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eb2.0时代的网络“把关人”
伴随着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传受模式的转变,网络“把关人”也由单一转向了多元。总的来看,Web2.0时代网络“把关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它们通过制定一些国家政策法规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通过限制或者禁止某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为社会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第二类是各大网络媒体,这些网络媒体是职业“把关人”。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据群体规范和媒体本身的价值标准对众多信息内容做出取舍,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第三类是网民,他们通过敲击键盘和滚动鼠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或者传播某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在Web2.0时代,第三类“把关人”的出现逐渐影响甚至消解着前两类“把关人”的把关行为。目前来看,网民传播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上发帖子,这些BBS有的是专门的论坛,比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也有的是一些网站下设的论坛,比如搜狐社区;二是个人主页,包括博客、播客、个人空间;三是各种即时通信工具,有MSN、QQ等多种形式;四是电子邮件,网民可以依靠电子邮件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播。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众多软件用户友好型的设计使得网民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网民可以在论坛上发帖子,帖子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影音文件的链接,也可以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公布在个人主页上,与其他网民交友、互动。可以利用即时通信软件与群组里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交流思想,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同事或亲友传递信息。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网民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信息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政府和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所占据的范围。
有些信息,可能是与国家利益、政府制定的规范或者网络媒体的价值标准相违背的,政府和网络媒体想通过“把关”行为将其排除在公众议程之外,但是网民队伍的迅速壮大将这种“把关人”的设障逐渐消解,一方面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但是另一方面也给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把关人”把关行为的价值标准
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价值由三种内涵组成:价值源、价值观和价值的实现。价值观即价值标准,作为联系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纽带,是决定传播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在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过程中,三类属性不同的“把关人”的把关行为都有着各自的价值标准。
作为网络传播宏观“把关人”的政府,把关行为的标准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于这一价值标准并不复杂,本文不做进一步讨论。
对于专业“把关人”的网络媒体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网络媒体要考虑到多种因素:首先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其次是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再次是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通过恰当的把关行为,在国家政策法规的规范之下,通过从事传播活动,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商业社会中,经济效益无疑是网络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大部分网络媒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大多数网络媒体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广告收益,而广告商投放广告时考虑的内容是网站的点击率和流量。一些网络媒体允许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流入网络传播系统,希望通过对网民感官的强烈刺激,抓住他们的眼球。
Web2.0时代网络媒体的信息来源除了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本媒体采编的新闻之外,又加入了网民在网上发布的信息。由于网民是一个匿名的、异质的庞大群体,传播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查。海量的网民必然会传播海量的信息,一些网络媒体出于节约采编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虑,往往会直接采纳网民传播的信息,放松甚至忽视信息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一些不实的甚至有害的信息进行二次传播,这种现象也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
网民在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把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网民对信息传播的把关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要体现传播者固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信息本身应该是传播者真实意思的表示,体现他们的利益诉求;二是信息的表达要满足传播者的表达欲和参与欲。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因此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意味着由他们传播的信息也必然是异质的。拥有了把关的权力,就拥有了话语权。由于大部分情况下网民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也就缺少了一种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约束,网民可以无所顾忌地传播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有害信息,甚至淹没了一些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观点和意见的反馈。
综上所述,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把关人”在身份地位和把关标准上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把关人”应该通过其把关行为,为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政府来说,应当与时俱进,根据网络传播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及时制定出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法规,并对网络传播做出合理引导;网络媒体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量在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之间找出平衡点,在网民中树立起公信力;网民应着力于提高自身素质,理性、负责任地表达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为网络传播环境的构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2005级新闻系学生)
编校:张红玲
伴随着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传受模式的转变,网络“把关人”也由单一转向了多元。总的来看,Web2.0时代网络“把关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它们通过制定一些国家政策法规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通过限制或者禁止某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为社会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言论环境。第二类是各大网络媒体,这些网络媒体是职业“把关人”。网络媒体的工作人员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据群体规范和媒体本身的价值标准对众多信息内容做出取舍,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第三类是网民,他们通过敲击键盘和滚动鼠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或者传播某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在Web2.0时代,第三类“把关人”的出现逐渐影响甚至消解着前两类“把关人”的把关行为。目前来看,网民传播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上发帖子,这些BBS有的是专门的论坛,比如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也有的是一些网站下设的论坛,比如搜狐社区;二是个人主页,包括博客、播客、个人空间;三是各种即时通信工具,有MSN、QQ等多种形式;四是电子邮件,网民可以依靠电子邮件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播。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众多软件用户友好型的设计使得网民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网民可以在论坛上发帖子,帖子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影音文件的链接,也可以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公布在个人主页上,与其他网民交友、互动。可以利用即时通信软件与群组里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交流思想,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同事或亲友传递信息。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网民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信息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政府和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所占据的范围。
有些信息,可能是与国家利益、政府制定的规范或者网络媒体的价值标准相违背的,政府和网络媒体想通过“把关”行为将其排除在公众议程之外,但是网民队伍的迅速壮大将这种“把关人”的设障逐渐消解,一方面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但是另一方面也给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把关人”把关行为的价值标准
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价值由三种内涵组成:价值源、价值观和价值的实现。价值观即价值标准,作为联系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纽带,是决定传播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在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过程中,三类属性不同的“把关人”的把关行为都有着各自的价值标准。
作为网络传播宏观“把关人”的政府,把关行为的标准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于这一价值标准并不复杂,本文不做进一步讨论。
对于专业“把关人”的网络媒体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网络媒体要考虑到多种因素:首先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其次是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再次是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通过恰当的把关行为,在国家政策法规的规范之下,通过从事传播活动,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商业社会中,经济效益无疑是网络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大部分网络媒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大多数网络媒体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广告收益,而广告商投放广告时考虑的内容是网站的点击率和流量。一些网络媒体允许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流入网络传播系统,希望通过对网民感官的强烈刺激,抓住他们的眼球。
Web2.0时代网络媒体的信息来源除了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本媒体采编的新闻之外,又加入了网民在网上发布的信息。由于网民是一个匿名的、异质的庞大群体,传播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查。海量的网民必然会传播海量的信息,一些网络媒体出于节约采编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虑,往往会直接采纳网民传播的信息,放松甚至忽视信息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一些不实的甚至有害的信息进行二次传播,这种现象也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
网民在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把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网民对信息传播的把关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要体现传播者固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信息本身应该是传播者真实意思的表示,体现他们的利益诉求;二是信息的表达要满足传播者的表达欲和参与欲。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因此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意味着由他们传播的信息也必然是异质的。拥有了把关的权力,就拥有了话语权。由于大部分情况下网民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也就缺少了一种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约束,网民可以无所顾忌地传播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有害信息,甚至淹没了一些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观点和意见的反馈。
综上所述,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把关人”在身份地位和把关标准上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把关人”应该通过其把关行为,为公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政府来说,应当与时俱进,根据网络传播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及时制定出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法规,并对网络传播做出合理引导;网络媒体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尽量在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之间找出平衡点,在网民中树立起公信力;网民应着力于提高自身素质,理性、负责任地表达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为网络传播环境的构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2005级新闻系学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