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与历史看似毫不搭界,但深究之下,其实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电影通过声光电的组合,可以形象生动地呈现出历史的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历史又可以凭借其深厚的时代背景,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致力于新文化史、全球史研究的学者蒋竹山,由此把二者勾联在一起,以光影为媒,在他的新书《看电影,学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中,系统阐发出蕴涵在影像之中的深沉历史寓意。
这些中外影片,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荒野猎人》《爱国者》《霸王别姬》等经典,也有角度新颖别致的《鸦片战争》《钢琴课》《一九四二》等巨片。全书提到的23部电影,分为“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饮食、感官与历史记忆”“全球史与全球化”“抗争、 战争与革命”“性别与环境”及“艺术与大众史学”等六大主题。解析着物质文化史、食物史、历史记忆、全球史、海洋史、全球视野下的历史教学、战争史、微观史、马克思主义史学、性别史及环境史等丰赡的历史内涵。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想让读者通过看电影学到历史,并一步步引导读者对相关历史问题展开思考。
全书在分析每部影片之时,先是简要分析剧情,其次,详尽解读“影片里没说的历史”。作者或就电影中提到的某些历史片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将议题延伸出去,谈一些新的话题。然后,援引数则当代史家的作品或历史文献,倡导读者看待历史,要像史家一样用心思辨。最后,进一步引发读者去思索,电影呈现与历史文献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现实差异。作者认为,电影和电视比起文字书写来,更能立体直观地呈现出一些历史现象。像是风光景物、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冲突、群体、情绪等等,这种独特的“影视语言”,在增强情境意境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作者由此创见性地提出,除了电影、电视外,还应把静态的照片、图像、立体雕塑、建筑,以及远古时代的岩画等这类视觉影像,纳入到“影视史学”所要研究的范畴内,以便让诸多的历史轮廓和细节,被我们清晰识辨。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影评,本书并不对每部电影的叙事风格、演绎技巧作过多的介绍,更无意在追剧的基础上,去追慕一些大牌导演和影视明星。而是紧扣电影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二者在思想挖掘和艺术呈现间的和谐共鸣。比如,在分析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时,作者就拿郑君里导演的《林则徐》予以比对。指出,由于相关史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前部影片在表现历史的纵深感,以及准确还原历史情境方面,更胜一筹。而后部影片因为着重突出林则徐的英雄情结,演员的个人演技方面,则是最大的亮点。因此,电影与历史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惟有把握住它们的思想意蕴,尊重事物内在的运行规律,才能让电影与历史交相辉映,展现出各自光彩照人的一面。
作为“影视史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作者在评品每一部电影作品时,都怀揣着一种深厚的唯物史观,仔细探究电影背后的思想深蕴,从而使得他的这种研究,极具历史情怀。例如《荒野猎人》就展现了悠久的海狸与毛皮贸易,《香料共和国》如实反映了希腊、土耳其交恶与塞浦路斯的互动,《天皇》涉及到天皇的退位問题,《替天行道三人行》则直击反跨国资本剥削,《1942》则大胆披露了当年媒体对灾荒的报道。作者视域开阔,立足从小电影中去观照纷繁的大世界,所涉及的议题也是方方面面。如《海洋深处》讲述捕鲸的全球史,聚焦的是生态;《圣诞快乐》中对“一战”的书写,表现的是战争;《霸王别姬》谈戏曲与近代的中国,展现的是历史文化。这些林林总总的影像叙事,钩沉出一部又一部形象丰满、意蓄深邃的鸿篇巨制,并且通过作者的悉心拆解,让我们在不断的思悟中,无不体会到一幕幕历史大剧的深沉况味。
《看电影,学历史》拓宽了研究历史的新视角,推介了一些通过电影去学历史的方法,尤其是它的跨界思考,打破了学界的程式窠臼,读之观之,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中外影片,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荒野猎人》《爱国者》《霸王别姬》等经典,也有角度新颖别致的《鸦片战争》《钢琴课》《一九四二》等巨片。全书提到的23部电影,分为“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饮食、感官与历史记忆”“全球史与全球化”“抗争、 战争与革命”“性别与环境”及“艺术与大众史学”等六大主题。解析着物质文化史、食物史、历史记忆、全球史、海洋史、全球视野下的历史教学、战争史、微观史、马克思主义史学、性别史及环境史等丰赡的历史内涵。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想让读者通过看电影学到历史,并一步步引导读者对相关历史问题展开思考。
全书在分析每部影片之时,先是简要分析剧情,其次,详尽解读“影片里没说的历史”。作者或就电影中提到的某些历史片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将议题延伸出去,谈一些新的话题。然后,援引数则当代史家的作品或历史文献,倡导读者看待历史,要像史家一样用心思辨。最后,进一步引发读者去思索,电影呈现与历史文献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现实差异。作者认为,电影和电视比起文字书写来,更能立体直观地呈现出一些历史现象。像是风光景物、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冲突、群体、情绪等等,这种独特的“影视语言”,在增强情境意境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作者由此创见性地提出,除了电影、电视外,还应把静态的照片、图像、立体雕塑、建筑,以及远古时代的岩画等这类视觉影像,纳入到“影视史学”所要研究的范畴内,以便让诸多的历史轮廓和细节,被我们清晰识辨。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影评,本书并不对每部电影的叙事风格、演绎技巧作过多的介绍,更无意在追剧的基础上,去追慕一些大牌导演和影视明星。而是紧扣电影与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二者在思想挖掘和艺术呈现间的和谐共鸣。比如,在分析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时,作者就拿郑君里导演的《林则徐》予以比对。指出,由于相关史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前部影片在表现历史的纵深感,以及准确还原历史情境方面,更胜一筹。而后部影片因为着重突出林则徐的英雄情结,演员的个人演技方面,则是最大的亮点。因此,电影与历史之间,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惟有把握住它们的思想意蕴,尊重事物内在的运行规律,才能让电影与历史交相辉映,展现出各自光彩照人的一面。
作为“影视史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作者在评品每一部电影作品时,都怀揣着一种深厚的唯物史观,仔细探究电影背后的思想深蕴,从而使得他的这种研究,极具历史情怀。例如《荒野猎人》就展现了悠久的海狸与毛皮贸易,《香料共和国》如实反映了希腊、土耳其交恶与塞浦路斯的互动,《天皇》涉及到天皇的退位問题,《替天行道三人行》则直击反跨国资本剥削,《1942》则大胆披露了当年媒体对灾荒的报道。作者视域开阔,立足从小电影中去观照纷繁的大世界,所涉及的议题也是方方面面。如《海洋深处》讲述捕鲸的全球史,聚焦的是生态;《圣诞快乐》中对“一战”的书写,表现的是战争;《霸王别姬》谈戏曲与近代的中国,展现的是历史文化。这些林林总总的影像叙事,钩沉出一部又一部形象丰满、意蓄深邃的鸿篇巨制,并且通过作者的悉心拆解,让我们在不断的思悟中,无不体会到一幕幕历史大剧的深沉况味。
《看电影,学历史》拓宽了研究历史的新视角,推介了一些通过电影去学历史的方法,尤其是它的跨界思考,打破了学界的程式窠臼,读之观之,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