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双年展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诞生自1996年。经过16年的历练,成为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之一,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向世界展示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也试图在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建构沟通交流的平台。
据悉,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开幕于2012年10月1日,将持续至2013年3月31日结束。这届双年展有来自27个国家97位(组)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参展。展览主场馆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即滨临黄浦江的原“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也是上海市原来的南市发电厂。
根据策展人(邱志杰、鲍里斯·格罗伊斯、宴思·霍夫曼、张颂仁)提出的策展理念,展览主题“重新发电”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这座建筑的文脉,内在地包含了继往与开来,涅槃与再生等一系列议题,展示着能量聚散与历史盛衰之间深刻的联系。它曾是城市能量的发动机,是物理能量的发电,今天则要转而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变成文化能量的发动机。它的价值在于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扣准了中国工业摇篮的命脉,承载了当代资源变革的使命,从而表达了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的意义。
整个双年展由主题展、特别展、城市馆、教育项目《圆明学园》组成。其中主题展包括由“溯源”“复兴”“造化”和“共和”四个板块组成。这四个板块分别关注作为社会动员者的艺术,作为历史的重访者与重写者的艺术,作为能量的变压器与转换者的艺术,以及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对话和交往的艺术,以此形成一条主题链。
1.溯源。这部分是关于文化与思想资源的回溯与转型。主要关注各地的艺术教育、开放学院、教育戏剧以及作为教育者、动员者的艺术家的个体工作。这些发电机一般的艺术活动成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这部分艺术家作为社会能量的输出者往往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同时还经常兼任策划人和教育者的身份。这个部分集中了多位影响力巨大的各地艺术界导师级人物,包括已故艺术大师。
2.复兴。这部分是关于文化和历史遗存的涅槃与复兴。将主要聚焦于废墟再生,各地工业遗址和社区改造,手工艺复兴和乡村建设等,展示世界各地对历史的重访和重塑的努力,并且通过重新进入日常生活,将艺术运用于日常实践,激活改造生活的努力。历史和日常生活的引入重新激活艺术,艺术的引入重新激活历史和日常生活,这样形成一种双向的活化的结构。这个部分主要由项目类型的作品,以及年轻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组成。
3.造化。这部分是关于当代生活和文化生产的转换与化成。艺术家把自身的工作转变成能量生灭、聚散、转化的检测仪与变压器。他们的工作,成为与造化平行的过程。主题展的这个板块通过一系列个展,呈现一位艺术家一件以上的作品。能够形成个展的往往是较为成熟的艺术家。
4.共和。这部分是关于文化交流中所有人群的共振和共和。共和是能量的联网、共振,关注艺术家和艺术家、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如何构建活力共同体、互相滋养和周济,展开共同劳动与创造。这种鲜活的自我组织重构了社会的基础。相对而言,青年艺术家更经常地采用工作组方式工作。因此,这个板块更富于青春活力。
本刊记者于2012年末造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其中丰富多元的作品而激动,许多作品指向了思维和文化的深度都值得坐下来细细品味。但是,也有不少作品,令人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事实上,当代艺术往往不能用纯粹的视觉艺术的判断标准来衡量,而经常需要大量的文本来帮助解读,文本本身也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恐怕是当代艺术的一把双刃剑。文本引入了当代艺术的另一个问题——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价值就能够成立。从另一角度来看当代艺术,呈现方式的创新,或者说对于展示空间本身的营造,也是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再加上对于媒介的突破和创新,当我们去审视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时,虽然满足了人类天生的视觉猎奇心理,其实也会遮蔽了我们看清本质的慧眼。这些都拓展了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空间和解读难度。
据悉,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开幕于2012年10月1日,将持续至2013年3月31日结束。这届双年展有来自27个国家97位(组)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参展。展览主场馆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即滨临黄浦江的原“世博会城市未来馆”,也是上海市原来的南市发电厂。
根据策展人(邱志杰、鲍里斯·格罗伊斯、宴思·霍夫曼、张颂仁)提出的策展理念,展览主题“重新发电”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这座建筑的文脉,内在地包含了继往与开来,涅槃与再生等一系列议题,展示着能量聚散与历史盛衰之间深刻的联系。它曾是城市能量的发动机,是物理能量的发电,今天则要转而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变成文化能量的发动机。它的价值在于调动了城市的记忆和世博的资源,扣准了中国工业摇篮的命脉,承载了当代资源变革的使命,从而表达了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思想策源地、能量发动机的意义。
整个双年展由主题展、特别展、城市馆、教育项目《圆明学园》组成。其中主题展包括由“溯源”“复兴”“造化”和“共和”四个板块组成。这四个板块分别关注作为社会动员者的艺术,作为历史的重访者与重写者的艺术,作为能量的变压器与转换者的艺术,以及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对话和交往的艺术,以此形成一条主题链。
1.溯源。这部分是关于文化与思想资源的回溯与转型。主要关注各地的艺术教育、开放学院、教育戏剧以及作为教育者、动员者的艺术家的个体工作。这些发电机一般的艺术活动成为社会转型的原动力。这部分艺术家作为社会能量的输出者往往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同时还经常兼任策划人和教育者的身份。这个部分集中了多位影响力巨大的各地艺术界导师级人物,包括已故艺术大师。
2.复兴。这部分是关于文化和历史遗存的涅槃与复兴。将主要聚焦于废墟再生,各地工业遗址和社区改造,手工艺复兴和乡村建设等,展示世界各地对历史的重访和重塑的努力,并且通过重新进入日常生活,将艺术运用于日常实践,激活改造生活的努力。历史和日常生活的引入重新激活艺术,艺术的引入重新激活历史和日常生活,这样形成一种双向的活化的结构。这个部分主要由项目类型的作品,以及年轻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组成。
3.造化。这部分是关于当代生活和文化生产的转换与化成。艺术家把自身的工作转变成能量生灭、聚散、转化的检测仪与变压器。他们的工作,成为与造化平行的过程。主题展的这个板块通过一系列个展,呈现一位艺术家一件以上的作品。能够形成个展的往往是较为成熟的艺术家。
4.共和。这部分是关于文化交流中所有人群的共振和共和。共和是能量的联网、共振,关注艺术家和艺术家、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如何构建活力共同体、互相滋养和周济,展开共同劳动与创造。这种鲜活的自我组织重构了社会的基础。相对而言,青年艺术家更经常地采用工作组方式工作。因此,这个板块更富于青春活力。
本刊记者于2012年末造访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其中丰富多元的作品而激动,许多作品指向了思维和文化的深度都值得坐下来细细品味。但是,也有不少作品,令人理解起来颇有难度。事实上,当代艺术往往不能用纯粹的视觉艺术的判断标准来衡量,而经常需要大量的文本来帮助解读,文本本身也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恐怕是当代艺术的一把双刃剑。文本引入了当代艺术的另一个问题——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价值就能够成立。从另一角度来看当代艺术,呈现方式的创新,或者说对于展示空间本身的营造,也是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再加上对于媒介的突破和创新,当我们去审视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时,虽然满足了人类天生的视觉猎奇心理,其实也会遮蔽了我们看清本质的慧眼。这些都拓展了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空间和解读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