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庄稼人最值得自豪的季节。
一年的辛劳和耕耘,这时候都化成了金黄金黄的收获。颗粒归仓,寸草归垛,也就是眼前最要紧的事儿。
秋收在自己的印象里,最难以忘怀的是捣地瓜、捣花生和拾地瓜干。“捣”是老家当地人对秋后在庄稼地里捡拾遗落的粮食的一种称呼。这种事儿,一般是家庭妇女、老年人或小孩子去做的。记得在小学的时候,经常有组织地参加秋收活动,那些有趣的事儿,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捣地瓜是学校里组织的重点秋收活动。那时候,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去田野里秋收。每个班分成几个小组,大家挎上篮子,拿上一把小镢头,就三三两两地走出校门,到山前山后、岭上岭下已经收完地瓜的地里面,抡起镢头挖掘那些遗落的地瓜。
这是一件体力活儿。镢头在硬实的土里刨着,费很大劲才能找到一个,半天下来小篮子里也没有装多少刨出来的地瓜。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在一些被水淹过的地里面,有时候生产队的人们在收地瓜时,因看不出地瓜垄在那里,遗落了一些在地里面,这时候要是发现后一个劲挖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些新开辟的地里面,尤其是我们当地的沙滩地里,有时候会挖到一些很大的地瓜。记得那时候,生产队经常在沙滩上新开辟一些农田,这些新田当年开辟出来后,一般会种上一种窝瓜,就是用地瓜当母本,栽在田垄上,用沙土包好,待出芽后把窝瓜周边的沙土清理开,只保留窝瓜的根部在垄上,这种地瓜就是窝瓜。窝瓜的根须很发达,尤其是在新开辟的田里,其根须有时会一直从地里扎到地边的坡里去。这种根须有一个特点,其无论扎到哪里,都会在哪里新生一个地瓜。生产队在收获时,一般只会在地里的垄上刨取,不会到地边的坡上去挖的。有一次,我们在一块新开的沙地里捣地瓜时,因沙土地刨起来不费力,但却找不到遗落的地瓜。在无意的时候,我们就在这块新田的坡上用镢头从上往下深挖,一会儿就从里面挖出一个很大的地瓜,这种惊喜一开始以为是运气,但后来发现窝瓜的根子扎到了坡上,并且会在坡上的沙土里结下一个地瓜。找到门道后,我们就在坡的顶部先找根须,找到了根须就会“顺须摸瓜”,一直找到坡下面的沙土里,像探宝一般从里面把地瓜找出来。有时候,在这样新开辟的田里,会找到很多非常大的地瓜,那种收获的喜悦甭提有多美了。
捣花生是与捣地瓜相同的活儿。只不过花生比地瓜小,而且可以生吃,小孩子嘴馋,往往会一边在收过花生的地里捣,一边往自己的嘴里填,最后篮子里也剩不下几个。那时候,学校里每天对每个人的秋收成绩是要记录的,为此,小伙伴们可伤透了脑筋。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秋收成绩,我们会想出许多歪主意。因学校每天在过量时,只会以第一次每个人用的篮子的分量为基础,以后再过量时,就会称一下总重,然后减去原来记录的篮子的分量,就是你当天秋收的成绩。为此,几个人就在每天到校前,先把篮子的底部在泥水里浸一下,然后在黄土里转几圈,直到篮子的底部粘上了厚厚一层泥巴,才会去学校里称分量。结果往往是收获不多,但每次的成绩都非常好。这样的小把戏成功了几次,但很快就被老师发现了,并取消了原来的秋收成绩。这都是因嘴馋惹下的事儿,从此,再也没人敢玩这些小心眼了。
与捣地瓜和捣花生并列的活儿还有一件,那就是收地瓜干。那时候,生产队里的地瓜收获后,一边把它及时分到各家各户,一边现场在地里切成片,晒干后再把瓜干分到各户。晒瓜干一般会选择在山上的石板上或海边的沙滩上。石板上晒的一般不会有遗落,但在沙滩上晒的瓜干就不同了。
由于沙滩非常柔软,人踩在上面,不小心就会将瓜干踩到沙子里。有时候收瓜干时,人多较乱,忙碌起来会将不少的瓜干埋在沙子里,发现不了。但只要等到下雨后,就会发现,晒干的瓜干在沙子里被雨水一湿,就会慢慢蜷曲起来,在沙子的表面上支起一个“小帐篷”,这时候,你再去捡拾就会直奔目标而去,而且收获颇丰,满载而归。但如果是不及时回收这些被雨水打湿的瓜干,就会很快长毛腐烂,那样,不但人不能吃,连猪饲料也不能用了。
秋收,在大人的眼里是忙碌的,在小孩子的眼里却是无比快乐的。它不仅把一颗颗粮食重新捡拾到了粮仓里,也把农民的艰辛和耕耘的汗水,深深地留在了幼小的心灵之中,并成为终生难忘的记忆和向上的动力。
山东青岛人,1982年11月参军,2002年8月转业到中国建设银行总行。20年军旅生活,历任排长、宣传股长、新闻干事、秘书群联处干事、宣传处副处长。转业建设银行15年,历任总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组织并参与建设银行海外首家上市、成立60周年、CCB2020等重大活动国内外宣传工作。30多年的新闻宣传经历,始终与文学梦携手相伴,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杂文、诗歌等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光明日报》、《青年文摘》、《海内与海外》、《金融时报》、《中国银行业》、《中国金融家》、中国作家网、人民网、新華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凤凰网等报刊网络,出版个人作品集《绿色风》,作品被二个省中考语文试卷作为阅读鉴赏试题。曾荣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
