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岁那年,李飞洋折下好多栀子花枝条插在我们上学经过的街角……
6岁那年,李飞洋与我总是踢小石子回家……
6岁那年,他学吹口琴,第一首曲子便是《long long ago》……
1. 6岁那年,我不住这条街
李飞洋转到我们班是高一下学期期末的时候,老师安排他坐在我的后面。
“Hi,同学,我是何佳佳。”我主动同他打了招呼,我希望我的热情能融化掉他眼里的忧伤。
他冷冷地扫了我一眼便埋下头画他的画。
“你长得好像我小时的一个好朋友。”我锲而不舍地再次搭讪,笑容灿烂。他抬起头怔了半晌。那是一张阴郁没有生机的脸,惟一明亮有神的眼中却带有对我太多的鄙夷与不屑,这让我有些生气,即使一个女生真的想这样套近乎,他也不应该如此没风度吧。
下午放学走过丽水街,我和同学们渐渐疏散。突然,我发现李飞洋就在我前面不远,我追了上去,他却拐了一个弯。我偷偷跟着,却没料到他猛地回过身,横眉瞪眼:“你跟着我干嘛!”
“回家!”我昂首阔步从他面前迈过。
他冷冷地看我,没再说话。一路上我们一前一后相隔几米,直至到我家。我站在家门口,一直目送着李飞洋进了我家旁边的院子,那院角处正盛开着大朵大朵白灿灿的栀子花,它们灼热了我的双眼。
妈妈说,他父母在闹离婚,所以暂时让他到奶奶这儿念书。
我说,6岁那年,他父母也是闹离婚吗?
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着,说,什么6岁那年?
2. long long ago, long long ago
我和李飞洋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上学放学,同一条路,一前一后。有一回,他在后面故意朝我踢了一个小石头,我接过,又踢回给他,一路上我们来来回回踢着,渐渐地我看到了他嘴角扬起的微笑。我没有告诉他,去学校的路还有一条小道,在你没来之前,我走的都是小道。
晚上,我坐在自己的小房间,总能听到悠扬的口琴声,是那首《Long Long Ago》,我很熟悉它的旋律,不知李飞洋是否记得,6岁那年我总笑他吹得像扫机枪。我轻轻推开窗,月光溜了进来,琴音更靠近,我朝远处探了探。我想它来自对面李飞洋的窗,那扇窗透着微微的光。你永远无法想象,在那样的夜晚,我有过多少美丽的幻想。
一日,李飞洋问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去画室画画,我满口应承,极力表现出对画画的浓厚兴趣。他望了我一眼别过脸去淡淡地笑。他不与其他同学为伍,但似乎总和我在一起。这是我多日观察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令人想入非非。
每天放学后,我们一起去学校附近的画室画画。画着画着我就百般无奈唉声叹气,这时李飞洋就会过来。他不说话,接过我手里的笔,在我的画上轻快地加上几条线加以修正。我不知道那时的他是不是早已知道我是故意的,因为在他走后,我总能很准很快地画完。我只是在制造那样的时刻,他俯在我身边作画,热烈的心跳我自己都能听见,我感受着他温暖的气息,彼此靠近又彼此躲避。有时我偷偷侧过脸想看看他的眼有没有如我一样泛起涟漪,只是他那低垂的长发总会遮住他的眼,我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3.素描本的答案
李飞洋送了我一本素描本。在他吹奏《Long Long Ago》的晚上,我在自己的房间,抱着素描本激动得浑身发颤,我走来走去,然后小心地一页一页翻找,我想他是不是会写着那3个字或者那4个字呢?可翻到最后,除了扉页上写着生日快乐,真的再也没有其它。也许是我自作多情了。
是啊。他白天里跟我说:“何佳佳,有空的时候就多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对你提高造型能力很有帮助。”他的语气是那样淡,他的目光也是那样淡,我的心也淡了。
每天我还是会画一些速写。画校园里的垂柳,画教室的课桌,更多的是街道上的石子、院落、栀子花、窗户,我隐隐地想传达什么。每天,李飞洋也会静静地看我的画稿,静静地改,脸上不起一丝波澜。每次我想从他改过的画里找到点什么,但什么也没找到。
