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化学基础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讲解,使概念变得枯燥且容易忽视概念的内涵。笔者在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中通过课后反思,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后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电解质 非电解质 电离
在高一化学必修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以及离子反应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学生反馈,提出教学中的一点看法。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高中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认知,了解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含义,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为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概念剖析法,即把二者的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关键词。如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会把电解质概念分解成以下关键词:化合物、水溶液或熔融、导电;把非电解质的概念分解成:化合物、水溶液和熔融、不导电,让学生通过抠概念来完成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这样的处理方法,表面上看似抓住了概念的关键词,学生就会了解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其实这样的处理,不仅掩盖了概念所表达的内涵,而且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困难,经常出错。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它们都是非电解质,而它们的水溶液都可以导电,学生们经常把它们误判成电解质。而纯水几乎不导电,但H2O是电解质。究其原因,就是只看到了概念的表面,教条的套用了概念,没能掌握概念的实质,因而出错。
教材引入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做是与非的判断那么简单,而我们很多的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把很大的精力与时间花在了教学生做是与非的判断上,而忽视了教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笔者在初登讲台时也是遵循此法,结果是教的时候很顺利,而在日后的练习以及离子反应的学习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电解质在熔融或水溶液中导电只是表面的现象,它导电的实质是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因此教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明确了教材设置的这一主旨,笔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做法,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很大提高。为了帮学生理解,特别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应该给他们一些可感知的实验素材,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如:①测试氯化钠固体是否导电,分析原因;再将它溶于水,测试水溶液是否导电,分析原因(设置该实验,帮学生了解离子化合物的电离)②测试冰醋酸是否导电,再将它溶于水看是否导电,分析原因(设置该实验,帮学生了解共价化合物的电离)③测试乙醇的导电性,溶于蒸馏水再次测试,分析不导电的原因(帮学生了解非电解质不电离)。此外还可以拓展熔融态化合物电离的情况,给学生提供资料,工业上给熔融的氯化钠通电,可以得到金属钠,电流可顺利通过熔融的氯化钠,说明在熔融状态下氯化钠也可电离;给出学生材料和信息,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如给出信息:NaHSO4在融化时只电离出Na 和HSO4-请同学们思考纯H2SO4在液态时能否电离。这样的思考后,学生对离子化合物以及共价化合物的电离就会有更深的认识。结合以上事实,学生会对物质电离有很好的理解。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1.离子化合物是不是都能电离?在什么条件下电离?2.共价化合物是不是都能電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电离?最后讨论并总结成果,区分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只要看:能否在一定条件(溶于水、熔融后)自身电离。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或熔融都可电离,而共价化合物有一部分溶于水和熔融都不电离,它们是非电解质,有一部分共价化合物只在水溶液电离,这部分是电解质。只有会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否电离,电离生成哪些离子,才能更好地学习水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即离子反应!
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教学中,一定要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做好铺垫,也就是在溶液中的反应哪些物质不能拆开,又有哪些物质需要拆成离子,拆成什么形式。很多教师在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时,处理的很简单,就像列菜单一样如:1.单质、非电解质不拆2氧化物、难溶物、弱电解质不拆等等。这样虽然清单很清楚很有条理,可是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条框太多记不住。所以讲基本概念的知识还真不能只列关键词清单,只讲表面不剖析本质在学习中会让学生走很多的弯路。我们不妨采用层层引导的方法,指引学生追寻概念本质,让基本概念学习变成一个“发现之旅”,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死磕字面的关键词。如在写CaCO3 2CH3COOH=Ca(CH3COO)2 CO2 H2O的离子方程式时候,很多学生都把碳酸钙拆成了CO32-和Ca2 ,询问学生原因他们的回答是碳酸钙属于盐是强电解质所以把它拆了。所以他们的误区在于将强电解质等同于“拆”,而忽略了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要真正表达的含义,离子方程式中出现的微粒要代表该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像碳酸钙,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投入水中,它仅有少量的溶解,大部分仍然是以固体存在,所以碳酸钙不能拆成离子,因为变成离子的仅仅是溶解的那极小的一部分。再说CH3COOH,虽然它可以完全溶于水,但是它是弱电解质,在水中仅有很小部分电离,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分子才是醋酸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所以“不拆”。再说氯化钠,它溶于水后,无氯化钠“分子”存在,全都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当然要拆了;而乙醇蔗糖等溶于水,它们是非电解质压根儿就不电离,就更不能“拆”了。接着还可让学生更上一层楼,探求NaHCO3溶于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学生根据钠盐的溶解性和强电解质电离以及碳酸的两级电离就能得出正确结论。最好师生共同总结:书写离子方式时,要以物质在水中主要存在形式来表示它。
这样进行基本概念教学绝不是舍近求远,也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因为我们培养的毕竟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具有积极自主的思维、追根究底的思维、乐于探索的思维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各位教育战线的教师在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的教学中,开拓思路各展身手重视并改进我们的教学,让枯燥的基本概念教学迸射出火花。
