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讲,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就像语文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一样。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数感是学生对数学的敏感、精确、丰富的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资源,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在生活情境中培养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
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学习估算中丰富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估算的策略,养成对数值做出判断的习惯”,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像,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学会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如,“小红家养猪年收入是5850元,养鱼年收入是3480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估算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000加3000等于8000,850加480大于10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0多一点”;有的说:“5850少于6000,3480少于350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0少;有的说:“这个数比5000 3000大,比6000 40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再比如,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并说明你是怎样估算的。
三、在实际应用中升华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开放时空,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l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就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在生活情境中培养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
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学习估算中丰富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估算的策略,养成对数值做出判断的习惯”,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像,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学会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如,“小红家养猪年收入是5850元,养鱼年收入是3480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估算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000加3000等于8000,850加480大于10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0多一点”;有的说:“5850少于6000,3480少于350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0少;有的说:“这个数比5000 3000大,比6000 40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再比如,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并说明你是怎样估算的。
三、在实际应用中升华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开放时空,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l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就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