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票友“隋花脸”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脸的多尔礅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舞台上一个个生动大花脸,不知打动多少戏迷。在烟台票友界里,64岁的隋永杰大爷,那可是响当当的铜锤大花脸。
   “哇呀呀呀呀……”隋大爷拉开架子,一亮嗓子,就像炸雷般震耳欲聋。当年,隋大爷从运输公司当了兵。“那时爱唱戏,但唱不好,还是排长鼓励我,最后才和京剧结缘。”隋大爷说。1970年,部队上要找人演李玉和,选来选去看中隋永杰,便赶鸭子上架。当兵回来,单位里红灯记、海港、杜鹃山,样板戏是天天唱,隋大爷那时唱的最多的是老生,但最后却偏偏唱了一辈子的大花脸。
   为唱好裘派花脸,隋大爷四处拜师学艺,下的功夫可算是到家了。上世纪80年代,方荣祥大师来烟台胜利剧场演出,隋大爷闻讯后,天天跑来听戏,场场不落。最后托人跑到后台,围着大师问这问那。“现在想起来,大师们的艺术和人品叫人敬佩。”隋大爷至今还记得:“当时那么多人,方荣祥忙得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可对咱的问题一个个回答,没有丝毫不耐烦。最后还现场给予指导。”后来,隋大爷又先后请教烟台京剧团著名的花脸老师孙海涛、谢立强,自己的技艺唱法也日趋成熟。
  “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我们成立了票友联谊会。”隋大爷说:“从那以后才算是真正找到了组织,每周票友们都聚集在一起排练。我们这个京剧联谊会的票友们,不少成员是资深的京剧票友。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票友的唱腔、念白都有板有眼,有着很好的功底。”这些票友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龄最小的40多岁。有不少人是退休后接触京剧,并从此爱上它的。许多老年人,甚至身患重病的癌症患者,为唱好一句唱词,跟着电视、收音机学半天;为记住唱词,他们做饭背、逛街也背……
  庙会上的表演一场连一场,有时就像在“打仗”。
  今年庙会上的大戏,那可是联谊会演员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从早晨到中午,演员们连轴转,饰演徐延昭的隋大爷场场都有戏,忙得连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精彩之处,不单是特意看戏的“粉丝”们,连排队祈福的人群中也会发出喝彩。其实外行人很难知道,为了这一刻,老人们付出了多少辛苦。虽然主办方并不给这些老人们什么劳务费,但大家一笔笔勾描,一句句唱念,都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隋大爷除了去京剧联谊会,还去老年大学排戏唱戏,平常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陪着“花脸”打发。吃了饭,捧着录音机听上几遍方荣祥的戏,那是必须的;早晨跑到海边,拉开架势吊吊嗓子,也是必须的;小外孙周末回来,看见姥爷的痴迷状,从懵懵懂懂到模仿学唱,久而久之也给“熏”成一个小花脸,隋大爷便见机言传身教一番,那也是必须的!
