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活动课是一种综合性的开放式教学,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历史教学为基础,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打破学科界限,借鉴不同学科的教学成果,重新去体会历史,感悟历史。通过活动课的教学,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并从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 活动课 开展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055-01
2015年泉州历史中考试卷中历史活动课内容所占比值增多,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再度引起重视。历史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历史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开展的必要性
1.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历史科的兴趣。活动课本身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在组织学生开展的“寻找身边的历史”活动课,有的学生带来家里的瓷器、民国钱币等,有的学生带来在外旅游购买的仿文物商品(如秦始皇兵马俑、唐三彩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历史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学习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如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时,组织学生利用兴趣小组进行纸张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明确,参照资料查询收集了树皮、麻头、破布等造纸原料,然后按照造纸的几个流程分组制作,通过活动了解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整个活动不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他们集体协作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
3.历史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有助于激发新的灵感和观点。例如《小小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活动课中,我首先充分展示当时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理论,之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探究,在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当时的资源来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等二战著名战役,最后将自己的战果和历史史实进行比较,从而使学习活动变成一种思维创新过程。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开展过程应注意
1.注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活动课要以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在题材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注意让学生动手实践。历史活动课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4.注意学科综合。历史活动课当然要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属性,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因此,历史活动课必然带有较大程度的综合性。
三、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类型与形式
1.办小报、专题展览等编辑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编辑、撰写等方面的活动,包括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论文等等。举办前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制作,进行展示。如组织学生在图书馆、网络、报刊上收集完成“改革开放”、“经济危机的历史与发展”等多个有价值的专题资料整理,编写历史小论文、小报,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分析材料、文字表达、动手制作等多种能力。
2.开展历史访谈调研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社會调查与访谈。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区乃至城市,活动空间非常广阔。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如:学生可调查自己的祖辈、父辈在与自己同龄时衣、食、住、行的情况,加以对比、写出报告,从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变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等。这类活动可使学生学习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培养对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3.历史资料搜集类。即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整理和表达历史信息、看法或观点的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在“活动建议”中所占比重较大,如“寻找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体会其中展现的时代精神风貌。”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等。
4.观摩鉴赏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如观看《开国大典》《虎门销烟》等),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等。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鉴赏活动写出观后感等等,以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历史活动课是一种综合性的开放式教学,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历史教学为基础,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打破学科界限,借鉴不同学科的教学成果,重新去体会历史,感悟历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亲自参与实践,开发学生的潜能,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关键词】初中历史 活动课 开展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055-01
2015年泉州历史中考试卷中历史活动课内容所占比值增多,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再度引起重视。历史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历史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开展的必要性
1.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历史科的兴趣。活动课本身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在组织学生开展的“寻找身边的历史”活动课,有的学生带来家里的瓷器、民国钱币等,有的学生带来在外旅游购买的仿文物商品(如秦始皇兵马俑、唐三彩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历史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学习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如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时,组织学生利用兴趣小组进行纸张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明确,参照资料查询收集了树皮、麻头、破布等造纸原料,然后按照造纸的几个流程分组制作,通过活动了解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整个活动不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他们集体协作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
3.历史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课的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中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有助于激发新的灵感和观点。例如《小小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活动课中,我首先充分展示当时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理论,之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探究,在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当时的资源来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等二战著名战役,最后将自己的战果和历史史实进行比较,从而使学习活动变成一种思维创新过程。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开展过程应注意
1.注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2.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活动课要以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在题材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注意让学生动手实践。历史活动课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4.注意学科综合。历史活动课当然要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属性,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因此,历史活动课必然带有较大程度的综合性。
三、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类型与形式
1.办小报、专题展览等编辑类。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编辑、撰写等方面的活动,包括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论文等等。举办前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制作,进行展示。如组织学生在图书馆、网络、报刊上收集完成“改革开放”、“经济危机的历史与发展”等多个有价值的专题资料整理,编写历史小论文、小报,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分析材料、文字表达、动手制作等多种能力。
2.开展历史访谈调研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社會调查与访谈。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区乃至城市,活动空间非常广阔。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如:学生可调查自己的祖辈、父辈在与自己同龄时衣、食、住、行的情况,加以对比、写出报告,从中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变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等。这类活动可使学生学习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培养对社会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3.历史资料搜集类。即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整理和表达历史信息、看法或观点的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在“活动建议”中所占比重较大,如“寻找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体会其中展现的时代精神风貌。”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等。
4.观摩鉴赏类。这类活动课主要是利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如观看《开国大典》《虎门销烟》等),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等。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鉴赏活动写出观后感等等,以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历史活动课是一种综合性的开放式教学,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历史教学为基础,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打破学科界限,借鉴不同学科的教学成果,重新去体会历史,感悟历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亲自参与实践,开发学生的潜能,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