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任何一个中学生对于一个他有着浓厚兴趣的科目,即使你不让他学,他也会有较高的热情,会千方百计去学习,并尽可能学得好;对于一个他毫无兴趣的科目,即使老师强迫他去学习,他也会觉得枯燥无味,想方设法逃避学习,结果使得教与学完全脱离,教师的教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学生的学亦无效果可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平阳县肖江镇中学2005级
2.研究方法:调查问卷、个别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社会遗留产物——重智轻体,在家长和学生脑海中,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体育可有可无,体育成绩的好坏不影响升学率,体育达标人人通过;二是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起体育的兴趣和特长,怕苦怕累,再加上学校体育设施的不完善、人数多、场地器材使用拥挤、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鲜感,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体育难求进一步的发展。
1.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敏捷、竞技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等。女生则喜爱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羽毛球、跳绳等。
2.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一定的成功能激发人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反之会使人兴趣大减。现在的中学生自信心很强,表现欲也很强,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就使得教师应当千方百计让每位学生有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让他更加对此活动感兴趣。这样的活动设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从而产生一种满意的感觉,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例如,我校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跑步产生兴趣和习惯了。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打篮球(特别是男生)、踢足球,一听说跑步就叫苦,可一打篮球、踢足球就来了精神,个个生龙活虎。学生们打起篮球、踢起足球来之所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喜爱这项活动。在打或踢的过程中,他们的爱好不断增加,逐步形成锻炼习惯。因此就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使学生的跑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等现象,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是打好比赛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得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通过挫折和失败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做到“以苦为乐”。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尽量注意使各种活动都能达到中学生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为了使学生情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心理上去分析、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情感语言”,“身体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生活、热爱校内外各项公益活动,就能培养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人。
4.课的内容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练习等意愿。因此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共同提高,为了使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学习,把他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教学中可以把学生按体能强弱分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锻炼标准,不但保证了不同层次学生,每堂课都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而且较好地控制了学生的过早分化现象,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学生总能达到标准而产生放弃和不求上进现象,使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共同提高。我所教的7个班中,学生身体素质强弱分化较明显,采用按体质强弱分组教学,不仅保障了每位学生的锻炼效果,而且激发了弱组学生赶超强组学生的决心,保护了他们的身心不受伤害。利用优秀学生帮助较差学生,完善分层指导,在分层的基础上学生自愿组成协作组,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选择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实际,既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要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民间(乡土)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要考虑学校实际、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趣味、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最适宜学生的“口味”。
5.组织方式
素质潜能的开发依赖于兴趣的培养,依赖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真正参与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活动和游戏。游戏中,如果教师所在的一方恰巧是负方,一定要输得起,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做赛前所规定的活动,做到实实在在与学生同乐。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让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对自主学练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借助外力加大“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力度。
6.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有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自主学练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学练的能力,掌握自主学练的方法。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并能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并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与体育教师接触时产生的“落差”和恐惧感。如不是这样,体育教师总以粗暴和强烈的形象出现,那么学生会因对体育教师的反感迁移到对体育课的反感上。
任何一个中学生对于一个他有着浓厚兴趣的科目,即使你不让他学,他也会有较高的热情,会千方百计去学习,并尽可能学得好;对于一个他毫无兴趣的科目,即使老师强迫他去学习,他也会觉得枯燥无味,想方设法逃避学习,结果使得教与学完全脱离,教师的教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学生的学亦无效果可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平阳县肖江镇中学2005级
2.研究方法:调查问卷、个别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社会遗留产物——重智轻体,在家长和学生脑海中,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体育可有可无,体育成绩的好坏不影响升学率,体育达标人人通过;二是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起体育的兴趣和特长,怕苦怕累,再加上学校体育设施的不完善、人数多、场地器材使用拥挤、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鲜感,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体育难求进一步的发展。
1.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要,就会产生渴望学习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能表现灵活、敏捷、竞技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等。女生则喜爱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羽毛球、跳绳等。
2.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一定的成功能激发人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反之会使人兴趣大减。现在的中学生自信心很强,表现欲也很强,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就使得教师应当千方百计让每位学生有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让他更加对此活动感兴趣。这样的活动设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从而产生一种满意的感觉,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例如,我校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跑步产生兴趣和习惯了。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打篮球(特别是男生)、踢足球,一听说跑步就叫苦,可一打篮球、踢足球就来了精神,个个生龙活虎。学生们打起篮球、踢起足球来之所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喜爱这项活动。在打或踢的过程中,他们的爱好不断增加,逐步形成锻炼习惯。因此就要有意识地多组织一些教学比赛,使学生的跑步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等现象,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是打好比赛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得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通过挫折和失败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做到“以苦为乐”。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尽量注意使各种活动都能达到中学生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为了使学生情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心理上去分析、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情感语言”,“身体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生活、热爱校内外各项公益活动,就能培养学生成为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人。
4.课的内容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练习等意愿。因此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共同提高,为了使每一位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学习,把他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教学中可以把学生按体能强弱分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锻炼标准,不但保证了不同层次学生,每堂课都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而且较好地控制了学生的过早分化现象,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学生总能达到标准而产生放弃和不求上进现象,使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共同提高。我所教的7个班中,学生身体素质强弱分化较明显,采用按体质强弱分组教学,不仅保障了每位学生的锻炼效果,而且激发了弱组学生赶超强组学生的决心,保护了他们的身心不受伤害。利用优秀学生帮助较差学生,完善分层指导,在分层的基础上学生自愿组成协作组,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选择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贴近学生实际,既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要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民间(乡土)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要考虑学校实际、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趣味、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最适宜学生的“口味”。
5.组织方式
素质潜能的开发依赖于兴趣的培养,依赖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真正参与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活动和游戏。游戏中,如果教师所在的一方恰巧是负方,一定要输得起,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做赛前所规定的活动,做到实实在在与学生同乐。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让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对自主学练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借助外力加大“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力度。
6.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有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富有情趣,受学生欢迎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自主学练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学练的能力,掌握自主学练的方法。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变化,并能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并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与体育教师接触时产生的“落差”和恐惧感。如不是这样,体育教师总以粗暴和强烈的形象出现,那么学生会因对体育教师的反感迁移到对体育课的反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