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初中教师优秀教学案例的研究》是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在北京市规划办2007立项的科研课题,于2008年3月通过了开题论证,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本课题根据学科下设10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在开题、实施等过程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顺义区教育科研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为此,顺义区教育科研规划办特别于2008年5月20日在顺义八中召开了“在行动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科研现场会,参会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家在内共200余人,其间有5个学科组进行了课题介绍和学科展示,受到了参会人员的高度评价。本专题所介绍的主要是本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感悟,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启发。
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是1995年建设的一所初中校,十几年的奋斗使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新课程的改革和初中校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形势要求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之相适应。针对我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经验较为丰富,研究水平不高;知道研究理念,缺少研究行动;知行不一,研行脱节”等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制定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走行动研究之路,直至每位教师”的工作方针,并配以相应的行动措施,从而使我校又获得了新的生机,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提出了教研、科研、培训的“研训一体”的工作思路。“十一五”期间,我校的科研课题以实用性研究为主,即以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为主,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2007年,学校申报的《初中教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被市规划办批准立项为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本课题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也带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一、开展案例研究,走行动研究之路
㈠课题的基本内容
《初中教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是市规划办通过的校本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是在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本课题的目的:一是通过对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有效地收集教学资源,研究、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营造校本研究氛围;二是通过教研、科研、校本培训三个方面相结合,找出一条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研究效率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的意义:一是通过对优质的教师资源的发掘、整理、表达、传播,促进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二是可以寻找到一条开展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对五种教学方式课例的剖析,二是对教学环节、教学特色的研究。五种不同教学方式课例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教学的案例。不同学科根据学科特点也有所调整,生物学科主要研究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语文学科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自主式学习、综合性学习。教学环节的研究是从教学引入、内容展开、教学小节等环节进行有侧重点的研究;教学特色的研究是从教师精彩的设计思路、巧妙语言、提问艺术、板书设计、典型片段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可以是整节课例的研究,也可以是一节课中某些教学环节、教学特色的研究;可以是成功的课例,也可以是不成功的课例。
㈡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寻求教、研、训结合点,针对一线教师实际选题
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一道难解的方程题,不是教师们没上进心,也不是他们没热情,而是他们缺少必要的时间。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下达的行政任务繁多,教师的工、学问题存在着极大的冲突,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割据分争,每个部门都着力寻求自己的规范而忽视了教师的承受能力,致使教师们疲于应付,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究。如何找到教、研、训三者的结合点,使每位教师成为真正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是众多学校存在的一个实际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我们认为,这三者之间的方向具有一致性:教研是一种散点式的问题研究,科研是一种主轴式系统性的研究,把科研的方法培训的内容引入到教研中去,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又分析了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我们认为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是一件三全其美的事情,由此确立下了本课题的题目——《初中教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
2.积极收集案例,积累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就是收集整理案例。我们所收集的案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国、市、区参赛型的理念引领性案例,另一种是本校教师和外校教师的常态型的实效性案例。一部分是通过市、区教研员去收集,另一部分是各组发动教师去收集。收集后的案例每组都有专人负责分类整理,一方面留存本组供观看研究使用,另一方面上传到学校信息网络中心存档备案。目前,共收集案例332个,其中政治组高达117个,这些案例形成了学校教学的丰富资源。