他只是想提高我的绘画水平而已,这是我多次验证得到的答案。
一个月后,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要与李飞洋保持距离,专心学习,考上重点大学才是首要任务。我不知道是谁打了小报告,害我写下了长长的保证书。
回到座位上时,李飞洋把改好的素描本给我。我一把接过重重地甩进课桌里,说我以后不画画了,其实我没想过要考美院。一刹那,我看到李飞洋的脸一如初来时那样阴郁没有了生机,他额上的头发轻轻地滑落,适时地隔绝了彼此的眼神。
下午,我收到李飞洋递来的纸条,犹豫了良久,看了看便揉烂了扔到垃圾篓。经过他的座位时,我没有抬头,我害怕看到他浓郁的哀伤。
接下来两天,我总刻意与他保持距离,即使在回家路上,我也能感觉到,他亦步亦趋,犹犹豫豫,欲言又止。在我还不能平静面对他的时候,我选择了回避。
年幼时,时间是惟一挥霍得起的资本,总把答案丢给明天,殊不知时光流逝其实是一种可怕的代价,说它可怕,是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永远无法重来。比如李飞洋对于我。只是那时,我不懂得。
星期一的早晨,李飞洋的座位空了。我的心也空了。如同此时窗外的夜色,寂寥苍茫。
4.错过便不再
渐渐地,我忘记了李飞洋,忘记了这个6岁时与我共读一学期,16岁时共读42天的同学。先是模糊了他的脸,然后模糊了关于他的点点滴滴。我不负众望考上本省的一所重点大学学金融。我高调地穿行在校园里,谈过几场不咸不淡的恋爱,生活有滋有味,我还是那个热情主动整日乐不可支的女生,只是我远远不曾料到我会再次遇到李飞洋。
大四毕业那年,省内各个院校的文艺社团联袂搞巡回演出。那晚的演出是在校体育馆,我没有参加,而是一个人在校园里徘徊,在仔细数着离校的日子。
“Do you remember the path where we met?
Long,long ago;long,long ago.
Ah yes,you told me you never would forget,
Long, long ago;long ago……”
一首《long long ago》的歌声远远而至,熟悉的旋律让我立刻从那饱满的合奏乐中辨出了清晰的口琴声,我顿时潸然泪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歌词,我想起那扇透着微光的窗……
曲终,我奔向了体育馆。此时人员在退场,我又转到后台,问一个正在系鞋带的男同学:“你们这有一个叫李飞洋的吗?”那个男同学怪怪地笑,眼睛朝后一使。
我缓缓穿过了一条不长的过道,却像在穿越一个漫长的时空隧道。此时,李飞洋一边穿外套一边无比灿烂地对一个女孩说笑,而那个女孩正帮他扎着围巾,亲密无间。他的五官比六年前更加立体俊朗,留着干净的短发,显得格外阳光。
“飞洋,快点。车要走了。”外面有人吆喝了一声。
“哎,来了!”他的声音霎时刺破了沉淀在我记忆里的印象。说完他就拽着那个女孩往外跑,跑过我的面前,没有眨眼。
“Hi,同学,我是何佳佳。”我大声叫道。
他没有转身,可就在我以为他忘了我的时候,他又折了回来。
“你是何佳佳?”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满含了喜悦。
我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努力保持自己内心平静。
“介绍一下,我女朋友,方可莹。”他一把揽过那个跟过来的女孩。那个女孩朝我甜甜地笑,很美丽。
“飞洋,快点,还在磨蹭什么呢?”外面又传来吆喝声。
“来了!来了!”李飞洋向我挥手示意,急吼吼地拉着他的女朋友跑,边跑边回头喊:“佳佳,我在美术学院,电话是……”
我淡淡地笑,目送他们消失在门外,我没有记他的手机号码,那已经没必要。
5.失去后才渐渐长大
周末,我特意回了家,把自己关在书房,盘点高中时代的书本。不经意间,我看到柜顶上有一个落满了灰尘的袋子。拆开来,素描本,李飞洋当年送我的素描本。我一页一页地翻,从黄昏到夜阑人静,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如此的心境。翻到最后一页,我潸然落泪。
那一页画的是我6岁那年住的街。下面一行字:你是否还记得6岁那年?李飞洋的字!
