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聋教育从创设到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聋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种聋教育的观点、教法层出不穷。而聋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更有利于聋生的学习和发展,一直以来是个备受关注和争论不休的问题。众多的研究实践表明,在特殊教育中创设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聋童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对聋童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聋生;口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55-01
交际是社会中人与人信息的交换。一般情况下,人们是通过口语来实现交际的。从口语学的角度来说,聋生的有声口语不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与认知经验结合而建立起来的符号系统,不像健听学生那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流交际应用而自然获得,不足以提供促进交流的口语系统基础。因此,与他人交流交际时聋生缺乏与人交际的共同口语,缺乏早期的、有意义的交流交际,丧失了交流交际的自然性。
1当前口语教学法造成聋生口语交际障碍的成因
德国的海尼克(SamuelHeinicke,1727~1790)也是世界著名的聋教育家。1769年起他以聋教育为职业,并于1778年在莱比锡创建了德国第一所聋校。与莱佩的聋校不同的是,他在当时德国的哲学体系的影响下,提出了采用纯口语法进行教学,创造了一套运用咽喉、舌头等语言器官和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帮助聋人发音的教学方法,成为聋教育口语教学体系的创始人。从世界范围来看,对推动口语教学模式具有划时代意义是1880年,这一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聋人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拒绝聋人参加。大会发表了《全面推行口语法》的宣言,并做出了“手语的使用抑制了口语和语言的发展,所有的聋校不准使用手语”的决定。其结果是口语主义(运用口语、唇读法和残余听力进行交流,不用手势)占了上风,而且一直流行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聋教育学者在评价这次会议时指出,米兰会议成为聋教育史上提倡口语法的一座里程碑。但经过教学的实践之后,口语教学法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口语教学法尽管占据了聋教育的主导地位,但教学成绩并非如倡导者们想象的那么好,绝大多数聋童的口语和书面语能力远远低于同龄的健听儿童,于是许多聋人家长和聋教育工作者对口语教学法开始反思。第一,口语教学法中的唇读法必须依赖于先前的经验和对语言中缀词、虚词的熟悉,凭借有效的辅助设备和技术,不然就难以实行。第二,读一篇书面语言时需要有原稿作者的语言能力,对于抽象词汇及复杂句型如果不熟悉的话,就很难理解。第三,语前耳聋者(在活动的语言知识前就耳聋的人,95%的学龄前聋童是语前耳聋者)学到的语言在绝大部分公共场所下让人难以听懂,聋童之间难以采用口语进行沟通。
2聋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2.1语言关键期训练大脑的不同机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此时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特别快,过了这段关键期,则可塑性与发展速度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8岁之前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期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其语言能力将会得到最佳的发展和补偿,而一旦错过了时机,人类获得语言的能力将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削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2.2最佳语言环境聋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最能够促进他们学习的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把语言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聋生只有在丰富感知、行为的环境中,广泛地感知各种事物,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对事物的特性和联系有一定的知识,把语言与其标志的事物从环境中区别出来,从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总之,最佳语言环境原则要求家长和教师在进行听力语言训练时,所传授的内容必须有丰富、生动的语景,这样才能使语言得到最好发展。
2.3倾听策略使用语言才能真正获得语言。聋生要想使语言成为思维的材料,并通过语言获得各种信息,与他人交流思想,就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语言交往。有的聋生家长和教师为了强化语言刺激,自己总是说个不停,却很少有耐心听聋生的讲话,觉得聋生讲得不好,经常打断其讲话,久而久之影响聋生讲话的积极性。家长和教师更应该腾出空间倾听聋生的讲话或与他们对话,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看着聋生的眼睛和神情,不管对他所讲的话题是否有趣,都要表现出热情而愉快的交谈情绪,这样才更有利激发聋生的讲话积极性,更有利于锻炼聋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倾听时要善于利用情境和背景提供的所有信息,帮助理解并记住聋生话语中的深层意思或表达不出的意思,弄懂话语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作出得体的反应,避免错误或延迟理解聋生。
3交际性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聋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无非是要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培养聋生的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既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聋生积累词汇的再多、学习的句式再丰富,如果没有建立起交往意识,不会进行言语交际,也是徒劳的。根据交际理论,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与教师交际过程,因此,聋生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交际活动来进行,并且通过在交际活动中完成对所学习语言的巩固和提高。结合课文进行口语交际就是提高聋生口语水平的很好的方法。过去,对聋生的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简单理解为“语训”,以为通过强化训练教会聋生发音和单词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离真正的语言学习还差十万八千里。只有在交际中学语言和在交际中运用语言,才能学到活生生的语言,才能使聋生摆脱语言的桎梏,成为语言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薛凤珍.构建聋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场”[J].现代特殊教育,2008,02
