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考量企业道德的准绳,
只剩下法律时,
“中国制造”30年的积累都将危如累卵。
2008年的最后一天,石家庄三鹿总部的大门前已经见不到了曾经彰显着辉煌历史的三鹿奶粉招牌。这家在2008年声名狼藉的企业,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鲁迅先生曾有过一句名言: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那么现在三鹿的招牌摘了,又究竟是谁的失败?
冤有头,债有主,然而纵观在2008年闹腾得沸沸扬扬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始末,却似乎找不到那个最该被谴责的债主。是董事长田文华?已经锒铛入狱的田董事长更像是扮演着替罪羊的角色——一个国有企业董事长,很多事情并由不得她。是三鹿的高管们?据说已经开始若无其事地在行业内寻找新的东家了。是大股东石家庄国资委?此刻的国资委正忙于为三鹿的破产清算,忙于筹资弥补经销商和受害者损失,忙于与能接受三鹿的企业接洽谈判,完全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家长模样。难道这样一个大企业的倒下,真的只能归罪于那些提供原料的奶牛吗?
生前的事情既然无法理顺清楚,那身后的种种可能就要更加审慎。
谁是谁的包袱?
无论谁来收购,要的肯定不是一个有着11.06亿债务的大包袱。好在石家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颇为积极,筹资、还债、安抚受害者,种种行为已经表明:这个烫手山芋已经到了必须马上抛出去的时候。
虽然坊间普遍看好三元入主,但不到最后一刻,这个答案恐怕依然无法揭晓。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东家的进入,在一些层面上极有可能出现强强联合的态势。毕竟三鹿曾经的市场份额、经销商以及生产能力,与一家有实力收购自己的企业结合到一起时,奶制品行业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与之抗衡的势力。在这样的预期下,重塑行业品牌与信任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收购企业身上。从现状来看,这无疑将耗费企业巨大的精力。
但是与其说倒掉的三鹿拖累了中国奶制品行业,倒不如说竞争力日渐衰退的行业毁了三鹿。三鹿引发的行业地震几乎让所有奶制品企业都陷了进去。飞速发展的中国奶业为自己的不成熟付出了代价。将整个行业潜规则危机的责任推到三鹿一家身上,是种并不光明的做法。
警钟长鸣!
无论起因如何,三鹿进入破产程序,算是为这场震动2008年的“中国制造风波”画上了一个句号。我们当然不希望有第二个“三鹿”,也期盼所有的行业都不存在“三聚氰胺”。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随着中国经济热度的逐渐消退,整个制造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性周期低谷何时能够度过尚且不得而知,而在严酷的环境下,任何一点类似于“三聚氰胺”这样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将“中国制造”之前30年的积累毁掉。
“一了百了”这个词,显然并不适合破产后的三鹿。无论从产业角度还是中国制造的大环境来说,这样一个品牌的消亡,需要我们思考的东西太多。产业变局姑且不论,单单企业道德层面的问题,就足以我们反思:中国企业在经历了30年的飞速发展之后,是否真的理解并实践了企业运营的真谛?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企业还为社会留下了什么?
三鹿的倒下为中国制造敲响了警钟。在监管不健全的情况下,倘若企业再丧失了自律能力,那剩下考量企业道德的,就只剩下了法律……那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管理
责任编辑:化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