3.认真研究案例,指导教学实践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充分地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运用区教育信息网提供的常态课资源,同时,我们本着“边收集、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整理”的行动研究的原则,力求使研究落实在实处。案例研究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时是全组共研究,集体讨论,然后付诸教学实际;有时是先个别观看筛选,把认为有价值者提供给全组研究借鉴。在案例应用过程中,针对案例中的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研究、应用方式,有的教师采取了直接借鉴,有的教师采取的课堂验证,有的教师则是质疑改进。课后,大家把各自使用体会和认识进行充分交流,然后再应用到下一轮教学中去。研究的不断积累、不断上升,在行动中不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行动,最终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质的飞跃。物理组和语文组在这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中,已初步尝到了甜头,并显示出了课堂上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每个组、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活动记录。在组长的记录中,我们把教、研、训三方面的记录进行了有机的合并,印制了一本《顺义八中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本培训活动记录》;在教师的记录中,我们只要求教师看一个案例记三项内容,即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以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参与案例研究,教师们感到受益匪浅,感受到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感到课题并不神秘,只要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做好课题研究。
二、增强教师研究意识,实施科研引领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不抓成绩的教师绝不是一位好教师,只抓成绩的教师也绝不会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种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提炼教师教学经验、培养教师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我们以校级课题的开题为切入点,积极宣传、认真辅导,带领他们迈入研究的门槛儿。让他们走进来,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乐起来,让他们用起来。2007年9月至11月,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对16个校级课题进行了开题工作,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中途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终我们还是咬紧牙关,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㈠设计开题思路,让教师走进来
在开题方面,我们做了四方面的设想:一是成为一次课题的动员——认识的过程;二是成为一次行动——培训的过程;三是成为一次教师见识科研程序的过程;四是成为一次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事实上,这些设想最终都如愿以偿,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㈡制定开题策略,让教师动起来
在开题过程上,我们采取了“任务驱动,示范引领”的推进策略,以便让教师们全部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尝试一下科研的滋味。
1.任务驱动
开展课题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教师们动起来。教师们认为,科研是神秘的、复杂的、可敬可畏的,进而表现出了一种“敬而远之,观而不入”的态度。为了推进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科研意识,我们采取了任务驱动的策略,要求每个课题组必须以参与课题研究的形式参与科研、认识科研、掌握科研、应用科研。16个课题,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度的畏难情绪:硬着头皮去进行文献的搜索;十分迷茫地去仿写开题报告;胆战心惊地走进开题会场;忐忑不安地宣读开题报告;如释重负地听着专家点评。然而,在开题结束时,自己顿时又觉得经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既饱尝到了艰难,也体验到了甘甜。
2.示范引领
在16个校级课题中,大部分的教师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这的确是一件难事。为此,我们采取了“示范引领,行动推进”的策略,制定了“前期示范引领,中期模仿跟进,后期任务达标”的开题计划。首先是研究基础较好的物理组进行示范开题,让大家了解开题的基本内容和形式,随后各自去准备自己的课题。半个月之后,大部分课题陆续展开。初二数学组、英语组、语文组、生物组、政治组……紧跟其后,一下子营造出浓郁的开题氛围。继这股热潮之后,剩下的几个课题也欣然地完成了开题任务。
在报告撰写方面,我们采取了“样板模仿、自主领悟、观摩开题、适度调整”的策略,最终使每个课题报告都呈现出了良好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实效性。
㈢总结开题成果,让教师乐起来
开题之前,根据全校教师的科研基础情况我们做了认真的分析,没有对各个课题提出过高的要求,本着“低进入,上缓坡,高结果”的思路,对开题进行了认真的动员和辅导。在这里,只有鼓劲没有责怪,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最终激发起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营造出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开题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规范的市、区级程序,每个课题都必须请3~5名专家,必须制作开题横幅,必须经历“负责人陈述,课题组成员补充,专家质疑,专家合议,宣读开题意见”的严格程序。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专家引领是必要的,提高校本科研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次开题是引领我校科研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受到了区教科室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今年3月,我们对所有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行了整理,编印成集,并取名为《花开三月》,与此同时编印的还有一本教师论文案例集《金秋时节》。
㈣实施课题检查评价,让研究稳下来
为了避免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开题结题两头热,三年课题两天作”的现象,我们实行了课题的检查评价制度。课题实施中,实行过程性管理与终结性管理相结合,以提高课题的管理质量和研究质量。所制定的措施体现在4个方面:
1.由教师发展中心制定统一的课题组活动记录和个人活动记录。2.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每月一次的检查和督导,根据课题组和个人情况进行记录打分,强化研究的过程性。3.以每个课题案例存放的数量、研究记录情况、个人评价记录表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4.将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各课题组的开题分数、平时研究过程量化分数、阶段性成果分数、总结题分数进行课题的总评价。
