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始建立外交关系。随着国际形势以及中非双方发展诉求的变化,中非关系的主旋律也在相应作出调整。发展合作作为中非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为实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际战略目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发展成为国际发展援助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模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美美与共”的大国责任担当。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正式宣布中非将携手共建“一带一路”。那么,针对当前非洲国家的发展需求以及中非合作的现状,怎样才能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呢?
金融合作是引导
自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双方建立了持续稳定、相互扶持、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在重要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快。为了推动中非投资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积极与非方深度对接发展战略、系统梳理合作项目、设计搭建内外机制,共同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具体来看,目前中非投资合作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投资合作规模逐年上升。2017年,中国流向非洲对外直接投资41.1亿美元,同比增长70.8%,是五大洲中增长最快的目标市场。截至2017年末,中国在非洲地区的投资存量为43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2.4%。第二,对非投资仍然比较集中。首先是国别集中。根据《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7》的统计,从存量看,截至2017年末,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52个国家开展了投资,投资覆盖率为86.7%,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3400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8.7%,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加纳、安哥拉、乌干达等国家。从流量上看,2017年对非洲投资主要流向安哥拉、肯尼亚、刚果(金)、南非、赞比亚、几内亚、刚果(布)、苏丹、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其中中国在南非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74.7亿美元,位居非洲首位。再者是行业集中。2017年,中国对非洲地区的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5个行业领域:建筑业(29.8%)、采矿业(22.5%)、金融业(14.0%)、制造业(13.2%),以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5.3%)。上述5个行业投资存量合计为367.4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84.8%。
尽管中国对非投资逐年稳步增长,但当前依然存在一些制约中国对非投资的瓶颈,集中反映在融资以及投资保障等方面。基于此,开展金融合作对于引领中非合作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探索与非洲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开展股权合作,有效汇聚金融资本,拓宽项目的资金来源,推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开展。其次,推动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与非洲当地金融机构联合组建多边金融公司,开展针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贸易融资、股权融资以及融资租赁业务,利用资产证券化、发行固定收益证券等方式提高项目的收益率。如2014年成立的“丝路基金”注册资本100亿美元,既是一个回收周期更长的私募股权投资(PE),又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旨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6年1月7日,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完成注册并启动运作,中非金融合作进入多强并进、多元发展的新时期。再次,加快建设南非离岸人民币中心,承担投融资及提供流动性、风险管理、国际清算的渠道职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第三,在非洲增设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建立覆盖非洲主要区域的机构网络,弥补北非、西非、东非和中部非洲经营性金融机构的空白。最后,推动金融工具多样化。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探索新的支持模式,开展国际结算、保函、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保险品种,逐步在具备条件的国家之间建立多边结算体系。
产能合作是重点
目前,中非产能合作与非洲工业化进程高度契合,中非合作正迎来新的机遇。2015年,非盟《2063年议
程》明确提出,到2063年非洲制造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吸纳新增就业50%以上。而中国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正在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优势产业和产能符合非洲工业化需要,而非洲具备承接中国产能的强烈意愿和需求。因此,中非双方应在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着力创新合作方式,使中非产能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
毋庸置疑,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基础设施联通和国际产能合作又是经贸合作的两个重要引擎。中非产能合作的实施也正围绕着基础设施与园区建设推进。非洲各国对中非产能合作充满期待,主要聚焦于3个方面:首先,希望中非产能合作能够对接《2063年议程》。目前非洲已经在全非洲、次区域以及国别3个层次制订了发展规划,并列出非洲未来发展的7个优先领域。中国优势产能转移能够对接非洲需求,帮助非洲发展培育本土配套工业,打造高端制造业。其次,希望中国加强对非洲的农业援助。中国发展的经验表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工业化的前提,这在非洲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因此,中非产能合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农业产能化。再次,希望扩大中非教育合作。非洲工程技术教育水平低,90%受教育人才为人文科学背景,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自然科学、技术以及工程类人才极度短缺。深化教育合作、加强技术培训是产能合作的基础。
从中方讲,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发展期,需要推动优势产能转移。而非洲是中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平台。
基于此,中国优势产能转移有望对接非洲需求,帮助非洲开辟本土配套工业,打造高端制造业。此外,非洲具有推进工业化的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素有“世界原料仓库”之称的非洲几乎拥有工业化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人口具有明显的年轻化特点,而且自然增长率高。当前,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使非洲已基本具备了承接中国优势富裕产能的实力和基础。
第三方市场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包容和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积极加入,共同支持沿线国家发展。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与日本、法国、加拿大、新加坡、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式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使“一带一路”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探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国家。2015年6月,中法发表《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首次提出“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一概
念。在合作区域选择上,明确将非洲列为发展重点,这是鉴于法国在非洲根基深厚、经验丰富;在合作领域方面,将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列为重点领域,并联合设立示范项目清单机制,积极探索和发掘优秀合作范例,以推动中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截至2019年6月,中方已与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14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搭建了合作平台、提供了公共服务。
第三方市场合作对于非洲的未来发展来说是一个“三贏”的选择。对于中国来说,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与中国的优质产能相对接,有利于中国实现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向中高端水平升级,从而为中非产能合作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有助于改善其在非洲国家一以贯之的霸权主义形象,而且还有利于分摊投资风险,缓解与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激烈的竞争。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则是“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虽然蕴含丰富的资源但缺乏资金,更急需产业技术、装备产能和投融资等的外部支持,而“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为沿线国家扩大资金支持,从而对接发展需求,加速推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摘自研究出版社《合作共赢: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研究》 作者:宋微)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美美与共”的大国责任担当。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正式宣布中非将携手共建“一带一路”。那么,针对当前非洲国家的发展需求以及中非合作的现状,怎样才能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呢?
