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位道地的北方人,约有四十五岁。短头发和一小撮浓胡子都已经灰白了,头部长得非常端正,仿佛生来是为了铸在勋章上似的,两眼炯炯有光,嘴形庄严。他是一个从舞锤弄斧做起的工程师,是一个活动家,同时又是一个思想家。他热情乐观,见多识广,善于随机应变,有着坚强的毅力,在紧要关头,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他”并不是周炜。
投资圈的人都知道,周炜是个科幻迷,很喜欢用科幻小说里的东西类比投资。凡尔纳的《神秘岛》是他的科幻启蒙,小学五年级的他恐怕怎么没想到,43岁的他会和自己喜欢的《神秘岛》主人公赛勒斯·史密斯,有如此多的重合之处。
不过还是有一些不同,周炜并不瘦骨嶙峋,从面貌上看,他也并不像激进派学者。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位温和的民国教授,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周醉三次的“土老板”。
但周炜确实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有过“舞锤弄斧”的创业经历,也敢从零开始去读书。这位“本土”西北汉子,拥有在国内高科技公司担任高管十年以上的经历,积累了大量企业管理和运营经验,在此之后才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加入凯鹏华盈中国基金。然后无论是实达、瀚博科技,还是沃顿商学院,都和他的投资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投资过程中,周炜的“本色”常常显露。他的同事们经常能够看到他直接而严厉地指出企业家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过后他又会拍着肩膀与企业家打成一片。“有的企业家也很‘轴’,需要多陪他走一段路,然后再告诉他某个地方是存有问题的。”周炜对记者说。
从“战士”到 “预警机”
其实周炜的经历说起来也不复杂,他几乎可以“被包装成”一个基层硬、软件设计开发人员的“IT男”奋斗史。
记者:你是做企业出身,相比之下做VC(Venture Capital,又称“创业投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周炜:企业更多的是细致重复的工作,VC每天看到的东西都是新的,创业者会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给你讲一遍,所以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有时候我还会试着去看B站(BiliBili)的弹幕,所以当我老了和儿子聊天时,最新的东西也都懂。
记者:作为一个科幻迷,对投资有没有什么影响?
周炜:我是个科幻迷,从小就有好奇心,这就是天性,所以选择做VC这个行业。34岁的时候还要出国读书,就想出去看看,如果不出去的话估计我现在是土豪了(笑)。
科幻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推测未来,做VC也是推测未来。我们投的项目80%都是A轮,2010年投宜信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项目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根本不知道。但科幻小说会让人形成一种猜测未来的习惯。
不好的一点是,科幻小说往往追求终极结果。对窗口期项目而言,就会担心不够长而错过投资机会。比如像商用WIFI这样的项目,还有小灵通,这些窗口期的项目,让很多人赚了钱。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记者:你说自己不是一个财务投资者,那你投资追求什么?
周炜:我本身是做企业出身的,会有一些情结在里面,参与一个企业的发展,最后企业成功了,这种感觉确实不太一样。如果真的要赚钱就应该去做PE而不是VC, 两三年就可以退出,而且赚的还多。但是没办法,如果让我去做PE,我没那个兴趣。PE(Private Equity,又称“私募股权投资”)就是一些数字游戏,没法改变什么,没有什么成就感。
像成吉思汗一样去投资
与红杉资本碾压式覆盖的投资风格不同,KPCB更像是坐在岸边的垂钓者。红杉资本在中国投资项目的数量超过210个,基本上都能在热门赛道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使前面不在的,后来也会跟进。
但周炜不轻易出手。八年时间,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只投资了30多个项目。在风投汹涌的当下,这很容易被人批评为保守。周炜将这种风格自我总结为“狙击式精选型投资”。他很清楚,这种打法中奖概率高,靠的是精耕细作,不可能覆盖到每一块领域,所以很多时候他会选择战略性放弃。
这也使得在中国资本市场疯狂的那几年,他没有太多斩获。“所以在资本狂热的时候,我们是处于劣势的。你必须要承认,这是个问题。”周炜没有掩饰问题的存在。
然而,在实际投资动作中,我们也没有发现周炜对自己“不够大胆”的反思。或许在他看来,其实并不需要说服别人。
周炜确实不去做快速撒网式的投资,无论是行动上,还是意识里。至少在他看来,对一个投资人来说,海量投資不是最好的选择。通常他会花较多时间确定方向,然后带着四五个人的投资团队杀入,目标明确,精准出击。
对于那些早期的公司,周炜除了每个季度的董事会以外,每个月还至少要跟创始人谈个一两次。刚投资秒拍那半年,他每个周末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和创始人一起喝茶,在这个强调速度和效率的年代,这有些无法想象。
投资之后,他有时还帮忙想战略、找人、找资源,往往令他精疲力尽。“项目总有它的问题,但事情总是有各种成功的办法。每个团队有自己的DNA,你非要做别人的事,你也不见得能做成。”
记者:早期投资,是不是很多时候运气和天赋更重要?
