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反哺农业”,这是当前比较时髦的一个提法。从理论层面上讲,这个提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并不是新鲜的。说它正确,是因为工业对农业的历史欠账太多了:一个“剪刀差”,剪出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剪出了一条至今难以逾越的分割城乡的制度鸿沟。过去几十年中,农业曾为工业化提供近万亿元的积累和无法估量的无偿劳动。现在,工业化迅猛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居于主导地位,是到了该反哺农业的时候了。说它不新鲜,是因为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不但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而且还有大量的农产品补贴,普遍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另外,从实践层面上看,“工业反哺农业”绝非易事。因为,一是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反哺农业;二是反哺过程将伴随消灭城乡差别的全过程,而这一过程必将是漫长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
“工业反哺农业”的提出和实施,主要是基于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并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发展没能相应地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呈不断扩大之势。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和50%的劳动力以农业为主,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由1983年的1.82: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工业反哺农业”,从长远来看主要体现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从现阶段来看,“工业反哺农业”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抓起:
首先,通过城乡产业的融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体化。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乡产业分割,产业关联性不强。现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都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似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城市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其实,这种产业发展政策还是人为地分割城乡产业,进一步弱化了城乡产业的关联性,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前乡镇企业经营困难、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正是城乡产业关联性不足的结果。我们应该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壮大都市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其次,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促进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集聚的步伐,进一步形成以中心城镇为核心、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转变“城市偏向”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切实维护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创造和不断完善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有权威媒体报道,外来务工者比较多的福建省已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农民工将和城镇求职者一样,享受统一的就业与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准入、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待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希望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机制。
第三,统筹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第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城乡整合的政策取向,分阶段逐步完善。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覆盖面,重视无地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大力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居民弱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
第五,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改进扶贫机制,加快扶贫进程。虽然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仍有26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为数更多的低收入人口。因此,政府还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技术进步。要加快推进整村扶贫战略,拓展财政支农、转移支付等方式,把更多的扶贫资金直接送到农民手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工业反哺农业”的提出和实施,主要是基于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并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发展没能相应地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呈不断扩大之势。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和50%的劳动力以农业为主,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由1983年的1.82: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工业反哺农业”,从长远来看主要体现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从现阶段来看,“工业反哺农业”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抓起:
首先,通过城乡产业的融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体化。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乡产业分割,产业关联性不强。现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都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似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城市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就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其实,这种产业发展政策还是人为地分割城乡产业,进一步弱化了城乡产业的关联性,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前乡镇企业经营困难、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正是城乡产业关联性不足的结果。我们应该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壮大都市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其次,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促进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集聚的步伐,进一步形成以中心城镇为核心、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转变“城市偏向”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切实维护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创造和不断完善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有权威媒体报道,外来务工者比较多的福建省已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农民工将和城镇求职者一样,享受统一的就业与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准入、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待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希望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机制。
第三,统筹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第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城乡整合的政策取向,分阶段逐步完善。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覆盖面,重视无地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大力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居民弱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
第五,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改进扶贫机制,加快扶贫进程。虽然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仍有26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为数更多的低收入人口。因此,政府还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技术进步。要加快推进整村扶贫战略,拓展财政支农、转移支付等方式,把更多的扶贫资金直接送到农民手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