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并阐明伟大建党精神,将其概括为32个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匙。
一、红色序章——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
从时间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涵盖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正式成立等重大事件;从空间上看,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了北京、上海、嘉兴、长沙等各地建党活动,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
(一)历史之维:五四运动唤起民族觉醒
如果将时间坐标以五四运动为基点,向前追溯100年、向后延续100年,我们会发现,五四运动正处于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V型反转”的关键节点。五四运动前的100年,是中国不断滑向深渊的100年。五四运动后的100年,中华民族开启了救国救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尽管一路走来充满曲折、苦难甚至反复,但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自此走上了一条复兴的光明之路,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
新文化运动后,当时的有识之士中绝大多数人认识到了封建主义是救不了中国的,这是思想觉醒的第一步。谁能救中国呢?在当时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这些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上,认为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可以救中国的。而五四运动让大家认识到,不仅封建主义救不了中国,资本主义也救不了中国,中国要发展必须要走反帝反封建的道路。这是一次伟大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创造了充分条件。
(二)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后,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改造中国社会新的出路,寻找“新世纪的曙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使得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行者有了中国前进道路的理论觉醒。
然而,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选择,也有人提出质疑,胡适就曾经质问李大钊:“社会主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人都不信;法国人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搞巴黎公社,失败了;英国人欧文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试验,破产了。社会主义就是一个骗局,你们凭什么说它能救中国?”李大钊说:“我相信,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因为李大钊、陈独秀已经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真实性,他们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后,发现当时苏维埃俄国和中国的情况差不多,社会主义在俄国能实现,在中国一定也能实现,所以他们坚信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五四运动第二年,李大钊、陈独秀决定效仿苏俄,成立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批最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成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书写了伟大建党精神。
(三)实践之路: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
一讲到建党,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个坐标:上海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和浙江嘉兴南湖上的红船。实际上,我们党的建立客观上存在着从北大红楼到上海石库门再到南湖红船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如果上海的石库门和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产床”的话,北大红楼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婚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新生的婴儿。
2021年6月25日下午,在党的百年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去了北大红楼和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大红楼和丰泽园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给我们上了一堂鲜活而又生动的党史课。其中,“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指的就是北大红楼。因此,红楼、石库门、红船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是因,红船是果,红楼里也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
从北大红楼到上海石库门再到南湖红船,我们党的创建过程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举,而是一个充满斗争的艰难过程。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们党的创建完整历史过程的全面反映,它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的性质、宗旨、价值、原则的集中体现。
二、百年铸魂——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从四个层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内在精神的核心要求。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昭示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行不行、社会主义好不好、共产党能不能干成、有没有未来是经过反复思考才作出选择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精神源头。
一百年来,无论面临何种危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与坚守从未改变。面对绞刑,李大钊厉声怒斥刽子手:“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面对敌人屠刀,陈延年拒绝下跪,坚持“革命者只有站着死”;面对狱中酷刑,陈乔年乐观面对,期许“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面对牺牲,方志敏留下铮铮誓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如此百年,方有今天。一百年来,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饱经苦难而淬炼成钢,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奋斗主题
在我们党诞生的那个民族危亡、社会危机、人民屈辱时代,党的创建先驱们对此有亲身感悟、切身体会,因此他们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党史研究有据可查,1921年建党时全国共有党员计58人。在这58人中,能找到确切学历资料的有56人,其中留学日本18人,本科以及本科在读25人,中学学历13人。再比如他们的职业情况,教师17人,大部分是大学教师,学生24人,记者、律师、职员等10人,弃官不做的3人,工人4人。
由此看出,早期共产党人创建共产党,并非是为了“自家”、小家,而是为了“大家”、国家。共产党人的初心绝对不是为了个人吃饭穿衣、为了个人谋生,而是为了救亡图存。这种担当是伟大建党精神最鲜亮的底色。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揭示了共产党人的胜利之本
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历史上任何组织、任何力量都不曾有过的伟大志向和高远追求。因此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战胜的困难、我们要付出的努力必然是巨大的和前所未有的。
据统计,建党百年,有超过2 100多万先烈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正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才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为什么能够胜利?很多人在革命中有牺牲的,有动摇的,也有离开的,但是,革命的中流砥柱永远都在。他们引领着、带领着中国革命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行,所以我们才能让一点星火燃遍万里江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风骨和品质,是我们党最鲜明特点和胜利之本。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品格情操
唯有对党忠诚,才能践行党的宗旨;唯有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才能不负人民。2019年5月22日,習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讲到了一个“腰缠万贯的‘讨米人’”的故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我们党的先驱和早期共产党人,正是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人格精神力量,将小我融入大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接续奋斗。
三、勇立潮头——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我们要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以涓涓之水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长河,以一砖一瓦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新征程的答卷,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正确方向,始终牢记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这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在这个方向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偏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的错误,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檃栝、可商榷、可含糊。作为教育中人,要听到心里去、记到心里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了、偏离了、模糊了。
(二)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教育工作者要把提高政治意识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贯穿到教育工作方方面面,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干部、师生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的整体厚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的整体广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高度中,把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上的数字是有温度的,每一个数字的背后,就是一个学生的全部,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要始终厚植为民情怀,自觉把人民群众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评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每个老百姓的孩子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切实解决好入学难、入园贵等“急难愁盼”问题,竭心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造福群众的第一追求,始终把教育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教育保障作为第一保障、教育需求作为第一需求,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从最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扩优提质,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解决好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学有所教、人人出彩成为云南教育的鲜明标签。
(作者系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教师)