他是什么时候写在上面的呢?为什么我没有看到?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想必是最后一次吧。最后一次他还写纸条给我,说:放学后滨江公园见。
为什么在看那张纸条之前我没有看到素描本上的话呢,如果是那样,我肯定不会误解,也许我会赴约,也许还有个完美的告别。从他第一眼的鄙夷里,我便一直以为,他已经不记得6岁那年。
6岁那年,我在滨江花园摘栀子花,李飞洋干脆折下好多枝条插在我们上学经过的街角,有的死了,有的活了。6岁那年,李飞洋与我总是踢小石子回家,我先到家,而他还要穿过好多好多我永远也记不起的街道。6岁那年,他学吹口琴,吹得结结巴巴,第一首曲子便是《long long ago》。6岁那年,他说他要回到省城念书,我们在滨江公园告别。
我起身望对面的窗,那素描本被夜风吹得哗啦哗啦响,仿佛吹过了我们的年少时光。
也许长大后,便渐渐懂得有些人注定在你的人生错过,一错过就是一生。
(编辑·姚磊)
6岁那年,李飞洋与我总是踢小石子回家……
6岁那年,他学吹口琴,第一首曲子便是《long long ago》……
1. 6岁那年,我不住这条街
李飞洋转到我们班是高一下学期期末的时候,老师安排他坐在我的后面。
“Hi,同学,我是何佳佳。”我主动同他打了招呼,我希望我的热情能融化掉他眼里的忧伤。
他冷冷地扫了我一眼便埋下头画他的画。
“你长得好像我小时的一个好朋友。”我锲而不舍地再次搭讪,笑容灿烂。他抬起头怔了半晌。那是一张阴郁没有生机的脸,惟一明亮有神的眼中却带有对我太多的鄙夷与不屑,这让我有些生气,即使一个女生真的想这样套近乎,他也不应该如此没风度吧。
下午放学走过丽水街,我和同学们渐渐疏散。突然,我发现李飞洋就在我前面不远,我追了上去,他却拐了一个弯。我偷偷跟着,却没料到他猛地回过身,横眉瞪眼:“你跟着我干嘛!”
“回家!”我昂首阔步从他面前迈过。
他冷冷地看我,没再说话。一路上我们一前一后相隔几米,直至到我家。我站在家门口,一直目送着李飞洋进了我家旁边的院子,那院角处正盛开着大朵大朵白灿灿的栀子花,它们灼热了我的双眼。
妈妈说,他父母在闹离婚,所以暂时让他到奶奶这儿念书。
我说,6岁那年,他父母也是闹离婚吗?
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着,说,什么6岁那年?
2. long long ago, long long ago
我和李飞洋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上学放学,同一条路,一前一后。有一回,他在后面故意朝我踢了一个小石头,我接过,又踢回给他,一路上我们来来回回踢着,渐渐地我看到了他嘴角扬起的微笑。我没有告诉他,去学校的路还有一条小道,在你没来之前,我走的都是小道。
晚上,我坐在自己的小房间,总能听到悠扬的口琴声,是那首《Long Long Ago》,我很熟悉它的旋律,不知李飞洋是否记得,6岁那年我总笑他吹得像扫机枪。我轻轻推开窗,月光溜了进来,琴音更靠近,我朝远处探了探。我想它来自对面李飞洋的窗,那扇窗透着微微的光。你永远无法想象,在那样的夜晚,我有过多少美丽的幻想。
一日,李飞洋问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去画室画画,我满口应承,极力表现出对画画的浓厚兴趣。他望了我一眼别过脸去淡淡地笑。他不与其他同学为伍,但似乎总和我在一起。这是我多日观察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令人想入非非。
每天放学后,我们一起去学校附近的画室画画。画着画着我就百般无奈唉声叹气,这时李飞洋就会过来。他不说话,接过我手里的笔,在我的画上轻快地加上几条线加以修正。我不知道那时的他是不是早已知道我是故意的,因为在他走后,我总能很准很快地画完。我只是在制造那样的时刻,他俯在我身边作画,热烈的心跳我自己都能听见,我感受着他温暖的气息,彼此靠近又彼此躲避。有时我偷偷侧过脸想看看他的眼有没有如我一样泛起涟漪,只是他那低垂的长发总会遮住他的眼,我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3.素描本的答案
李飞洋送了我一本素描本。在他吹奏《Long Long Ago》的晚上,我在自己的房间,抱着素描本激动得浑身发颤,我走来走去,然后小心地一页一页翻找,我想他是不是会写着那3个字或者那4个字呢?可翻到最后,除了扉页上写着生日快乐,真的再也没有其它。也许是我自作多情了。
是啊。他白天里跟我说:“何佳佳,有空的时候就多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对你提高造型能力很有帮助。”他的语气是那样淡,他的目光也是那样淡,我的心也淡了。
每天我还是会画一些速写。画校园里的垂柳,画教室的课桌,更多的是街道上的石子、院落、栀子花、窗户,我隐隐地想传达什么。每天,李飞洋也会静静地看我的画稿,静静地改,脸上不起一丝波澜。每次我想从他改过的画里找到点什么,但什么也没找到。
他只是想提高我的绘画水平而已,这是我多次验证得到的答案。
一个月后,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你要与李飞洋保持距离,专心学习,考上重点大学才是首要任务。我不知道是谁打了小报告,害我写下了长长的保证书。
回到座位上时,李飞洋把改好的素描本给我。我一把接过重重地甩进课桌里,说我以后不画画了,其实我没想过要考美院。一刹那,我看到李飞洋的脸一如初来时那样阴郁没有了生机,他额上的头发轻轻地滑落,适时地隔绝了彼此的眼神。
下午,我收到李飞洋递来的纸条,犹豫了良久,看了看便揉烂了扔到垃圾篓。经过他的座位时,我没有抬头,我害怕看到他浓郁的哀伤。
接下来两天,我总刻意与他保持距离,即使在回家路上,我也能感觉到,他亦步亦趋,犹犹豫豫,欲言又止。在我还不能平静面对他的时候,我选择了回避。
年幼时,时间是惟一挥霍得起的资本,总把答案丢给明天,殊不知时光流逝其实是一种可怕的代价,说它可怕,是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永远无法重来。比如李飞洋对于我。只是那时,我不懂得。
星期一的早晨,李飞洋的座位空了。我的心也空了。如同此时窗外的夜色,寂寥苍茫。
4.错过便不再
渐渐地,我忘记了李飞洋,忘记了这个6岁时与我共读一学期,16岁时共读42天的同学。先是模糊了他的脸,然后模糊了关于他的点点滴滴。我不负众望考上本省的一所重点大学学金融。我高调地穿行在校园里,谈过几场不咸不淡的恋爱,生活有滋有味,我还是那个热情主动整日乐不可支的女生,只是我远远不曾料到我会再次遇到李飞洋。
大四毕业那年,省内各个院校的文艺社团联袂搞巡回演出。那晚的演出是在校体育馆,我没有参加,而是一个人在校园里徘徊,在仔细数着离校的日子。
“Do you remember the path where we met?
