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即将退休的老人,但眼神深邃,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依然步履矫健;他是机关干部,脸上却千沟万壑,饱经风霜,外貌与最普通的农民没有两样;他是扶贫战线的老兵:前后9年扶贫,连续7年驻村,经他帮扶的贫困村、难管村个个变成了先进村。
他叫蒋孔吉,共产党员,湖南省永州市粮食局驻东安县溪源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科学发展指导员。
“你们不富,可以指着我骂娘!”
其实,蒋孔吉的人生可以有另一种写法。2002年,他从永州市粮食局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居二线。当了近12年正科级干部,4次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按常理,他完全有资本颐养天年。
妻子劝他好好在家休养,远在深圳的女儿想接爸妈到深圳享清福,做锰矿生意的战友也多次拉他合伙开矿,一起发财。但他想,自己才52岁,离岗后在机关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在农村或许有用武之地。
2004年初,蒋孔吉主动请缨,“抢下”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官位”。从此,他踏上了在永州市道县大井村、彭家村和东安县溪源村3个驻点村连续7年的漫漫扶贫路。
永州市道县大井村,是永州市粮食局牵头扶贫的特困村。村里有这样的说法:大井村,大井村,种田要靠天河水,半月不下雨,男女老少都掉魂。全村230户870人,三分之一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初到大井村,有件事对蒋孔吉震动很大。一天,他到村民黄一岩家走访,发现黄一岩家里黑灯瞎火,老人说交不起电费,已经摸黑3年了。蒋孔吉听了心里难受,眼泪流了下来。他帮助老人交了电费,把被剪断的电线接了起来。黄一岩家门前有一口水塘,蒋孔吉买了40多只鸭苗让他放养,鸭子长大后卖了700多元。第二年,蒋孔吉让他住进了镇里的敬老院。蒋孔吉想,像这样的贫困户如果没人管,永远是贫困户。
扶一家容易,扶全村难。“年年都扶贫,到头来还不是吃稀饭,喝米汤?”蒋孔吉上门走访,碰了软钉子。面对疑惑的群众,他在村民大会上放下狠话:“你们不富,我就不走!我和你们一起吃住,一起干,只要你们跟着我走,不把你们带上阳光大道,日后你们可以指着我骂娘!”
说到就要做到。2005年元月,大井村扩建一口大山塘,需要清淤蓄水。寒风凛冽,群众都不愿下塘。55岁的蒋孔吉带头脱下鞋子,卷起裤脚,跳进刺骨的水里。见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村民一个个下塘干了起来。3天时间就把山塘清理完毕。
群众心里热起来了。蒋孔吉从自己的养老金中垫出2万元,组织30多位村民到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村——广西红岩村参观学习。当看到红岩村村民靠种果树住进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时,大家心动了,纷纷表示要跟着“蒋队”干。
经过2年打拼,村里修渠道4公里,村道7.6公里,种植纽荷尔脐橙1600亩,烤烟500亩,培育养猪大户22户。2004年人均增收2163元,80多个特困户脱贫。扶贫工作结束,蒋孔吉收拾行李离开村子时,全村村民一直把他送出村子,还久久不愿离去。
“他叫我们咋干,我们就咋干!”
2006年,蒋孔吉的扶贫点移到了永州市道县彭家村。彭家村地处偏远,村穷人心散,一度赌博成 风,偷盗盛行,年年都有几次宗族械斗。道县曾组织80多人的工作组进村,结果工作组做饭的锅被村民砸烂。
永州市扶贫办负责人送蒋孔吉进村时,村民没一个人搭理他。临走,这位负责人拉着蒋孔吉的手说:“老蒋,你把彭家村搞好了,回市里我私人请你吃饭。”
彭家村四面环山,村里缺水。住下来的第一天,村党支部书记彭征斌给蒋孔吉挑来一桶浑浊的水,说:“蒋队长,我们村用水困难。等会儿就没水用了,我先给你挑来了。”蒋孔吉要彭征斌带他去看井,大老远就看见一排长长的提水队伍。蒋孔吉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还做什么扶贫干部?第二天,蒋孔吉就踏上了寻求水源之路。短短一周,蒋孔吉走遍了彭家村的10多个山头,听说哪里有水,就跑到哪里。
一天中午,蒋孔吉听一个村民说后山好像有个水窟窿。他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要去后山看看。“7月的晌午呀,太阳毒着呢!”彭征斌劝他等凉快些再去,他怎么都不肯。蒋孔吉顾不得汗湿的衣服,也顾不得刺蓬划伤的胳膊,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水源,他兴奋得像孩子般拽着彭征斌的手说:“这下村民们可有水喝了!”