科研是一种规范,规范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科研是一种理性,理性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研需要热情,科研需要毅力,科研需要精神。在教师的行动研究中,兴趣与规范始终是一对难以调和的孪生兄弟。科研不是孤立的,科研也不是悬空的,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和学校的整体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科研的发展,推动着教师的发展,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着教师的发展,引领着科研的发展。
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是1995年建设的一所初中校,十几年的奋斗使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新课程的改革和初中校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形势要求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之相适应。针对我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经验较为丰富,研究水平不高;知道研究理念,缺少研究行动;知行不一,研行脱节”等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制定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走行动研究之路,直至每位教师”的工作方针,并配以相应的行动措施,从而使我校又获得了新的生机,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提出了教研、科研、培训的“研训一体”的工作思路。“十一五”期间,我校的科研课题以实用性研究为主,即以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为主,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2007年,学校申报的《初中教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被市规划办批准立项为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本课题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也带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一、开展案例研究,走行动研究之路
㈠课题的基本内容
《初中教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是市规划办通过的校本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是在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本课题的目的:一是通过对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有效地收集教学资源,研究、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营造校本研究氛围;二是通过教研、科研、校本培训三个方面相结合,找出一条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研究效率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的意义:一是通过对优质的教师资源的发掘、整理、表达、传播,促进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二是可以寻找到一条开展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对五种教学方式课例的剖析,二是对教学环节、教学特色的研究。五种不同教学方式课例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教学的案例。不同学科根据学科特点也有所调整,生物学科主要研究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语文学科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自主式学习、综合性学习。教学环节的研究是从教学引入、内容展开、教学小节等环节进行有侧重点的研究;教学特色的研究是从教师精彩的设计思路、巧妙语言、提问艺术、板书设计、典型片段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可以是整节课例的研究,也可以是一节课中某些教学环节、教学特色的研究;可以是成功的课例,也可以是不成功的课例。
㈡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寻求教、研、训结合点,针对一线教师实际选题
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一道难解的方程题,不是教师们没上进心,也不是他们没热情,而是他们缺少必要的时间。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下达的行政任务繁多,教师的工、学问题存在着极大的冲突,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割据分争,每个部门都着力寻求自己的规范而忽视了教师的承受能力,致使教师们疲于应付,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究。如何找到教、研、训三者的结合点,使每位教师成为真正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是众多学校存在的一个实际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我们认为,这三者之间的方向具有一致性:教研是一种散点式的问题研究,科研是一种主轴式系统性的研究,把科研的方法培训的内容引入到教研中去,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以上考虑,又分析了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我们认为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是一件三全其美的事情,由此确立下了本课题的题目——《初中教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
2.积极收集案例,积累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就是收集整理案例。我们所收集的案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国、市、区参赛型的理念引领性案例,另一种是本校教师和外校教师的常态型的实效性案例。一部分是通过市、区教研员去收集,另一部分是各组发动教师去收集。收集后的案例每组都有专人负责分类整理,一方面留存本组供观看研究使用,另一方面上传到学校信息网络中心存档备案。目前,共收集案例332个,其中政治组高达117个,这些案例形成了学校教学的丰富资源。
