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例论述在技校班级实行形式多样的“文化管理”,吸收广西民族文化中实用的、特色的内容构建技工学校班级管理的新模式,提出具体的措施:加强广西民族文化的熏陶,让“爱”引导行动;开展多样化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开展特色的班级活动,把广西民族文化引入班级中;吸收广西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能力,提升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广西民族文化 技校班级管理 传承 新模式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103-0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技工学校要谋求长远发展,培养出能与社会、企业需要接轨的技能人才,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但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生源质量日益下降,带来的是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学生违纪现象较多,普遍缺乏对班级、学校、家乡及社会的认同感、归宿感,更缺乏职业使命感与文化认同感,班级管理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此外,人们对中职教育认识有偏颇,认为学生只要学到一技之长就可以了。
技工学校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技工学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因此推动技校班级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现今,不少技工学校和相关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和实践班级管理模式的改革,但更多的是从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方面着手,很少有从文化这一角度来探究班级管理。笔者认为,改革班级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对班级实行“文化管理”,把广西民族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熏陶,培养民族精神,使其转化为他们对职业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最终服务于班级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广西民族文化的熏陶,让“爱”引导行动
采用多种形式推广广西民族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讓学生自然而然喜欢上本地的乡土人情,进而增强学生对班级、学校、家乡及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充分了解广西民族文化。作为班级管理的“统帅”,技校班主任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广西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如让学生欣赏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古迹图片如风雨桥、灵渠、真武阁、大士阁、铜鼓、花山崖壁画等;让学生了解广西壮乡风情、瑶族风光、苗族风俗、桂林山水等。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广西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乐器、舞蹈和手工艺品,把所播放的民歌、乐器、舞蹈及手工艺品的背景、特点等介绍给学生。
(二)利用校园、班级环境宣传广西民族文化,让学生从了解到热爱。技校班主任可以调动各方资源,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橱窗以及班级的教室环境布置等,通过绘画、故事、摄影、手抄报等方式,宣传广西民族特色文化,这样既大力宣传了广西民族特色文化,增加了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宣传能力。置身在如此环境中,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升华情感,由了解上升到热爱,在爱的引领下能积极响应并参与班主任开展的各项广西民族文化活动。
(三)加强广西民族文化教育,让“爱”引导行动。在推广与传承广西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文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广西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境内还有许多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部分人还过着贫穷的生活。班主任通过上述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内化为行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改变所在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尽微薄之力。
二、开展多样化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技工学校的很多学生沉迷于手机,班级学习氛围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精神生活匮乏。应开展多样化的广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由社团主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打扁担、高空舞狮、抛绣球、打陀螺、打铜鼓、跳竹竿舞等,通过这些体育项目的开展,让整个校园活跃起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多样化的特色体育项目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特色活动。由校团委组织在校园内举行多样化的广西民族特色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介绍”活动、“广西民族服饰大赛”,在红五月、迎新春文艺会演中,编排一些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歌舞。此外,在壮乡节日“三月三”举行特色活动,开展对歌、跳竹竿舞、猜灯谜等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通过活动的组织开展,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各项活动的参与、体验中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开设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班。这一活动可由校团委策划组织,让具有相关特长的老师专人负责开设事宜,时间可选定为每日下午自由活动课,一周选择两日开展。在开展前,了解本校教师的专业及专长,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开设那些学生呼声比较高的兴趣班,如广西少数民族舞班、民族手工制作班、民歌班等。兴趣班的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三、开展特色的班级活动,把广西民族文化引入班级中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在班级内开展具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活动,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参与活动,既照顾到个体又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文化活动,为其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调动校外资源,加深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班主任每学期可组织一次班级校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外领略不一样的广西民族文化。如以就近为原则,组织学生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县参观旅游,通过实地考察近距离接触广西民族文化;又如带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等场所,通过馆所里的史料、文物、图片、视频等加深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对本地区的特色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班级内举办各种竞赛,在竞争中加深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竞赛的形式尽可能多样化,如以个人为单位,每学期在班级内举办 1~2 次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抢答赛;又如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按学号顺序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利用 10~20 分钟的时间以多样出彩的方式向大家讲授一堂民族文化知识课或讲述民族英雄故事;再如以宿舍为单位,每学期在班级内开展 1~2 次民族才艺大比拼活动,宿舍内部可推选一名、多名或全宿舍共同表演的方式来参与。这些竞赛根据竞赛表现打分,根据分数高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相应奖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吸收广西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能力,提升班级凝聚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冲击,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普遍缺失严重。体现在学生群体里,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理想,意志薄弱,目光短浅,个人主义思想较为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一)吸收广西人民的优秀品质,在广西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不仅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具备了多种优秀品质。广西人民身上既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又有平等互助、和睦共处的和谐精神。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养成学生向上向善、不浮不躁、勤劳勇敢、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性格培养和意志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利用广西民族文化中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推动班级凝聚力建设。团结、和谐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而这种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对推动班级凝聚力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团结、和谐的文化熏陶下,学生能自觉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使班级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充满爱与活力、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在这样和谐优秀的集体中,学生感受到了爱与关怀,才能激励其积极奋进,健康地成长,他们心情愉快,更加积极、主动、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班主任通过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帮助学生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技工学校的班主任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改进方法,构建班级管理新模式。班主任通过以上举措对班级实行形式多样的“文化管理”,吸收广西民族文化中有实用的、有特色的内容对推动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模式改革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班级认同感与归宿感,形成学生爱班、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推进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霞.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凸显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J].广西教育,2014(6)
[2]廖可佳.乌江流域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J].教育评论,2012(2)
[3]唐正柱.谈广西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研究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2016(3)