水源找到了,蒋孔吉一边找永州市水利局的技术员实地测量,一边从湖南省水利厅争取了3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饮水工程建设。经过近3个月的艰苦努力,彭家村终于喝上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自来水。看着大家捧着水喝的样子,蒋孔吉很有成就感。他在日记里写道:“再穷再苦的村子,只要修好了路、引好了水,财源自然會滚滚来!”
水通了,村民的心也随着清清水流湿润了,他们动情地说:“蒋队长不是彭家村人,干事比彭家村人还用心。他叫我们咋干,我们就咋干!”
蒋孔吉认为,扶贫要先扶智。彭家村村民种脐橙,大多不懂技术。他从道县农业局请来两个技术员专门搞管理和技术服务,手把手地教村民。脐橙第二年就挂了果,加上套种西瓜,每亩收入1000多元。去年,彭家村脐橙被评为道县的优质柑橘。
2008年,他又转移到东安县溪源村扶贫,连续干了5年,让溪源村彻底改变了面貌。2010年9月28日,溪源村全体村民联名写信,按下了全村老小1473个鲜红的手印,希望用这种方式留下他们的蒋队长。在村民的真诚挽留下,蒋孔吉虽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仍坚守扶贫第一线。2011年春节初五,他返回溪源村,慰问五保户,在元宵节之前抢季节种脐橙150亩、油菜600亩。
“这一辈子跟着你,我不后悔”
7年间,蒋孔吉自己用于扶贫工作的开支达2万多元,还先后垫付资金10多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建设。而他则清贫节俭。每次出差,都是坐公共汽车,家里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和普通家具。
蒋孔吉忙于扶贫,对家庭常有一种愧疚。他爱人潘锦云身患肺病多年,2005年确诊为肺癌晚期。转院长沙后,妻子看他忧心村里工作,几番劝他回村。思虑良久,他请来亲戚照料妻子,自己返回大井村。妻子病危时,他抱着奄奄一息的妻子,泣不成声:“对不起,对不起……”妻子对他说出了最后的心声:“孔吉啊,我不怪你……这一辈子跟着你,我不后悔……”村里来的人看见这一幕,无不落泪。
妻子逝世后,蒋孔吉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体检查出患有高血糖、胆结石、冠心病等。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心疼父亲,多次劝他抽身,并准备买房接他过去养老。蒋孔吉说,扶贫工作还没搞完,我怎么抽得开身呢?
蒋孔吉心里装着群众,乡亲们心里也惦记着他。道县大井村和彭家村的老乡经常到东安县溪源村去看他。“您亲手种的脐橙熟了,回来吃一个吧。”“我们的日子过好了,回来看看吧。”“您住的房间我们还给您留着。”
(责任编辑:陈方)
他叫蒋孔吉,共产党员,湖南省永州市粮食局驻东安县溪源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科学发展指导员。
“你们不富,可以指着我骂娘!”
其实,蒋孔吉的人生可以有另一种写法。2002年,他从永州市粮食局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居二线。当了近12年正科级干部,4次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按常理,他完全有资本颐养天年。
妻子劝他好好在家休养,远在深圳的女儿想接爸妈到深圳享清福,做锰矿生意的战友也多次拉他合伙开矿,一起发财。但他想,自己才52岁,离岗后在机关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在农村或许有用武之地。
2004年初,蒋孔吉主动请缨,“抢下”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官位”。从此,他踏上了在永州市道县大井村、彭家村和东安县溪源村3个驻点村连续7年的漫漫扶贫路。
永州市道县大井村,是永州市粮食局牵头扶贫的特困村。村里有这样的说法:大井村,大井村,种田要靠天河水,半月不下雨,男女老少都掉魂。全村230户870人,三分之一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初到大井村,有件事对蒋孔吉震动很大。一天,他到村民黄一岩家走访,发现黄一岩家里黑灯瞎火,老人说交不起电费,已经摸黑3年了。蒋孔吉听了心里难受,眼泪流了下来。他帮助老人交了电费,把被剪断的电线接了起来。黄一岩家门前有一口水塘,蒋孔吉买了40多只鸭苗让他放养,鸭子长大后卖了700多元。第二年,蒋孔吉让他住进了镇里的敬老院。蒋孔吉想,像这样的贫困户如果没人管,永远是贫困户。
扶一家容易,扶全村难。“年年都扶贫,到头来还不是吃稀饭,喝米汤?”蒋孔吉上门走访,碰了软钉子。面对疑惑的群众,他在村民大会上放下狠话:“你们不富,我就不走!我和你们一起吃住,一起干,只要你们跟着我走,不把你们带上阳光大道,日后你们可以指着我骂娘!”