   “现在我就像个健康的老小孩。”隋大爷享受着京剧国粹,体会着人生的快乐,也把快乐“传染”给每一个人。
其他文献
     
期刊
“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其通常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是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需要通过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     冷落遗弃感   有的老年人退休后,觉得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权力,生活中没有了迎来送往的热闹,觉得不能再在职权的舞台上“操作表演”,心里便会产生萧条冷落之感,这种失落的心理缠缠绕绕,挥之不去,如同被人抛弃后那种难受
期刊
越老越爱玩,越活越年轻。金华市区天龙南国社区,有一位人称“老顽童”的可爱大爷卢岩新,他的几手绝活让很多人都连连称奇。他每天要花上一个小时玩“浮针”,就是将绣花针浮在水面上并摆出各种造型。除此之外,他还能用筷子提米,二人转里的转手绢也耍得很溜。  老人在家中现场展示绝技:蒙着眼睛往一字排开的6只碗里撒绣花针,一分钟之内他可以使近百枚绣花针浮在碗面上;将米倒进杯子里,同时插入一根筷子,他用手一压米,然
期刊
上午九点多钟的故宫神武门前广场,洒满阳光,和风阵阵。在往来的人群中,有一人脚穿轮滑鞋,穿梭滑行在稀疏的人群中,时而正滑时而倒行,有时还向后抬起一条腿做个漂亮的“燕翅”动作。在滑行中,他还不时地弯下腰捡起零落在地上的饮料瓶、废纸等东西。  记者上前一看,原以为戴着鸭舌帽动作轻灵矫健的是名小伙子,没想到竟是一位身高1米7左右、体态偏瘦、看起来很干练的老人。  十点多钟,老人坐下来休息,摘下了捡垃圾时戴
期刊
现在广泛流行的一种街舞类型“Hip-Hop”,年轻人都知道,它包括说唱、涂鸦、街舞、街球等等,起源于美国街头黑人舞者的即兴舞蹈和说唱表演。其实,我国民间艺人也有历史悠久的即兴说唱表演形式,那就是“快板”,象什么对口快板、仨人快板、群口快板、配乐快板等等,都是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的。演唱者是看见什么说什么,随编随唱,抒发情感,而且必须要做到“三快”,那就是眼睛看的快,脑子编的快,嘴里唱的快。咱们今
期刊
在川流不息车来人往的马路自行车道上,一个皮肤白净,穿着时尚,脚踏小轮健身自行车的老太太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猜测着她的身份。   向附近的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她很有名。老太太姓姜,今年66岁了,住在蜀山区长江西路邮电新村。     活得轻松,活得健康     别看老太太66岁了,可人老心不老,退休后的生活过的充实而精彩。老太太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活活精神,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短暂,要活得轻松,活得
期刊
闽西北山里生活着一位105岁的老婆婆童希珠,她55岁的孙子江明金说:“我奶奶主食是地瓜、豆类,平时以茶为伴,喝的是绿茶,家里开发了400亩茶园,每年都要给奶奶留存15公斤好茶,没茶喝,奶奶就难过。”   喝茶有益健康,这并不是什么新闻,但年均15公斤茶喝到了105岁,这两个数字就是新闻了。童老婆婆住在闽西北泰宁县大龙乡张地村海拔千米的半山腰。老人能够如此高寿,原因肯定很多,除了生活在泰宁山清水秀之
期刊
只有一年多私塾文化的普通家庭妇女杨玉文,以八旬高龄用两年的时间写出20多万字的书《鬼子来了》,因此成为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杨玉文不但记录了一段真实的民间历史,她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将时刻激励着人们。     八旬老人笔耕两年,自费出书     2008年6月18日,看到记者来访,满头银发的杨玉文老人十分高兴。老人的耳朵有些背,但言语思路却很清晰。一说起出书,老人
期刊
家住京城宣武区的李老太这几天很是“忙碌”,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津津乐道:“平日里子女都非常忙,孩子再有孝心也没有时间。这几日儿女们放假休息,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全家一致决定自驾车到京城的景点或郊区走一走,逛一逛。这是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生活真是越过越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说来也怪,平常不是这不舒服就是那里难受的老人家,连着几日的闲逛,不仅精气神健旺,热情还很高,这不,老人家又为明日的活动
期刊
别看奶奶今年已有85岁的高龄了,仍然神清气爽,人老心不老,如今特别对现代高科技产品充满了好奇。   上个月初,奶奶也忽然聊发少女狂,也想拥有一部MP3,以体验一下随时能欣赏京剧的方便。虽然说里家已经有了一台立式音响,可奶奶称:这种固定大家伙好是好,可里面播放的京剧不是那么多,难以过瘾,二又经常插播广告,影响兴致,三是到外面散散步就没得听了……于是好几次转弯抹角总在爸爸耳边说:“隔壁老赵给他老妈新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