[4]滕 星,苏 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5]陈 蓉,张竟文.文化传承为己任 民族特色放光彩[J].广西教育,2014(6)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民族文化视角下班级管理模式改革实践研究”(GXZZJG2017B052)。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广西民族文化 技校班级管理 传承 新模式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103-0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技工学校要谋求长远发展,培养出能与社会、企业需要接轨的技能人才,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但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生源质量日益下降,带来的是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学生违纪现象较多,普遍缺乏对班级、学校、家乡及社会的认同感、归宿感,更缺乏职业使命感与文化认同感,班级管理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此外,人们对中职教育认识有偏颇,认为学生只要学到一技之长就可以了。
技工学校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给技工学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因此推动技校班级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现今,不少技工学校和相关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和实践班级管理模式的改革,但更多的是从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方面着手,很少有从文化这一角度来探究班级管理。笔者认为,改革班级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对班级实行“文化管理”,把广西民族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熏陶,培养民族精神,使其转化为他们对职业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最终服务于班级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广西民族文化的熏陶,让“爱”引导行动
采用多种形式推广广西民族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讓学生自然而然喜欢上本地的乡土人情,进而增强学生对班级、学校、家乡及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充分了解广西民族文化。作为班级管理的“统帅”,技校班主任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广西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如让学生欣赏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古迹图片如风雨桥、灵渠、真武阁、大士阁、铜鼓、花山崖壁画等;让学生了解广西壮乡风情、瑶族风光、苗族风俗、桂林山水等。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广西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乐器、舞蹈和手工艺品,把所播放的民歌、乐器、舞蹈及手工艺品的背景、特点等介绍给学生。
(二)利用校园、班级环境宣传广西民族文化,让学生从了解到热爱。技校班主任可以调动各方资源,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橱窗以及班级的教室环境布置等,通过绘画、故事、摄影、手抄报等方式,宣传广西民族特色文化,这样既大力宣传了广西民族特色文化,增加了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宣传能力。置身在如此环境中,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升华情感,由了解上升到热爱,在爱的引领下能积极响应并参与班主任开展的各项广西民族文化活动。
(三)加强广西民族文化教育,让“爱”引导行动。在推广与传承广西民族文化的同时加强文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广西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境内还有许多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部分人还过着贫穷的生活。班主任通过上述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内化为行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改变所在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尽微薄之力。
二、开展多样化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技工学校的很多学生沉迷于手机,班级学习氛围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精神生活匮乏。应开展多样化的广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由社团主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打扁担、高空舞狮、抛绣球、打陀螺、打铜鼓、跳竹竿舞等,通过这些体育项目的开展,让整个校园活跃起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多样化的特色体育项目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特色活动。由校团委组织在校园内举行多样化的广西民族特色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介绍”活动、“广西民族服饰大赛”,在红五月、迎新春文艺会演中,编排一些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歌舞。此外,在壮乡节日“三月三”举行特色活动,开展对歌、跳竹竿舞、猜灯谜等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通过活动的组织开展,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各项活动的参与、体验中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开设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班。这一活动可由校团委策划组织,让具有相关特长的老师专人负责开设事宜,时间可选定为每日下午自由活动课,一周选择两日开展。在开展前,了解本校教师的专业及专长,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开设那些学生呼声比较高的兴趣班,如广西少数民族舞班、民族手工制作班、民歌班等。兴趣班的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三、开展特色的班级活动,把广西民族文化引入班级中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在班级内开展具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活动,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参与活动,既照顾到个体又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文化活动,为其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调动校外资源,加深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班主任每学期可组织一次班级校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外领略不一样的广西民族文化。如以就近为原则,组织学生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县参观旅游,通过实地考察近距离接触广西民族文化;又如带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等场所,通过馆所里的史料、文物、图片、视频等加深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对本地区的特色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班级内举办各种竞赛,在竞争中加深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竞赛的形式尽可能多样化,如以个人为单位,每学期在班级内举办 1~2 次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抢答赛;又如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按学号顺序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利用 10~20 分钟的时间以多样出彩的方式向大家讲授一堂民族文化知识课或讲述民族英雄故事;再如以宿舍为单位,每学期在班级内开展 1~2 次民族才艺大比拼活动,宿舍内部可推选一名、多名或全宿舍共同表演的方式来参与。这些竞赛根据竞赛表现打分,根据分数高低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相应奖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吸收广西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能力,提升班级凝聚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冲击,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普遍缺失严重。体现在学生群体里,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理想,意志薄弱,目光短浅,个人主义思想较为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一)吸收广西人民的优秀品质,在广西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不仅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具备了多种优秀品质。广西人民身上既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又有平等互助、和睦共处的和谐精神。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养成学生向上向善、不浮不躁、勤劳勇敢、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性格培养和意志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利用广西民族文化中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推动班级凝聚力建设。团结、和谐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而这种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对推动班级凝聚力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团结、和谐的文化熏陶下,学生能自觉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使班级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充满爱与活力、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在这样和谐优秀的集体中,学生感受到了爱与关怀,才能激励其积极奋进,健康地成长,他们心情愉快,更加积极、主动、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班主任通过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帮助学生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技工学校的班主任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改进方法,构建班级管理新模式。班主任通过以上举措对班级实行形式多样的“文化管理”,吸收广西民族文化中有实用的、有特色的内容对推动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模式改革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班级认同感与归宿感,形成学生爱班、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推进技工学校德育工作,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霞.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凸显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J].广西教育,2014(6)
[2]廖可佳.乌江流域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J].教育评论,2012(2)
[3]唐正柱.谈广西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研究价值[J].民族教育研究,2016(3)
[4]滕 星,苏 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5]陈 蓉,张竟文.文化传承为己任 民族特色放光彩[J].广西教育,2014(6)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民族文化视角下班级管理模式改革实践研究”(GXZZJG2017B052)。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