一、红色序章——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
从时间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涵盖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正式成立等重大事件;从空间上看,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了北京、上海、嘉兴、长沙等各地建党活动,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
(一)历史之维:五四运动唤起民族觉醒
如果将时间坐标以五四运动为基点,向前追溯100年、向后延续100年,我们会发现,五四运动正处于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V型反转”的关键节点。五四运动前的100年,是中国不断滑向深渊的100年。五四运动后的100年,中华民族开启了救国救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尽管一路走来充满曲折、苦难甚至反复,但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自此走上了一条复兴的光明之路,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
新文化运动后,当时的有识之士中绝大多数人认识到了封建主义是救不了中国的,这是思想觉醒的第一步。谁能救中国呢?在当时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这些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上,认为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可以救中国的。而五四运动让大家认识到,不仅封建主义救不了中国,资本主义也救不了中国,中国要发展必须要走反帝反封建的道路。这是一次伟大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创造了充分条件。
(二)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后,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改造中国社会新的出路,寻找“新世纪的曙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使得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行者有了中国前进道路的理论觉醒。
然而,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选择,也有人提出质疑,胡适就曾经质问李大钊:“社会主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人都不信;法国人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搞巴黎公社,失败了;英国人欧文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试验,破产了。社会主义就是一个骗局,你们凭什么说它能救中国?”李大钊说:“我相信,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因为李大钊、陈独秀已经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真实性,他们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后,发现当时苏维埃俄国和中国的情况差不多,社会主义在俄国能实现,在中国一定也能实现,所以他们坚信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五四运动第二年,李大钊、陈独秀决定效仿苏俄,成立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批最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成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书写了伟大建党精神。
(三)实践之路: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
一讲到建党,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个坐标:上海一大会址的石库门和浙江嘉兴南湖上的红船。实际上,我们党的建立客观上存在着从北大红楼到上海石库门再到南湖红船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如果上海的石库门和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产床”的话,北大红楼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婚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新生的婴儿。
2021年6月25日下午,在党的百年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去了北大红楼和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参观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大红楼和丰泽园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给我们上了一堂鲜活而又生动的党史课。其中,“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指的就是北大红楼。因此,红楼、石库门、红船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是因,红船是果,红楼里也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
从北大红楼到上海石库门再到南湖红船,我们党的创建过程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举,而是一个充满斗争的艰难过程。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们党的创建完整历史过程的全面反映,它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的性质、宗旨、价值、原则的集中体现。
二、百年铸魂——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从四个层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内在精神的核心要求。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昭示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行不行、社会主义好不好、共产党能不能干成、有没有未来是经过反复思考才作出选择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精神源头。
一百年来,无论面临何种危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与坚守从未改变。面对绞刑,李大钊厉声怒斥刽子手:“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面对敌人屠刀,陈延年拒绝下跪,坚持“革命者只有站着死”;面对狱中酷刑,陈乔年乐观面对,期许“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面对牺牲,方志敏留下铮铮誓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如此百年,方有今天。一百年来,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饱经苦难而淬炼成钢,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明确了共产党人的奋斗主题
在我们党诞生的那个民族危亡、社会危机、人民屈辱时代,党的创建先驱们对此有亲身感悟、切身体会,因此他们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党史研究有据可查,1921年建党时全国共有党员计58人。在这58人中,能找到确切学历资料的有56人,其中留学日本18人,本科以及本科在读25人,中学学历13人。再比如他们的职业情况,教师17人,大部分是大学教师,学生24人,记者、律师、职员等10人,弃官不做的3人,工人4人。
由此看出,早期共产党人创建共产党,并非是为了“自家”、小家,而是为了“大家”、国家。共产党人的初心绝对不是为了个人吃饭穿衣、为了个人谋生,而是为了救亡图存。这种担当是伟大建党精神最鲜亮的底色。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揭示了共产党人的胜利之本
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历史上任何组织、任何力量都不曾有过的伟大志向和高远追求。因此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战胜的困难、我们要付出的努力必然是巨大的和前所未有的。
据统计,建党百年,有超过2 100多万先烈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正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才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为什么能够胜利?很多人在革命中有牺牲的,有动摇的,也有离开的,但是,革命的中流砥柱永远都在。他们引领着、带领着中国革命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行,所以我们才能让一点星火燃遍万里江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风骨和品质,是我们党最鲜明特点和胜利之本。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品格情操
唯有对党忠诚,才能践行党的宗旨;唯有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人民情怀,才能不负人民。2019年5月22日,習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讲到了一个“腰缠万贯的‘讨米人’”的故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我们党的先驱和早期共产党人,正是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人格精神力量,将小我融入大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接续奋斗。
三、勇立潮头——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我们要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以涓涓之水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长河,以一砖一瓦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新征程的答卷,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正确方向,始终牢记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这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在这个方向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偏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的错误,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檃栝、可商榷、可含糊。作为教育中人,要听到心里去、记到心里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了、偏离了、模糊了。
(二)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教育工作者要把提高政治意识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贯穿到教育工作方方面面,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干部、师生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的整体厚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的整体广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高度中,把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上的数字是有温度的,每一个数字的背后,就是一个学生的全部,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要始终厚植为民情怀,自觉把人民群众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评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把每个老百姓的孩子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切实解决好入学难、入园贵等“急难愁盼”问题,竭心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造福群众的第一追求,始终把教育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教育保障作为第一保障、教育需求作为第一需求,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从最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扩优提质,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解决好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问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学有所教、人人出彩成为云南教育的鲜明标签。
(作者系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