金融合作是引导
自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非双方建立了持续稳定、相互扶持、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在重要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快。为了推动中非投资合作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积极与非方深度对接发展战略、系统梳理合作项目、设计搭建内外机制,共同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具体来看,目前中非投资合作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投资合作规模逐年上升。2017年,中国流向非洲对外直接投资41.1亿美元,同比增长70.8%,是五大洲中增长最快的目标市场。截至2017年末,中国在非洲地区的投资存量为43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2.4%。第二,对非投资仍然比较集中。首先是国别集中。根据《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7》的统计,从存量看,截至2017年末,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52个国家开展了投资,投资覆盖率为86.7%,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3400家,占境外企业总数的8.7%,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加纳、安哥拉、乌干达等国家。从流量上看,2017年对非洲投资主要流向安哥拉、肯尼亚、刚果(金)、南非、赞比亚、几内亚、刚果(布)、苏丹、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其中中国在南非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74.7亿美元,位居非洲首位。再者是行业集中。2017年,中国对非洲地区的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5个行业领域:建筑业(29.8%)、采矿业(22.5%)、金融业(14.0%)、制造业(13.2%),以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5.3%)。上述5个行业投资存量合计为367.4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84.8%。
尽管中国对非投资逐年稳步增长,但当前依然存在一些制约中国对非投资的瓶颈,集中反映在融资以及投资保障等方面。基于此,开展金融合作对于引领中非合作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探索与非洲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开展股权合作,有效汇聚金融资本,拓宽项目的资金来源,推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开展。其次,推动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与非洲当地金融机构联合组建多边金融公司,开展针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贸易融资、股权融资以及融资租赁业务,利用资产证券化、发行固定收益证券等方式提高项目的收益率。如2014年成立的“丝路基金”注册资本100亿美元,既是一个回收周期更长的私募股权投资(PE),又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旨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6年1月7日,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完成注册并启动运作,中非金融合作进入多强并进、多元发展的新时期。再次,加快建设南非离岸人民币中心,承担投融资及提供流动性、风险管理、国际清算的渠道职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第三,在非洲增设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建立覆盖非洲主要区域的机构网络,弥补北非、西非、东非和中部非洲经营性金融机构的空白。最后,推动金融工具多样化。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探索新的支持模式,开展国际结算、保函、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保险品种,逐步在具备条件的国家之间建立多边结算体系。
产能合作是重点
目前,中非产能合作与非洲工业化进程高度契合,中非合作正迎来新的机遇。2015年,非盟《2063年议
程》明确提出,到2063年非洲制造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吸纳新增就业50%以上。而中国拥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正在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优势产业和产能符合非洲工业化需要,而非洲具备承接中国产能的强烈意愿和需求。因此,中非双方应在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着力创新合作方式,使中非产能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
毋庸置疑,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基础设施联通和国际产能合作又是经贸合作的两个重要引擎。中非产能合作的实施也正围绕着基础设施与园区建设推进。非洲各国对中非产能合作充满期待,主要聚焦于3个方面:首先,希望中非产能合作能够对接《2063年议程》。目前非洲已经在全非洲、次区域以及国别3个层次制订了发展规划,并列出非洲未来发展的7个优先领域。中国优势产能转移能够对接非洲需求,帮助非洲发展培育本土配套工业,打造高端制造业。其次,希望中国加强对非洲的农业援助。中国发展的经验表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工业化的前提,这在非洲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因此,中非产能合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农业产能化。再次,希望扩大中非教育合作。非洲工程技术教育水平低,90%受教育人才为人文科学背景,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自然科学、技术以及工程类人才极度短缺。深化教育合作、加强技术培训是产能合作的基础。
从中方讲,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的战略发展期,需要推动优势产能转移。而非洲是中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平台。
基于此,中国优势产能转移有望对接非洲需求,帮助非洲开辟本土配套工业,打造高端制造业。此外,非洲具有推进工业化的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素有“世界原料仓库”之称的非洲几乎拥有工业化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人口具有明显的年轻化特点,而且自然增长率高。当前,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使非洲已基本具备了承接中国优势富裕产能的实力和基础。
第三方市场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包容和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积极加入,共同支持沿线国家发展。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与日本、法国、加拿大、新加坡、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式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使“一带一路”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探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国家。2015年6月,中法发表《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首次提出“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一概
念。在合作区域选择上,明确将非洲列为发展重点,这是鉴于法国在非洲根基深厚、经验丰富;在合作领域方面,将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列为重点领域,并联合设立示范项目清单机制,积极探索和发掘优秀合作范例,以推动中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截至2019年6月,中方已与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14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搭建了合作平台、提供了公共服务。
第三方市场合作对于非洲的未来发展来说是一个“三贏”的选择。对于中国来说,第三方市场合作能够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与中国的优质产能相对接,有利于中国实现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向中高端水平升级,从而为中非产能合作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有助于改善其在非洲国家一以贯之的霸权主义形象,而且还有利于分摊投资风险,缓解与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激烈的竞争。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则是“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虽然蕴含丰富的资源但缺乏资金,更急需产业技术、装备产能和投融资等的外部支持,而“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为沿线国家扩大资金支持,从而对接发展需求,加速推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摘自研究出版社《合作共赢: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研究》 作者:宋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