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如纲 纲举目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9912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尤其是阅读教学,教者常因教学内容太杂、知识太多而不知不觉陷入烦琐分析的泥潭,思维凌乱、轻重难分。思想如钻子,必须钉在一点挤下去才有力。扣住文眼的“点”进行教学就能有效避免教学的烦琐。所谓“纲举目张”,文眼就是文本的“纲”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捕捉文眼,引领学生将文本梳理成纲;其次要着力品味文眼,通过文眼映照篇章;最后要巧妙对文眼进行反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化语用。
  [关键词]文眼;捕捉;咀嚼;反刍;纲举目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1—0053—03
  阅读教学中能教可学的知识点、情感点、思维点实在太多太多,教者常因此陷入烦琐分析的泥潭,学者也常因之思维混乱、轻重难分,一节课下来,头重脚轻,云里雾里。阅读教学要如何做到扎实、清晰、有效,使课堂眉清目秀、疏密有致、轻重有度呢?扣住文眼进行教学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所谓“文眼”,指的是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要点所在,或凝聚主题,或升华情感,或暗示线索,或表现章法。扣住文眼,就等于抓住了渔网的纲,读准文眼,就能够真正做到纲举目张。下面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捕捉文眼,梳理成纲
  清末文学家刘熙载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也就是说,文眼非但不孤立存在,且能映照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捕捉住文眼,不仅能扣住文本的关键信息,更可以借助文眼架构起文本的整体框架,将文本梳理成纲。
  [案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捕捉文眼
  1.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孩子的呼声总结起来就是什么?
  2.孩子的呼声不仅源于对和平的渴望,更源于在他的家里,有一个特别的人,有一段特别的经历。谁来说说他的家庭故事?
  小结:原本期待父亲凯旋,却不料迎来的是父亲的灵柩。
  (板书:凯旋、灵柩。解释:凯,指胜利;旋,就是归来。枢者,棺也!虚者为棺,实者为枢)
  3.可见,文章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首先是父亲的故事,作为一个执行维护行动的军人,临死都在呼唤和平;其次是“我”的呼吁,呼吁和平,呼吁救救孩子们!
  (板书:呼唤、呼吁)
  4.“凯旋”和“灵柩”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形容的是同一个人——父亲;“呼唤”和“呼吁”这两个看似相同的词指向的是同一件事——和平!请拿出笔,认真书写这四个词语,并把文中带有这四个词语的句子画下来。
  [案例评析]
  没有繁杂的分析、琐碎的提问,聊聊几语的交流,拈起的几个关键词,就勾勒出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大致线索。这几个关键词就是文眼所在。“凯旋”和“灵柩”之间的落差表现了战争的罪恶,“呼吁”和“呼唤”展现了渴望和平的两种姿态。这都是文本的思想内核所在。当然,文中有文眼价值的不止这两对,“罪恶的子弹”“鲜花”与“鲜血”等都可作为文眼,但不如“凯旋”与“灵柩”的落差来得震撼,且作为生字词,出现的价值更高。
  阅读,有两种能力很关键,一是快速浏览状态下的整体感知能力,二是敏锐地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捕捉文眼、梳理文纲的方式,恰好把这两种能力的训练统和起来。这样的开课,使教学思维从一开始就眉清目秀,简约而不简单;这样的开课,大胆打破了文本的结构,为学生重新建构自己的文本世界开了好头。
  二、咀嚼文眼,纲举目张
  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每一个词的摆放都是从篇的角度去考虑的。捕捉文眼,绝不仅仅在于文眼本身,而在于借助文眼的咀嚼,牵住文章的牛鼻子,顺藤摸瓜,瞻前顾后,去品悟字里行间的语言质感,读懂章法,读出思想,做到“开阖变化,一动万随”(刘载熙语),纲举目张!
