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德合作 共对老龄化挑战

来源 :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德中友协和奥地利奥中友协邀请,全国友协组派老龄问题考察团于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访问了德国和奥地利。代表团在德出席中德老龄问题研讨会,拜会德国巴符州社会福利部、奥老龄协会等部门,并参观了德、奥多家养老院和老人护理院。
  德国目前是欧洲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被戏称为“欧洲的养老院”,因此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一直是德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12年10月30日,中德老龄问题研讨会在曼海姆召开,两国近60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德国前劳动部长、我会老朋友瓦尔特·李斯特作题为“德国人口形势发展及其对德国社保体系影响”报告。我会邀请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教授对“中国老年人口的居住、健康与照料安排”进行介绍。中德报告人还就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中德养老体制比较、居家养老、城市规划中的老年社区、中医在老年护理上的优势以及养老保障类住房储蓄等题目进行了交流。
  德国的老龄化进程从19世纪末开始,持续近百年。德国是“老年社保制度”的摇篮。1889年俾斯麦建立的“养老及伤残险”是现代社保制度的雏形。但随着德国社会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低出生率和寿命延长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进程,德国优越的养老保险体制遇到严峻挑战。多年来德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经验。这对于“未富先老”且老龄化程度急速加剧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德国的社保改革措施之“李斯特养老金”和“护理险”
  2002年,在时任德国联邦劳动部部长李斯特的倡导下,德国进行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社保改革。具体包括削减现收现付养老体系的福利待遇、稳定保险费支出水平和发展新型的私人养老保险。在这一背景下,具有补充性质的“李斯特养老金”计划出台,并成为继国家法定养老保险、企业附加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以外德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第四支柱。“李斯特养老金”运行方式为投保人或家庭将年收入的4%拿出为“李斯特养老金”储蓄,而国家将对此进行补贴(夫妻每人每年可获补贴154欧元,孩子20岁之前每人每年300欧元)。
  德国社保体制上的又一重要改革为1995年强制推行的护理险,规定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都须参加护理险,费率为收入的2%。护理险伴随人口老龄化过程发展起来,对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减轻被护理人员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德国养老新模式之“以房养老”
  作为对“李斯特养老金”的补充,德国在2008年推行了“李斯特住房补贴”,即个人或家庭在购买自用住房时,其贷款或储蓄均可得到国家补贴。这项政策性住房金融产品将住房储蓄的手段与养老保障的目的结合起来,受到德国人欢迎。目前约100万德国人签订了“李斯特住房补贴”合同。该计划的核心是,使老年人不必从退休金中支付高昂房租,而在自有住房中安享晚年,或将自有住房出售后支付养老院费用,缓解日趋严重的老年贫穷问题。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德国人传统上以租房为主的居住习惯,开始接受“以房养老”这种模式。
  德国社会各界的努力
  不仅德国政府大刀阔斧实施改革,整个社会也积极承担责任。公民意识深入德国人心,各界普遍认为民间组织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上大有作为。代表团实地考察的里德林根市老年人互助协会就是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良好结合的范例。该会为非盈利机构,以“互助”为原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照料、陪护、送餐、代驾和咨询等服务。协会志愿者将参与服务老年人的时间存人“时间银行”,待日后自己需要时可从账户中支取“被服务时间”。近年来流行的“老少之家”也是德国社会养老多元化的成功之举。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同代人合居,在老少互动中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消除孤寂。此外,德国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养老问题。代表团参观的德国最大的住房储蓄银行施豪银行就开办有自己的养老院,为员工分担后顾之忧。
  德国社保改革的出发点是在开源节流的同时尽量照顾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虽然以“李斯特养老金”和“李斯特住房补贴”为代表的改革措施在中短期内难以评估具体效果,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养老体制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若处理不当会造成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后果。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在这一精神下,关注德国社保体制改革并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德国社会各界为应对老龄化而作出的努力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我国在进行国有大企业改革时剥离出不少企业福利机构如幼儿园、子弟学校、后勤部门等,使其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但德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趋势刚好相反。因此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关注。
其他文献
初探“世外桃源”  炎热的仲夏午后,我们的车行进在仿若游丝一般的214国道,崇山峻岭中与它并行的是气势磅礴的金沙江——长江在云南境内的名字。从GPS地图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羊肠小道。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德中友协代表团一行刚刚领略了柔美的大理和浪漫的丽江,正向着心中的神秘圣境探寻,这也是此次旅途的高潮——确实很高,海拔3200多米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县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在滇、川、藏三省