说到就要做到。2005年元月,大井村扩建一口大山塘,需要清淤蓄水。寒风凛冽,群众都不愿下塘。55岁的蒋孔吉带头脱下鞋子,卷起裤脚,跳进刺骨的水里。见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村民一个个下塘干了起来。3天时间就把山塘清理完毕。
群众心里热起来了。蒋孔吉从自己的养老金中垫出2万元,组织30多位村民到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村——广西红岩村参观学习。当看到红岩村村民靠种果树住进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时,大家心动了,纷纷表示要跟着“蒋队”干。
经过2年打拼,村里修渠道4公里,村道7.6公里,种植纽荷尔脐橙1600亩,烤烟500亩,培育养猪大户22户。2004年人均增收2163元,80多个特困户脱贫。扶贫工作结束,蒋孔吉收拾行李离开村子时,全村村民一直把他送出村子,还久久不愿离去。
“他叫我们咋干,我们就咋干!”
2006年,蒋孔吉的扶贫点移到了永州市道县彭家村。彭家村地处偏远,村穷人心散,一度赌博成 风,偷盗盛行,年年都有几次宗族械斗。道县曾组织80多人的工作组进村,结果工作组做饭的锅被村民砸烂。
永州市扶贫办负责人送蒋孔吉进村时,村民没一个人搭理他。临走,这位负责人拉着蒋孔吉的手说:“老蒋,你把彭家村搞好了,回市里我私人请你吃饭。”
彭家村四面环山,村里缺水。住下来的第一天,村党支部书记彭征斌给蒋孔吉挑来一桶浑浊的水,说:“蒋队长,我们村用水困难。等会儿就没水用了,我先给你挑来了。”蒋孔吉要彭征斌带他去看井,大老远就看见一排长长的提水队伍。蒋孔吉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还做什么扶贫干部?第二天,蒋孔吉就踏上了寻求水源之路。短短一周,蒋孔吉走遍了彭家村的10多个山头,听说哪里有水,就跑到哪里。
一天中午,蒋孔吉听一个村民说后山好像有个水窟窿。他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要去后山看看。“7月的晌午呀,太阳毒着呢!”彭征斌劝他等凉快些再去,他怎么都不肯。蒋孔吉顾不得汗湿的衣服,也顾不得刺蓬划伤的胳膊,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水源,他兴奋得像孩子般拽着彭征斌的手说:“这下村民们可有水喝了!”
水源找到了,蒋孔吉一边找永州市水利局的技术员实地测量,一边从湖南省水利厅争取了3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饮水工程建设。经过近3个月的艰苦努力,彭家村终于喝上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自来水。看着大家捧着水喝的样子,蒋孔吉很有成就感。他在日记里写道:“再穷再苦的村子,只要修好了路、引好了水,财源自然會滚滚来!”
水通了,村民的心也随着清清水流湿润了,他们动情地说:“蒋队长不是彭家村人,干事比彭家村人还用心。他叫我们咋干,我们就咋干!”
蒋孔吉认为,扶贫要先扶智。彭家村村民种脐橙,大多不懂技术。他从道县农业局请来两个技术员专门搞管理和技术服务,手把手地教村民。脐橙第二年就挂了果,加上套种西瓜,每亩收入1000多元。去年,彭家村脐橙被评为道县的优质柑橘。
2008年,他又转移到东安县溪源村扶贫,连续干了5年,让溪源村彻底改变了面貌。2010年9月28日,溪源村全体村民联名写信,按下了全村老小1473个鲜红的手印,希望用这种方式留下他们的蒋队长。在村民的真诚挽留下,蒋孔吉虽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仍坚守扶贫第一线。2011年春节初五,他返回溪源村,慰问五保户,在元宵节之前抢季节种脐橙150亩、油菜600亩。
“这一辈子跟着你,我不后悔”
7年间,蒋孔吉自己用于扶贫工作的开支达2万多元,还先后垫付资金10多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建设。而他则清贫节俭。每次出差,都是坐公共汽车,家里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和普通家具。
蒋孔吉忙于扶贫,对家庭常有一种愧疚。他爱人潘锦云身患肺病多年,2005年确诊为肺癌晚期。转院长沙后,妻子看他忧心村里工作,几番劝他回村。思虑良久,他请来亲戚照料妻子,自己返回大井村。妻子病危时,他抱着奄奄一息的妻子,泣不成声:“对不起,对不起……”妻子对他说出了最后的心声:“孔吉啊,我不怪你……这一辈子跟着你,我不后悔……”村里来的人看见这一幕,无不落泪。
妻子逝世后,蒋孔吉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体检查出患有高血糖、胆结石、冠心病等。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心疼父亲,多次劝他抽身,并准备买房接他过去养老。蒋孔吉说,扶贫工作还没搞完,我怎么抽得开身呢?
蒋孔吉心里装着群众,乡亲们心里也惦记着他。道县大井村和彭家村的老乡经常到东安县溪源村去看他。“您亲手种的脐橙熟了,回来吃一个吧。”“我们的日子过好了,回来看看吧。”“您住的房间我们还给您留着。”
(责任编辑: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