。
关键词:电解质 非电解质 电离
在高一化学必修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以及离子反应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学生反馈,提出教学中的一点看法。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高中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认知,了解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含义,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为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概念剖析法,即把二者的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关键词。如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会把电解质概念分解成以下关键词:化合物、水溶液或熔融、导电;把非电解质的概念分解成:化合物、水溶液和熔融、不导电,让学生通过抠概念来完成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这样的处理方法,表面上看似抓住了概念的关键词,学生就会了解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其实这样的处理,不仅掩盖了概念所表达的内涵,而且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困难,经常出错。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它们都是非电解质,而它们的水溶液都可以导电,学生们经常把它们误判成电解质。而纯水几乎不导电,但H2O是电解质。究其原因,就是只看到了概念的表面,教条的套用了概念,没能掌握概念的实质,因而出错。
教材引入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做是与非的判断那么简单,而我们很多的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把很大的精力与时间花在了教学生做是与非的判断上,而忽视了教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笔者在初登讲台时也是遵循此法,结果是教的时候很顺利,而在日后的练习以及离子反应的学习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电解质在熔融或水溶液中导电只是表面的现象,它导电的实质是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因此教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明确了教材设置的这一主旨,笔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做法,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很大提高。为了帮学生理解,特别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应该给他们一些可感知的实验素材,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如:①测试氯化钠固体是否导电,分析原因;再将它溶于水,测试水溶液是否导电,分析原因(设置该实验,帮学生了解离子化合物的电离)②测试冰醋酸是否导电,再将它溶于水看是否导电,分析原因(设置该实验,帮学生了解共价化合物的电离)③测试乙醇的导电性,溶于蒸馏水再次测试,分析不导电的原因(帮学生了解非电解质不电离)。此外还可以拓展熔融态化合物电离的情况,给学生提供资料,工业上给熔融的氯化钠通电,可以得到金属钠,电流可顺利通过熔融的氯化钠,说明在熔融状态下氯化钠也可电离;给出学生材料和信息,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如给出信息:NaHSO4在融化时只电离出Na 和HSO4-请同学们思考纯H2SO4在液态时能否电离。这样的思考后,学生对离子化合物以及共价化合物的电离就会有更深的认识。结合以上事实,学生会对物质电离有很好的理解。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又提出了以下问题:1.离子化合物是不是都能电离?在什么条件下电离?2.共价化合物是不是都能電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电离?最后讨论并总结成果,区分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只要看:能否在一定条件(溶于水、熔融后)自身电离。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或熔融都可电离,而共价化合物有一部分溶于水和熔融都不电离,它们是非电解质,有一部分共价化合物只在水溶液电离,这部分是电解质。只有会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否电离,电离生成哪些离子,才能更好地学习水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即离子反应!
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教学中,一定要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做好铺垫,也就是在溶液中的反应哪些物质不能拆开,又有哪些物质需要拆成离子,拆成什么形式。很多教师在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时,处理的很简单,就像列菜单一样如:1.单质、非电解质不拆2氧化物、难溶物、弱电解质不拆等等。这样虽然清单很清楚很有条理,可是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条框太多记不住。所以讲基本概念的知识还真不能只列关键词清单,只讲表面不剖析本质在学习中会让学生走很多的弯路。我们不妨采用层层引导的方法,指引学生追寻概念本质,让基本概念学习变成一个“发现之旅”,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死磕字面的关键词。如在写CaCO3 2CH3COOH=Ca(CH3COO)2 CO2 H2O的离子方程式时候,很多学生都把碳酸钙拆成了CO32-和Ca2 ,询问学生原因他们的回答是碳酸钙属于盐是强电解质所以把它拆了。所以他们的误区在于将强电解质等同于“拆”,而忽略了离子反应方程式所要真正表达的含义,离子方程式中出现的微粒要代表该物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像碳酸钙,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投入水中,它仅有少量的溶解,大部分仍然是以固体存在,所以碳酸钙不能拆成离子,因为变成离子的仅仅是溶解的那极小的一部分。再说CH3COOH,虽然它可以完全溶于水,但是它是弱电解质,在水中仅有很小部分电离,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分子才是醋酸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所以“不拆”。再说氯化钠,它溶于水后,无氯化钠“分子”存在,全都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当然要拆了;而乙醇蔗糖等溶于水,它们是非电解质压根儿就不电离,就更不能“拆”了。接着还可让学生更上一层楼,探求NaHCO3溶于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学生根据钠盐的溶解性和强电解质电离以及碳酸的两级电离就能得出正确结论。最好师生共同总结:书写离子方式时,要以物质在水中主要存在形式来表示它。
这样进行基本概念教学绝不是舍近求远,也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因为我们培养的毕竟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具有积极自主的思维、追根究底的思维、乐于探索的思维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各位教育战线的教师在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的教学中,开拓思路各展身手重视并改进我们的教学,让枯燥的基本概念教学迸射出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