期刊
国之交,藏于民,人民间的交流,是构筑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基石。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领导人共同将其确定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旨在以“新的机遇、心的纽带”为主题,全面推进国民交流,通过人员往来不断巩固和扩大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为国家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基于这样的背景,3月22日至28日,镇江市对外友协会长吴树南率优秀市民代表团一行150人,赴日本友城津市、仓敷市访问。  镇江“优
期刊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中日两国各界友好人士齐聚美丽的林城——贵阳,举行第十三次中日友好交流会议,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两国民间友好交流合作,展望两国关系的中长期发展,可谓正逢其时、意义重大。我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远道而来的中日双方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为本次会议成功召开提供大力支持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及贵州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表示诚挚的感谢。  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中日关系取得前所未有的发
期刊
根据2010年第三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结论性文件内容,由全国友协和法国外交部地方政府对外合作委员会共同指导、北京市和巴黎大区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届中会于2012年12月12日在巴黎举行。中法双方20余个省(大区)市共80位地方政府和组织的领导或专家与会。  本次届中会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下设三个圆桌会议,议题分别是“在城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发展环保建筑和绿色社区”、“绿
期刊
2012年是中尼两国政府确定的“中国-尼泊尔友好交流年”。全国友协与尼泊尔世界文化网络协会于11月30日至12月6日,在尼泊尔共同举办“2012尼泊尔-中国友谊周”活动。此次活动是中尼友好交流年重要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全国友协组派由西藏、陕西、青海三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一行18人赴尼?白尔参加友谊周活动。  尼泊尔副总统帕拉马南达·杰哈、中国驻尼泊尔大使杨厚兰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期刊
泰国总理英拉在会见到访的中国经贸友好代表团时说,泰中两国是亲密近邻,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人民情同手足的深厚感情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坚实基础,今年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推动泰中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  应泰中文化经济协会邀请,全国友协副会长冯佐库率中国经贸友好代表团一行36人于2012年12月16日至19日访泰,出席中泰经贸论坛。泰国总理英拉、枢密院大臣炳·廷素拉暖分别会见,泰国副僧王
期刊
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访华后,在孟加拉国谈得很多的一个话题是修建吉大港深水港以及吉大港至昆明的铁路和公路。谢赫·哈西娜总理在2009年初就任总理一年半后访问了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超级大国。在她访华期间,中国领导人向她保证中国将为这两个预定的基础设施工程提供援助。  中国真心实意地与孟加拉国合作建设这两个能极大推动这个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项目。哈西娜总理访华后,中国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访问了孟加拉
期刊
应全国友协邀请,黎巴嫩大学学者代表团一行8人于2012年10月25日至29日访问北京,出席了第二届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  10月26日至27日,由全国友协主办、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黎巴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全国友协副会长冯佐库、北大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建、各相关院校、院系师生、专家学者及中联部、文化部、作协等部委代表,黎巴嫩中国友好协会联合会主席马苏德·达赫尔、黎巴嫩大学代
期刊
应中日友协邀请,以党首山口那津男为团长的日本公明党代表团于1月22日至25日访问北京。  公明党成立于1964年,现为自民党联合执政伙伴,在众参两院分别拥有31和19个议席,是日国会第四大政党。公明党坚持对华友好政策,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和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山口那津男于2009年9月就任公明党党首。  代表团访华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山口那津男,中日友协会长唐家
期刊
当下,中国崛起已成本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事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是“老大”与“老二”的关系,正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因此,中美关系又站到了一个新时代的端口,“正面临重塑”,需要重新定位。中美两国领导人近年来都强调,要共同寻求发展“和平共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寻找新的利益交汇点,扩大合作;加强沟通,避免误判  中美长期交往表明,维系中美关系持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