  [案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咀嚼文眼
  1.咀嚼“凯旋—灵柩”。
  (1)合作探究:“凯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灵柩”对家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从“凯旋”到“灵柩”的巨大差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把这两个词联系起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点拔:想象一下,如果父亲凯旋,迎接父亲的机场上会是怎样的景象?父亲如果不死,该拥有怎样的人生……)
  (2)学生交流:(联系事情因果)本应该是胜利归来,合家相聚在鲜花前,却不料迎来的是干冷的尸体,还有那鲜血染红的征衣及身体上凝固的血;(联系父亲个人)父亲作为一名出色的人士,精通四国语言,精通经济学,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他本该拥有美好的人生,享受生命的精彩,而现在,一切都定格在那触目惊心的灵柩中;(联系“罪恶的子弹”)这罪恶的子弹夺取的不仅仅是父亲的生命,更是千千万万个生命,破坏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
  (3)图文拓展:(哀婉的音乐、震撼的画面、低沉的解说)战争中的孩子,惊恐的眼神让人心悸;丧失家园的他们,只能忍饥挨饿;罪恶的子弹在孩子身上留下血的印记;他们就这样丧失了还没绽放的生命;他们的哭声,撕心裂肺;面对硝烟中这个无助的背影,我们不禁揪心地问:孩子,你的家人呢……
  (4)看着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父亲的故事,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带着感受读读3、4自然段。
  2.咀嚼“呼唤一呼吁”。
  (1)同样是“和平”,为什么形容父亲的是“呼唤”,而“我”却用了呼吁?——“呼唤”是父亲一个人的叫唤,“呼吁”同时还指请求大众的参与。儿子把父亲的呼唤,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变成了“呼吁”,这是一种热爱和平的精神传承,这样的声音理应让全世界听到。
  (2)父亲的呼唤简洁而激烈,“我”的呼吁具體而真挚。请从“我”的呼吁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3)总结:凯旋,只为消灭战争的硝烟,而罪恶的子弹却让我们迎来了父亲的灵柩。父亲的呼唤,“我”的呼吁,生死相隔,却有着共同的期许——和平!
  [案例评析]
  格塔式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扣住文眼,牵丝勾连,易于形成关于文本的更为整体的印象,使学生能在特定的角度中宏观地审视文本,感悟语言文字。案例中,在对“灵柩”“凯旋”等词语的咀嚼中,有效地把“维和背景”“父亲成就”“战争罪恶”等内容联系起来,在“凯旋”的假想和“灵柩”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中,托起了文本的思想内核——控诉战争,呼唤和平!而对“呼唤”“呼吁”的评析和解读,使学生更有目的地走进了文本难以攻坚的“堡垒”——读出对印象深刻的话语的个性理解!可以说,通过对文眼的咀嚼,达到了“一线串珠”的教学效果,文眼的“点”带动了文本的“面”,有机的联动,有效的联系,实现了对文本的解构和重组。正可谓:“一点打透,万目皆张。”
  品词析句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另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首先是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掌握音形义;其次要把词语、句子置于具体的语境中,不仅读懂词语表面的意思,更读懂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把形象的词句抽象化,即善于概括,把抽象的词句形象化,即善于分析;最后要能联系生活,把感受置于内心,化为真实。将文眼置于文本的语境中涵泳咀嚼,就是要体现以上三个层面的能力训练,并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联系词语本身、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使情感、思维真正穿透字面,直抵内心,做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三、反刍文眼,活化语用
  [案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反刍文眼
  1.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作家高洪波就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发出了自己的呼吁《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请翻开16课,快速默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四次提到的“这究竟是为什么”能不能回答。
  2.前四节诗歌都是一样的结构,作者用“本来”和“可是”作为衔接,把战争前后的场景作了对比,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最后一节是作者的“企盼”。你能不能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父亲的故事写成一节诗,或者把“我”的呼吁写成一节诗?注意诗中用上“凯旋、灵柩”或者“呼吁、呼唤”这两对关键词。
  3.学生交流:
  亲爱的父亲,
  本应以凯旋的身姿出现,
  可是罪恶的子弹
  却让我们迎来冰冷的灵柩,
  这究竟是为什么?
  学识渊博的父亲,
  本应拥有关好的人生,
  可是罪恶的子弹
  却让你只能在灵柩里永远无助地呼唤,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們呼吁,
  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
  让母亲不再失去儿子!
  让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让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让21世纪.
  为和平敲响丧钟!