[2]宋小风.怎样教聋生学语言[J].双语学习,2007,04
【关键词】聋生;口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55-01
交际是社会中人与人信息的交换。一般情况下,人们是通过口语来实现交际的。从口语学的角度来说,聋生的有声口语不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与认知经验结合而建立起来的符号系统,不像健听学生那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流交际应用而自然获得,不足以提供促进交流的口语系统基础。因此,与他人交流交际时聋生缺乏与人交际的共同口语,缺乏早期的、有意义的交流交际,丧失了交流交际的自然性。
1当前口语教学法造成聋生口语交际障碍的成因
德国的海尼克(SamuelHeinicke,1727~1790)也是世界著名的聋教育家。1769年起他以聋教育为职业,并于1778年在莱比锡创建了德国第一所聋校。与莱佩的聋校不同的是,他在当时德国的哲学体系的影响下,提出了采用纯口语法进行教学,创造了一套运用咽喉、舌头等语言器官和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帮助聋人发音的教学方法,成为聋教育口语教学体系的创始人。从世界范围来看,对推动口语教学模式具有划时代意义是1880年,这一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聋人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拒绝聋人参加。大会发表了《全面推行口语法》的宣言,并做出了“手语的使用抑制了口语和语言的发展,所有的聋校不准使用手语”的决定。其结果是口语主义(运用口语、唇读法和残余听力进行交流,不用手势)占了上风,而且一直流行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聋教育学者在评价这次会议时指出,米兰会议成为聋教育史上提倡口语法的一座里程碑。但经过教学的实践之后,口语教学法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口语教学法尽管占据了聋教育的主导地位,但教学成绩并非如倡导者们想象的那么好,绝大多数聋童的口语和书面语能力远远低于同龄的健听儿童,于是许多聋人家长和聋教育工作者对口语教学法开始反思。第一,口语教学法中的唇读法必须依赖于先前的经验和对语言中缀词、虚词的熟悉,凭借有效的辅助设备和技术,不然就难以实行。第二,读一篇书面语言时需要有原稿作者的语言能力,对于抽象词汇及复杂句型如果不熟悉的话,就很难理解。第三,语前耳聋者(在活动的语言知识前就耳聋的人,95%的学龄前聋童是语前耳聋者)学到的语言在绝大部分公共场所下让人难以听懂,聋童之间难以采用口语进行沟通。
2聋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2.1语言关键期训练大脑的不同机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此时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特别快,过了这段关键期,则可塑性与发展速度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8岁之前是语言发展关键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期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其语言能力将会得到最佳的发展和补偿,而一旦错过了时机,人类获得语言的能力将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削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2.2最佳语言环境聋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最能够促进他们学习的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把语言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聋生只有在丰富感知、行为的环境中,广泛地感知各种事物,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才能有丰富的知识对事物的特性和联系有一定的知识,把语言与其标志的事物从环境中区别出来,从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总之,最佳语言环境原则要求家长和教师在进行听力语言训练时,所传授的内容必须有丰富、生动的语景,这样才能使语言得到最好发展。
2.3倾听策略使用语言才能真正获得语言。聋生要想使语言成为思维的材料,并通过语言获得各种信息,与他人交流思想,就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语言交往。有的聋生家长和教师为了强化语言刺激,自己总是说个不停,却很少有耐心听聋生的讲话,觉得聋生讲得不好,经常打断其讲话,久而久之影响聋生讲话的积极性。家长和教师更应该腾出空间倾听聋生的讲话或与他们对话,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看着聋生的眼睛和神情,不管对他所讲的话题是否有趣,都要表现出热情而愉快的交谈情绪,这样才更有利激发聋生的讲话积极性,更有利于锻炼聋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倾听时要善于利用情境和背景提供的所有信息,帮助理解并记住聋生话语中的深层意思或表达不出的意思,弄懂话语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作出得体的反应,避免错误或延迟理解聋生。
3交际性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聋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无非是要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培养聋生的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既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聋生积累词汇的再多、学习的句式再丰富,如果没有建立起交往意识,不会进行言语交际,也是徒劳的。根据交际理论,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与教师交际过程,因此,聋生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交际活动来进行,并且通过在交际活动中完成对所学习语言的巩固和提高。结合课文进行口语交际就是提高聋生口语水平的很好的方法。过去,对聋生的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简单理解为“语训”,以为通过强化训练教会聋生发音和单词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离真正的语言学习还差十万八千里。只有在交际中学语言和在交际中运用语言,才能学到活生生的语言,才能使聋生摆脱语言的桎梏,成为语言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薛凤珍.构建聋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场”[J].现代特殊教育,2008,02
[2]宋小风.怎样教聋生学语言[J].双语学习,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