周炜:如果投资机构很小,或者就只是一个天使投资人,广撒网去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机构管理者,而且并不是机构的一个单一合伙人,对整个基金回报都要负责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方法论,不能去赌。
记者:你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周炜:我们团队做事有几个原则,一个要在高成功概率的人群和行业里去投。第二就是说要团队做事要有方法,很多机构的团队成员都是独狼一样到处去打的,我觉得这一套在今天越来越行不通的,因为创业者越来越多了,你想随机地去撞,碰到独角兽企业,然后投进去的概率和买彩票差不多。
我认可天赋,认可运气,因为早期投资里,这两者也很重要。那你们百分之五十的时间去发挥天赋和运气,但是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时间,你是属于团队的,我们推行成吉思汗的打法,我来选一个方向,然后所有人都集中在一起,先跟扫荡一样,两个礼拜把这个行业都扫完,所有人都看这个行业和行业里的公司,在里面找最好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不能独断,一个人觉得我的决定永远是对的,而是让团队都参与决策。
记者:大家好像现在都在谈狼性,狼性是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表述?
周炜:是中国这个时代比较独有的。但我觉得现在年轻一代已经不喜欢这个了,90后很讨厌这个。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性格,年轻这一喜欢个性和自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好事,上一代这么努力不就是希望下一代不要像狼一样,而是活的像个人。
“他”并不是周炜。
投资圈的人都知道,周炜是个科幻迷,很喜欢用科幻小说里的东西类比投资。凡尔纳的《神秘岛》是他的科幻启蒙,小学五年级的他恐怕怎么没想到,43岁的他会和自己喜欢的《神秘岛》主人公赛勒斯·史密斯,有如此多的重合之处。
不过还是有一些不同,周炜并不瘦骨嶙峋,从面貌上看,他也并不像激进派学者。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位温和的民国教授,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周醉三次的“土老板”。
但周炜确实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有过“舞锤弄斧”的创业经历,也敢从零开始去读书。这位“本土”西北汉子,拥有在国内高科技公司担任高管十年以上的经历,积累了大量企业管理和运营经验,在此之后才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加入凯鹏华盈中国基金。然后无论是实达、瀚博科技,还是沃顿商学院,都和他的投资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投资过程中,周炜的“本色”常常显露。他的同事们经常能够看到他直接而严厉地指出企业家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过后他又会拍着肩膀与企业家打成一片。“有的企业家也很‘轴’,需要多陪他走一段路,然后再告诉他某个地方是存有问题的。”周炜对记者说。
从“战士”到 “预警机”
其实周炜的经历说起来也不复杂,他几乎可以“被包装成”一个基层硬、软件设计开发人员的“IT男”奋斗史。
记者:你是做企业出身,相比之下做VC(Venture Capital,又称“创业投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周炜:企业更多的是细致重复的工作,VC每天看到的东西都是新的,创业者会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给你讲一遍,所以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有时候我还会试着去看B站(BiliBili)的弹幕,所以当我老了和儿子聊天时,最新的东西也都懂。
记者:作为一个科幻迷,对投资有没有什么影响?