Long,long ago;long,long ago.
Ah yes,you told me you never would forget,
Long, long ago;long ago……”
一首《long long ago》的歌声远远而至,熟悉的旋律让我立刻从那饱满的合奏乐中辨出了清晰的口琴声,我顿时潸然泪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歌词,我想起那扇透着微光的窗……
曲终,我奔向了体育馆。此时人员在退场,我又转到后台,问一个正在系鞋带的男同学:“你们这有一个叫李飞洋的吗?”那个男同学怪怪地笑,眼睛朝后一使。
我缓缓穿过了一条不长的过道,却像在穿越一个漫长的时空隧道。此时,李飞洋一边穿外套一边无比灿烂地对一个女孩说笑,而那个女孩正帮他扎着围巾,亲密无间。他的五官比六年前更加立体俊朗,留着干净的短发,显得格外阳光。
“飞洋,快点。车要走了。”外面有人吆喝了一声。
“哎,来了!”他的声音霎时刺破了沉淀在我记忆里的印象。说完他就拽着那个女孩往外跑,跑过我的面前,没有眨眼。
“Hi,同学,我是何佳佳。”我大声叫道。
他没有转身,可就在我以为他忘了我的时候,他又折了回来。
“你是何佳佳?”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满含了喜悦。
我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努力保持自己内心平静。
“介绍一下,我女朋友,方可莹。”他一把揽过那个跟过来的女孩。那个女孩朝我甜甜地笑,很美丽。
“飞洋,快点,还在磨蹭什么呢?”外面又传来吆喝声。
“来了!来了!”李飞洋向我挥手示意,急吼吼地拉着他的女朋友跑,边跑边回头喊:“佳佳,我在美术学院,电话是……”
我淡淡地笑,目送他们消失在门外,我没有记他的手机号码,那已经没必要。
5.失去后才渐渐长大
周末,我特意回了家,把自己关在书房,盘点高中时代的书本。不经意间,我看到柜顶上有一个落满了灰尘的袋子。拆开来,素描本,李飞洋当年送我的素描本。我一页一页地翻,从黄昏到夜阑人静,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如此的心境。翻到最后一页,我潸然落泪。
那一页画的是我6岁那年住的街。下面一行字:你是否还记得6岁那年?李飞洋的字!
他是什么时候写在上面的呢?为什么我没有看到?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想必是最后一次吧。最后一次他还写纸条给我,说:放学后滨江公园见。
为什么在看那张纸条之前我没有看到素描本上的话呢,如果是那样,我肯定不会误解,也许我会赴约,也许还有个完美的告别。从他第一眼的鄙夷里,我便一直以为,他已经不记得6岁那年。
6岁那年,我在滨江花园摘栀子花,李飞洋干脆折下好多枝条插在我们上学经过的街角,有的死了,有的活了。6岁那年,李飞洋与我总是踢小石子回家,我先到家,而他还要穿过好多好多我永远也记不起的街道。6岁那年,他学吹口琴,吹得结结巴巴,第一首曲子便是《long long ago》。6岁那年,他说他要回到省城念书,我们在滨江公园告别。
我起身望对面的窗,那素描本被夜风吹得哗啦哗啦响,仿佛吹过了我们的年少时光。
也许长大后,便渐渐懂得有些人注定在你的人生错过,一错过就是一生。
(编辑·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