中随处可见开玩笑、逗闷子、找乐子、数落挖苦人、故意揭短儿,以及落筆成字的绕口令、反正话检测人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的歌谣。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人们总是要在艰苦中找到乐趣,以慰藉和舒缓情绪,做到“苦中作乐”。 以上所说都是天津人的性格使然,因此,天津有“哏儿都”之称。
  “天津卫的人儿,小白脸儿,脑瓜子不疼挤红点儿。”活画出一副无病懒散的小市民相态;“剃头的买卖不大,两头挑子放下;不管公子王侯,拿你脑袋说话。”把李夫人的技艺同公子王侯的脑袋拴在了一起,其中不乏辛辣,并隐含百姓傲视权贵的心态。以上两则显现出津人刻画人物“津味儿”浓烈、市民世相鲜活;反映事理一针见血,穿透力极强。
  4.儿歌,是一辈辈流传下来的,对广大儿童认识生活、品德教育、审美情趣的熏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有“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道讲故事……”这样的儿歌是祖辈相传的!
  5.风物与风情歌,天津的风情主要体现在风物歌中。《天津论》《皇会论》《城隍会论》《天津地理买卖杂字》《天津卫饮食歌谣》《天津卫风情》等,都是对天津发生的人、事、物的详尽描述。
  “论”在天津方言中不当“理论”讲,取意“述说”。
  6.各种叫卖(吆喝)在市井生活中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小到针头线脑儿,吃到河海两鲜及各种小吃,穿到单夹皮棉纱,用到女人的雪花膏、梳头油……吃喝用度,剃头的,锔锅锔碗的,卖大小金鱼的,卖把儿兰花(晚香玉)的,卖冰棍儿的,卖药糖的……口头文学的记录,又将大家带回那从早到晚,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逝去的岁月。   (二)谚语
  作为中国谚语的组成部分——天津谚语,既有其形成发展的“共性”,也有伴随津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产生的“个性”。它既有谚语反映历史、阐释生活、揭示规律的共有特征,又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凸显的津人性情。
  作为都市,天津始于明清时期,津门百姓依傍河海之泽劳作生息。由此,洋洋津谚,叙说了津门的河海利害与历史悲欢。其独具的特点有以下多个方面。
  1.天津的漕运始于魏晋,盛于元明清。元代诗人“东吴转海输梗稻,一夕潮来集万艘”的诗句即是当年天津港口繁荣的写照。作为漕粮的重要中转站和贮存所,各地商旅也纷沓而至,使之成了吞吐四方货物、交流南北物质的商贸中心。悠久的商贸传统致使津门呈现河口之都的显著特征。天津河海运输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水手、船员队伍。他们终年为南北东西的物质交流忙碌,正如谚云“七十而行,赶脚最忙”。在惊涛骇浪中总结出“顺风顺水练不出船老大”。观天象也有独到之处“乱云起蛟,大雨来到”“日头颜色黄,明日大风狂”“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等等,代代流传至今,依旧是日常生活中观风识雨的法宝。
  2.土著与移民相依而存、五方杂处,使这个河口之都以鲜明的津卫性格凸现于世。
  明永乐初年,朱棣“出旨迁民”“以实空地”,有浙江、山西等地居民迁居至津。“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津冀一带世代流传着这样的民谚。筑城建卫以后,朱棣将其嫡系部队派往天津驻守这支跟随朱元璋父子起义的皖北、苏北人组成的军队,到天津后成了“随燕王扫北来的”土著居民。军旅生活使他们尚武疏文,讲义气,重信用,对津门豪爽性格的形成,影响颇多。汪沆《津门杂事诗》中说,津中“掌录人才半寓公”,谚中亦有“藏龙卧虎天津卫”之说。
  在饮食方面,更不乏天津五方杂处的特点,包揽我国八大菜系,调试八方口味,其满汉全席、南北大菜、时珍海鲜、风味小吃及清真菜、素菜应有尽有,誉满天下。市民中流传着“吃尽穿绝天津卫”“天津人讲吃,上海人讲穿”等谚语,便可见一斑。
  3.天津还是一个民间文化艺术的大码头。谚云“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的年画儿,娘娘宫的会。”此谚概括出天津民间文化艺术生活的本土特色。另有,各地演艺界人士常常向往闯闯天津码头,艺谚即有“学艺在北京,走红在天津,赚钱去上海”“北京是出处,天津是聚处”之说,表明天津人懂戏,有文化,会捧角儿,演员经天津观众认可才能走红。曲艺界有从天津走出去的相声大师侯宝林,本土的大师马三立,自成一派的京韵大鼓泰斗小彩舞(骆玉笙),快板书三大流派之一的大家李润杰,天津时调代表人物王毓宝,还有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天津快板……使天津不负“曲艺之乡”之盛名。
  4.天津人以性格豪爽、仗义、诚信著称。而谚语本身的特性,又使这种性情的流露显得更为直接、浓烈和传神。