3.认真研究案例,指导教学实践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充分地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运用区教育信息网提供的常态课资源,同时,我们本着“边收集、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整理”的行动研究的原则,力求使研究落实在实处。案例研究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时是全组共研究,集体讨论,然后付诸教学实际;有时是先个别观看筛选,把认为有价值者提供给全组研究借鉴。在案例应用过程中,针对案例中的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研究、应用方式,有的教师采取了直接借鉴,有的教师采取的课堂验证,有的教师则是质疑改进。课后,大家把各自使用体会和认识进行充分交流,然后再应用到下一轮教学中去。研究的不断积累、不断上升,在行动中不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行动,最终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质的飞跃。物理组和语文组在这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中,已初步尝到了甜头,并显示出了课堂上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每个组、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活动记录。在组长的记录中,我们把教、研、训三方面的记录进行了有机的合并,印制了一本《顺义八中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本培训活动记录》;在教师的记录中,我们只要求教师看一个案例记三项内容,即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以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参与案例研究,教师们感到受益匪浅,感受到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感到课题并不神秘,只要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做好课题研究。
二、增强教师研究意识,实施科研引领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不抓成绩的教师绝不是一位好教师,只抓成绩的教师也绝不会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种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提炼教师教学经验、培养教师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我们以校级课题的开题为切入点,积极宣传、认真辅导,带领他们迈入研究的门槛儿。让他们走进来,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乐起来,让他们用起来。2007年9月至11月,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对16个校级课题进行了开题工作,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中途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终我们还是咬紧牙关,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㈠设计开题思路,让教师走进来
在开题方面,我们做了四方面的设想:一是成为一次课题的动员——认识的过程;二是成为一次行动——培训的过程;三是成为一次教师见识科研程序的过程;四是成为一次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事实上,这些设想最终都如愿以偿,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㈡制定开题策略,让教师动起来
在开题过程上,我们采取了“任务驱动,示范引领”的推进策略,以便让教师们全部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尝试一下科研的滋味。
1.任务驱动
开展课题研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教师们动起来。教师们认为,科研是神秘的、复杂的、可敬可畏的,进而表现出了一种“敬而远之,观而不入”的态度。为了推进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科研意识,我们采取了任务驱动的策略,要求每个课题组必须以参与课题研究的形式参与科研、认识科研、掌握科研、应用科研。16个课题,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度的畏难情绪:硬着头皮去进行文献的搜索;十分迷茫地去仿写开题报告;胆战心惊地走进开题会场;忐忑不安地宣读开题报告;如释重负地听着专家点评。然而,在开题结束时,自己顿时又觉得经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既饱尝到了艰难,也体验到了甘甜。
2.示范引领
在16个校级课题中,大部分的教师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这的确是一件难事。为此,我们采取了“示范引领,行动推进”的策略,制定了“前期示范引领,中期模仿跟进,后期任务达标”的开题计划。首先是研究基础较好的物理组进行示范开题,让大家了解开题的基本内容和形式,随后各自去准备自己的课题。半个月之后,大部分课题陆续展开。初二数学组、英语组、语文组、生物组、政治组……紧跟其后,一下子营造出浓郁的开题氛围。继这股热潮之后,剩下的几个课题也欣然地完成了开题任务。
在报告撰写方面,我们采取了“样板模仿、自主领悟、观摩开题、适度调整”的策略,最终使每个课题报告都呈现出了良好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实效性。
㈢总结开题成果,让教师乐起来
开题之前,根据全校教师的科研基础情况我们做了认真的分析,没有对各个课题提出过高的要求,本着“低进入,上缓坡,高结果”的思路,对开题进行了认真的动员和辅导。在这里,只有鼓劲没有责怪,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最终激发起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营造出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开题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规范的市、区级程序,每个课题都必须请3~5名专家,必须制作开题横幅,必须经历“负责人陈述,课题组成员补充,专家质疑,专家合议,宣读开题意见”的严格程序。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专家引领是必要的,提高校本科研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次开题是引领我校科研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受到了区教科室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今年3月,我们对所有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行了整理,编印成集,并取名为《花开三月》,与此同时编印的还有一本教师论文案例集《金秋时节》。
㈣实施课题检查评价,让研究稳下来
为了避免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开题结题两头热,三年课题两天作”的现象,我们实行了课题的检查评价制度。课题实施中,实行过程性管理与终结性管理相结合,以提高课题的管理质量和研究质量。所制定的措施体现在4个方面:
1.由教师发展中心制定统一的课题组活动记录和个人活动记录。2.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每月一次的检查和督导,根据课题组和个人情况进行记录打分,强化研究的过程性。3.以每个课题案例存放的数量、研究记录情况、个人评价记录表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4.将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各课题组的开题分数、平时研究过程量化分数、阶段性成果分数、总结题分数进行课题的总评价。
科研是一种规范,规范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科研是一种理性,理性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研需要热情,科研需要毅力,科研需要精神。在教师的行动研究中,兴趣与规范始终是一对难以调和的孪生兄弟。科研不是孤立的,科研也不是悬空的,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和学校的整体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科研的发展,推动着教师的发展,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必将带动着教师的发展,引领着科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