一年的辛劳和耕耘,这时候都化成了金黄金黄的收获。颗粒归仓,寸草归垛,也就是眼前最要紧的事儿。
秋收在自己的印象里,最难以忘怀的是捣地瓜、捣花生和拾地瓜干。“捣”是老家当地人对秋后在庄稼地里捡拾遗落的粮食的一种称呼。这种事儿,一般是家庭妇女、老年人或小孩子去做的。记得在小学的时候,经常有组织地参加秋收活动,那些有趣的事儿,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捣地瓜是学校里组织的重点秋收活动。那时候,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去田野里秋收。每个班分成几个小组,大家挎上篮子,拿上一把小镢头,就三三两两地走出校门,到山前山后、岭上岭下已经收完地瓜的地里面,抡起镢头挖掘那些遗落的地瓜。
这是一件体力活儿。镢头在硬实的土里刨着,费很大劲才能找到一个,半天下来小篮子里也没有装多少刨出来的地瓜。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在一些被水淹过的地里面,有时候生产队的人们在收地瓜时,因看不出地瓜垄在那里,遗落了一些在地里面,这时候要是发现后一个劲挖下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些新开辟的地里面,尤其是我们当地的沙滩地里,有时候会挖到一些很大的地瓜。记得那时候,生产队经常在沙滩上新开辟一些农田,这些新田当年开辟出来后,一般会种上一种窝瓜,就是用地瓜当母本,栽在田垄上,用沙土包好,待出芽后把窝瓜周边的沙土清理开,只保留窝瓜的根部在垄上,这种地瓜就是窝瓜。窝瓜的根须很发达,尤其是在新开辟的田里,其根须有时会一直从地里扎到地边的坡里去。这种根须有一个特点,其无论扎到哪里,都会在哪里新生一个地瓜。生产队在收获时,一般只会在地里的垄上刨取,不会到地边的坡上去挖的。有一次,我们在一块新开的沙地里捣地瓜时,因沙土地刨起来不费力,但却找不到遗落的地瓜。在无意的时候,我们就在这块新田的坡上用镢头从上往下深挖,一会儿就从里面挖出一个很大的地瓜,这种惊喜一开始以为是运气,但后来发现窝瓜的根子扎到了坡上,并且会在坡上的沙土里结下一个地瓜。找到门道后,我们就在坡的顶部先找根须,找到了根须就会“顺须摸瓜”,一直找到坡下面的沙土里,像探宝一般从里面把地瓜找出来。有时候,在这样新开辟的田里,会找到很多非常大的地瓜,那种收获的喜悦甭提有多美了。
捣花生是与捣地瓜相同的活儿。只不过花生比地瓜小,而且可以生吃,小孩子嘴馋,往往会一边在收过花生的地里捣,一边往自己的嘴里填,最后篮子里也剩不下几个。那时候,学校里每天对每个人的秋收成绩是要记录的,为此,小伙伴们可伤透了脑筋。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秋收成绩,我们会想出许多歪主意。因学校每天在过量时,只会以第一次每个人用的篮子的分量为基础,以后再过量时,就会称一下总重,然后减去原来记录的篮子的分量,就是你当天秋收的成绩。为此,几个人就在每天到校前,先把篮子的底部在泥水里浸一下,然后在黄土里转几圈,直到篮子的底部粘上了厚厚一层泥巴,才会去学校里称分量。结果往往是收获不多,但每次的成绩都非常好。这样的小把戏成功了几次,但很快就被老师发现了,并取消了原来的秋收成绩。这都是因嘴馋惹下的事儿,从此,再也没人敢玩这些小心眼了。
与捣地瓜和捣花生并列的活儿还有一件,那就是收地瓜干。那时候,生产队里的地瓜收获后,一边把它及时分到各家各户,一边现场在地里切成片,晒干后再把瓜干分到各户。晒瓜干一般会选择在山上的石板上或海边的沙滩上。石板上晒的一般不会有遗落,但在沙滩上晒的瓜干就不同了。
由于沙滩非常柔软,人踩在上面,不小心就会将瓜干踩到沙子里。有时候收瓜干时,人多较乱,忙碌起来会将不少的瓜干埋在沙子里,发现不了。但只要等到下雨后,就会发现,晒干的瓜干在沙子里被雨水一湿,就会慢慢蜷曲起来,在沙子的表面上支起一个“小帐篷”,这时候,你再去捡拾就会直奔目标而去,而且收获颇丰,满载而归。但如果是不及时回收这些被雨水打湿的瓜干,就会很快长毛腐烂,那样,不但人不能吃,连猪饲料也不能用了。
秋收,在大人的眼里是忙碌的,在小孩子的眼里却是无比快乐的。它不仅把一颗颗粮食重新捡拾到了粮仓里,也把农民的艰辛和耕耘的汗水,深深地留在了幼小的心灵之中,并成为终生难忘的记忆和向上的动力。
于保月
山东青岛人,1982年11月参军,2002年8月转业到中国建设银行总行。20年军旅生活,历任排长、宣传股长、新闻干事、秘书群联处干事、宣传处副处长。转业建设银行15年,历任总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组织并参与建设银行海外首家上市、成立60周年、CCB2020等重大活动国内外宣传工作。30多年的新闻宣传经历,始终与文学梦携手相伴,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杂文、诗歌等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光明日报》、《青年文摘》、《海内与海外》、《金融时报》、《中国银行业》、《中国金融家》、中国作家网、人民网、新華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凤凰网等报刊网络,出版个人作品集《绿色风》,作品被二个省中考语文试卷作为阅读鉴赏试题。曾荣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