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光潜指出:文学艺术“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美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我们建构的立体的动态的文学形态,旨在创造人类精神赖以依存的“丰富华美的世界”,实现审美性与语言艺术完美结合。文学凭借着语言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反过来语言又以其结构、话语形态参与和规范文学活动,而且文学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感知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所以说,只有当审美意识取得创作、接受凭借的语言形态之后,文学才能成为现实。
文学语言的内在潜质,表现在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多少代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用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话说,“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的精神力量之中”,“每一语言都包会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中国诗学反映“安社稷”、“济苍生”,尊重血亲家族的观念,呈现伦理性文化形态,“发乎于情,止乎礼义”,与田园山水描摹相关联,大多以抒情言志为主,运用“赋”、“比”、“兴”手法,创造意象和意境为最高品质。西方诗学侧重于科学、理性,歌颂英雄,彰扬个性,反映社会历史背景下个体行为与命运,产生了大量的史诗和悲剧。重在写实,以象征、暗示、隐喻增强艺术效果。所以,承载与传达中西文化的文学语言,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不仅富于个性,各呈风采,而且更自由,更广阔,更具有丰富的潜在审美空间和表现力。
实际上,文学语言是文学主体创造性的表征。在现代文学中,曹禺《雷雨》写上流社会封建家庭的乱伦题材,表现人的“原罪”,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深刻地反思人类命运及其终极关怀问题。高行健创作《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戏剧作品,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戏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把歌舞、说唱、魔术、杂技、相声等多种形式融入戏剧表现之中,构成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全新形式。他创作的小说《灵山》,探求人对自然生存、文化精神生存的状态,表现人性异化以及人类生存困惑问题,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认为他以“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作者在使用语言创作时,融入了血肉情感、自我生活体验和生命智慧。苏珊在中间朗格就讲过艺术结构和生命结构相似的看法。文字语言由一般的组合表意的“完成状态”进入到创造状态,超越了语言,表现个体经验和风格,并以饱和的艺术形式指向了语境。主体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形式上升为文学“语言活动”,再让它流淌汇入一个奔腾不息的言语之流中。文学语言不仅吞纳着深邃的思想、情绪和生命讯息,呈现出新的面目,而且辐射着公共交往关系的话语实践行为,产生广泛的阐释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凸现和激活了“语言”的生命内涵。由此可知“言语生命”是文学形态深层次的内核。文学能够跨越时空的存在,就是以建构——解构——重构的形式,处在言语生命的链状中,形成了广阔而深入的“对话空间”。康德、黑格尔都强调,文艺和美要有“生气灌注”的精神。“生气”一是指鲜活的生命气息,二是独创的、个性化的艺术力。文学在对象化过程中,不停地择抉表现的内容,更易变化的是形式,而形式是由“语言”的创构完成的。“言语生命”体现在生动的形象的表现里,而且潜存着超验的形而上的审美韵味和语境。可以刻板地形容,文学言语生命因为内容而有思想深度,因审美而有艺术高度,因阅读范围而有接受广度,因历经时间而有流传长度。所以,文学言语生命的实质,就是文学深刻的思想与高超的艺术结合一起,产生强烈的广大而久远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应。
张汉璞,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教师。
文学语言的内在潜质,表现在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多少代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用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话说,“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的精神力量之中”,“每一语言都包会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中国诗学反映“安社稷”、“济苍生”,尊重血亲家族的观念,呈现伦理性文化形态,“发乎于情,止乎礼义”,与田园山水描摹相关联,大多以抒情言志为主,运用“赋”、“比”、“兴”手法,创造意象和意境为最高品质。西方诗学侧重于科学、理性,歌颂英雄,彰扬个性,反映社会历史背景下个体行为与命运,产生了大量的史诗和悲剧。重在写实,以象征、暗示、隐喻增强艺术效果。所以,承载与传达中西文化的文学语言,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状态,不仅富于个性,各呈风采,而且更自由,更广阔,更具有丰富的潜在审美空间和表现力。
实际上,文学语言是文学主体创造性的表征。在现代文学中,曹禺《雷雨》写上流社会封建家庭的乱伦题材,表现人的“原罪”,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深刻地反思人类命运及其终极关怀问题。高行健创作《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等戏剧作品,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戏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把歌舞、说唱、魔术、杂技、相声等多种形式融入戏剧表现之中,构成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全新形式。他创作的小说《灵山》,探求人对自然生存、文化精神生存的状态,表现人性异化以及人类生存困惑问题,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认为他以“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作者在使用语言创作时,融入了血肉情感、自我生活体验和生命智慧。苏珊在中间朗格就讲过艺术结构和生命结构相似的看法。文字语言由一般的组合表意的“完成状态”进入到创造状态,超越了语言,表现个体经验和风格,并以饱和的艺术形式指向了语境。主体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形式上升为文学“语言活动”,再让它流淌汇入一个奔腾不息的言语之流中。文学语言不仅吞纳着深邃的思想、情绪和生命讯息,呈现出新的面目,而且辐射着公共交往关系的话语实践行为,产生广泛的阐释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凸现和激活了“语言”的生命内涵。由此可知“言语生命”是文学形态深层次的内核。文学能够跨越时空的存在,就是以建构——解构——重构的形式,处在言语生命的链状中,形成了广阔而深入的“对话空间”。康德、黑格尔都强调,文艺和美要有“生气灌注”的精神。“生气”一是指鲜活的生命气息,二是独创的、个性化的艺术力。文学在对象化过程中,不停地择抉表现的内容,更易变化的是形式,而形式是由“语言”的创构完成的。“言语生命”体现在生动的形象的表现里,而且潜存着超验的形而上的审美韵味和语境。可以刻板地形容,文学言语生命因为内容而有思想深度,因审美而有艺术高度,因阅读范围而有接受广度,因历经时间而有流传长度。所以,文学言语生命的实质,就是文学深刻的思想与高超的艺术结合一起,产生强烈的广大而久远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应。
张汉璞,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