  燕赵遗风与重商诚信的结合,形成了天津人广交朋友、热情好客的性格。谚语“交友要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船凭板凑,人靠人捧”等落地有声;“和气好比修条路,惹人等于筑堵墙”“冤家路窄,朋友路宽。”“一条船,一个舵;一个朋友一条路”等句句实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买卖争毫厘,人情送匹马”待人处世,各有准则;“居家要俭,待客要丰”“摆开八仙桌,遍招天下客”更让人盛情难却。
  谚语是特别的语言艺术、文化现象,其蕴含的历史感、人文精神、地域特征表現了很高的审美价值。谚语的审美,表现为一种世俗之美。天津人民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沧桑,无论是民族的,还是一己的,喜怒悲欢,刻骨铭心。谚语来自于世俗生活,津谚表现的民间大众的价值取向及衡量世相的标准,他们感受生活的细腻、丰富及敏锐,都在谚语这一艺术化了的语言中得以呈现和传扬,且形神兼备,相得益彰。
  二、结语
  任何口头文学的创作,无不与创作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有关。那里面熔铸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为此,远古周天子便设下“采诗官”,搜集民歌,“以观民心”。我们要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以及深层心理结构,除了浩瀚如烟海的典籍是其渊薮外,广泛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实为必经之路。
  最后,以冯骥才主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用我们的双手,把中国口头文学这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整理好,传承下去,成为永久的民族财富。
  (作者简介:张书珍,女,本科,系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和非遗保护)
其他文献
风挨尘  尘眷恋  浣花濒绝  尔乘风雨来  消殒抵夕颜  断翅绝壁间  何处出苔藓  蓦然回首  时过境迁  恰同年  偶遇飞舞蝶  羡飒霄云天  姝言  仆仆红尘恋  何似在人间  芳菲尽  登高阁,  云烟笼,  水波粼,  景生愁绪。  知莫盼,  犹念君。  人去楼空杳无音,  淡妆纤指悠我心。  情退怯?  柔肠葬花吟。  诚求化只鱼,  了却矜子心,  七秒后失忆。  蜀都吟  岁月
期刊
爱情,就差一根烟的时间  她植一盆莲花在案头,至清至简,  亦如从未被打开过的他们的梦境。  静静地,她燃起他的最后一根煙,感受他失意的滋味。  烟雾缭绕的那一端,她已泪眼。  青木如碧,繁花散尽。  爱情,有时候经历了千转百回,却就差一根烟的时间……  几丝绵绵细雨斜织在冷冷澹澹的晨色,夏日,被一场悠悠南风轻轻吹落。  她,灿若夏花,生如秋实。她叫初夏,如一朵洁白的莲花,清香淡雅,自开自落自清高
期刊
我不再犹豫,一步步走向你,投入到你的怀抱,我们最终还是要相濡以沫。  你是相濡,我是以沫  开学第一天,依然是老套的自我介绍。我介绍完刚走下来,教室门就被推开了。你抱歉地望了一眼班主任,走上讲台。那天,你穿着一件白色的T恤衫,浅色的九分牛仔裤,戴着一顶黑色的棒球帽。  “大家好,早上闹钟没忘记响,可我忘记起了,以后不会了。我叫彭相濡,相濡以沫的相濡……”你一脸的没睡醒,慵懒地自我介绍。  “相濡?
期刊
周末和孩子们看了一场电影《天才捕手》。电影是在晚餐时间放映,影院只有我们三名观众。偌大的场子显得空旷,巨幅银幕上下着雨的画面,仿佛影院的上空有一个黑洞,雨也滴落到我脸上。女儿说她看着犯困,没有看懂。我该怎么跟她解释呢,关于那份守候与孤独。  影片讲的是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与他的出版人——天才编辑麦克斯·伯金斯的故事,两人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成为知音。这种知音止于文字交流方面,两人在情感及生活方式上却有
期刊
很久没有提笔写东西,就连打字都觉得有些生疏,被学习、成长的压力,还有自己矫情的那颗心,折磨得精疲力竭。很久没有去哪儿看看,都快对这个世界陌生了,对自然的美景也少了一分亲近。  空闲的时候更喜欢回家,还要大着胆子跟辅导员斗智斗勇,尽量延长自己回家的期限,哪怕就算只多争取了一个晚上也开心得像孩子一样。  “豕”是猪的意思,“宀”代表房檐,“家”就是房檐下养一只猪,有遮风避雨的房檐,有吃有喝,看着就觉得
期刊
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收支平衡中占有主导地位,草地生态系统是世界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类型之一,中国接近一半以上的草地有机碳分布于高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