  让明天的世界,
  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案例评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当是语文课程最核心的属性,而读与写的结合无疑是文字运用最重要的形式。案例中,结合《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学生在主题相近的两个文本的情境和语境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并把学习活动指向教学的高层次目标——运用。通过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对关键词的理解进行了反刍,更有效地整合了教材。这样的教学不仅简约高效,更在“纲”的厚重中托起了“目”的更为全面而立体的内涵。
  阅读,直接的功能是掌握语言文字规律,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终极的目标是熏陶情感、陶冶情操,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两篇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整合,用文眼作为关键词练习写诗,体现了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这种输出,不仅是对文眼理解的反刍,也是表达并强化思想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淬炼得严谨而深刻。
  综上所述,文眼如纲,纲举方能目张。扣住文眼进行阅读教学,能使教学清晰明朗、重点突出、彰显高效,能更有针对性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诗文配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種教学资源。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画面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将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引领学生借画面感知背景,借画面理解内容,借画面发挥想象,借画面感受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审美品质的发展,从而优化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画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它是一种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自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相机引导,调动学生自主
[摘 要]古诗词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强化诵读、注重想象、展开仿写等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想象中感悟、在仿写中内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想象;仿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35-01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
11月初的北方,是一个尴尬的时节,说是秋天,已经几分料峭,说是冬天,冰天雪地尚未来临,乍冷时节人体最不抗冻,不如窝在书吧手作课堂学女红,享受编织小乐趣。    编织,年纪轻的想到妈妈的温暖,年龄大些的谁没有给初恋男朋友织一条围巾的美好记忆呢?  我们这一次的手作主题:彩虹钩织大披肩。很复古的一款三角大披肩,网上流传的“贵妇人”就是“她”。  选了撞色花线,无论走森系风路线的姑娘,还是优雅分子,都会
[摘 要]阅读教学中要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将目光投向自然和生活;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把品读美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以《鸟的天堂》教学为例,本着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以及语文要素“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教学时带领学生行走在字里行间,联系生活细读品悟,进入文本内涵的
古法烹制米饭更健康  原来只有现在的米饭才会让我们吃进去大量的湿气,过去的米饭是真正的熟饭,一点都不湿。  那么过去的米饭是怎么做的呢?在现代化程度还没有这么高的时候,人们做米饭还都是遵循煮、滤、蒸这3个步骤的,即下锅时,将大米和适量水同入锅中,大火煮沸,滤去米汤,再将大米倒回锅里,改文火蒸熟。  这是传统的做饭方法,只不过电饭锅和锅炉问世之后,传统蒸米饭之法就渐渐被淘汰了。传统方法做出来的饭里边
[摘 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一课时教学,在检查学生预习,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奔主题,抛出主问题“这株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为什么会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这样,使课堂教学变得简洁而高效,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实录 主问题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
>如果你也有什么烦恼需要帮助,就把邮件发到这里吧![email protected]  发帖>>纠结中,到底要不要去参加毕业十年同学会。今天收到了邀请函,几个负责组织的人弄得挺像模像样的。去的理由:10年未见了,人生能有几个10年;全班几乎都要去,我也想见见他们;当年几个关系好的专门打电话让我去。  不想去的理由:觉得没意思,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炫耀;几个组织委员跟我一个城市,十年了从来没有联系过我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拿来煲汤”;“能拿来煲汤的不一定适合你的体质”;“即使药物适合你的体质,也不能盲目加入,因为中药讲究配伍,且不是越多越好。”  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药食同源”药材食材清单,经过了充分检验论证,切勿胡乱食用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同时,即使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也要使用对路,这些药材食材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指导。  本版由新华社供稿
当回想起恋爱初期的美好时光时,你的脑海里是否会“自动”响起一首歌?这种浪漫的基调是有科学依据的。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在约会时播放音乐,会让双方更加相互迷恋。  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参加日本传统的“猎婚”活动。一部分青年在有背景音乐的情境下交谈20分钟,而另一部分青年听不到音乐。活动结束后,研究人员要求他们从自信心、可爱程度等方面评价对方。结果显示,在有背景音乐播放的情境中,参与者会觉得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