周炜:我是个科幻迷,从小就有好奇心,这就是天性,所以选择做VC这个行业。34岁的时候还要出国读书,就想出去看看,如果不出去的话估计我现在是土豪了(笑)。
科幻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推测未来,做VC也是推测未来。我们投的项目80%都是A轮,2010年投宜信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项目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根本不知道。但科幻小说会让人形成一种猜测未来的习惯。
不好的一点是,科幻小说往往追求终极结果。对窗口期项目而言,就会担心不够长而错过投资机会。比如像商用WIFI这样的项目,还有小灵通,这些窗口期的项目,让很多人赚了钱。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记者:你说自己不是一个财务投资者,那你投资追求什么?
周炜:我本身是做企业出身的,会有一些情结在里面,参与一个企业的发展,最后企业成功了,这种感觉确实不太一样。如果真的要赚钱就应该去做PE而不是VC, 两三年就可以退出,而且赚的还多。但是没办法,如果让我去做PE,我没那个兴趣。PE(Private Equity,又称“私募股权投资”)就是一些数字游戏,没法改变什么,没有什么成就感。
像成吉思汗一样去投资
与红杉资本碾压式覆盖的投资风格不同,KPCB更像是坐在岸边的垂钓者。红杉资本在中国投资项目的数量超过210个,基本上都能在热门赛道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使前面不在的,后来也会跟进。
但周炜不轻易出手。八年时间,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只投资了30多个项目。在风投汹涌的当下,这很容易被人批评为保守。周炜将这种风格自我总结为“狙击式精选型投资”。他很清楚,这种打法中奖概率高,靠的是精耕细作,不可能覆盖到每一块领域,所以很多时候他会选择战略性放弃。
这也使得在中国资本市场疯狂的那几年,他没有太多斩获。“所以在资本狂热的时候,我们是处于劣势的。你必须要承认,这是个问题。”周炜没有掩饰问题的存在。
然而,在实际投资动作中,我们也没有发现周炜对自己“不够大胆”的反思。或许在他看来,其实并不需要说服别人。
周炜确实不去做快速撒网式的投资,无论是行动上,还是意识里。至少在他看来,对一个投资人来说,海量投資不是最好的选择。通常他会花较多时间确定方向,然后带着四五个人的投资团队杀入,目标明确,精准出击。
对于那些早期的公司,周炜除了每个季度的董事会以外,每个月还至少要跟创始人谈个一两次。刚投资秒拍那半年,他每个周末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和创始人一起喝茶,在这个强调速度和效率的年代,这有些无法想象。
投资之后,他有时还帮忙想战略、找人、找资源,往往令他精疲力尽。“项目总有它的问题,但事情总是有各种成功的办法。每个团队有自己的DNA,你非要做别人的事,你也不见得能做成。”
记者:早期投资,是不是很多时候运气和天赋更重要?
周炜:如果投资机构很小,或者就只是一个天使投资人,广撒网去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机构管理者,而且并不是机构的一个单一合伙人,对整个基金回报都要负责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方法论,不能去赌。
记者:你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周炜:我们团队做事有几个原则,一个要在高成功概率的人群和行业里去投。第二就是说要团队做事要有方法,很多机构的团队成员都是独狼一样到处去打的,我觉得这一套在今天越来越行不通的,因为创业者越来越多了,你想随机地去撞,碰到独角兽企业,然后投进去的概率和买彩票差不多。
我认可天赋,认可运气,因为早期投资里,这两者也很重要。那你们百分之五十的时间去发挥天赋和运气,但是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时间,你是属于团队的,我们推行成吉思汗的打法,我来选一个方向,然后所有人都集中在一起,先跟扫荡一样,两个礼拜把这个行业都扫完,所有人都看这个行业和行业里的公司,在里面找最好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不能独断,一个人觉得我的决定永远是对的,而是让团队都参与决策。
记者:大家好像现在都在谈狼性,狼性是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表述?
周炜:是中国这个时代比较独有的。但我觉得现在年轻一代已经不喜欢这个了,90后很讨厌这个。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性格,年轻这一喜欢个性和自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好事,上一代这么努力不就是希望下一代不要像狼一样,而是活的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