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工业之后的特定生活和特定经济条件下利用工业废弃地作为游憩资源,组织游憩活动,达成游憩体验,满足游憩需求,就成为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中一个值得探索的发展方向,并成为中国建设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环境,特别是旧居民区环境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主要结合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游憩的利用与适宜性评价,并提出改造方法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景观;游憩;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 [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传统工业的逐渐衰落,发达国家城市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而中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带也开始出现了产业转型和与之对应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场地用途单一,功能过时,却具有严格逻辑的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蕴含着再生的潜力。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人们在拥有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开始向往精神生活的满足,人的个性被充分张扬,本性也受到极大重视。因此,能使人的自身特性得到最大程度表现的游憩行为开始显得日益重要,而中国又存在着公共绿地和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缺失的普遍问题[1]。
1工业废弃地的定义与特点
工业废弃地是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相结合的产物,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概
念,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个严格明确的定义。德国学者Hans Estermann提出:“廢弃地通常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由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导致闲置的土地,赋予这些土地新用途是城市规划的任务之一”;2006年,我国学者刘抚英把资源型城市工业废弃地定义为:“曾经用于工业生产或与工业生产相关,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衰退等多种原因全部或部分不再利用而弃置或面临功能性质转化的用地”。目前,被我国学者引用较多的工业废弃地概念是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
首先,工业废弃地的显著特征是指废弃或闲置而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由于曾经作为工业用地,长期的工业生产使得场地所处土地资源及周围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无法继续产生经济效益,这是工业废弃地共同具有的特征。其中重要的是,当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随天然降水、径流或渗流进入城市公共水体后极可能进一步危害人的健康,因此整治城市污染是首先要做的事。此外,一些产生于特殊时期的工业企业其生产功能退化后保留了大批的工业遗存,这也是工业废弃地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废弃土地所独有的特征。
2工业废弃地的游憩利用与改造意义
2.1周围居民游憩功能需求的意义
紧张的生活节奏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与游憩,城市的游憩需求已不再是人们忽略不计的因素,人们对居住地域内的游憩设施及条件的需求也逐渐增加。1933年《雅典宪章》中提出了游憩功能是城市四大主要功能之一,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决定居民对游憩功能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背景,其内容也影响着当地游憩设施的兴建。
2.2 环境需求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环境则是人们对其居住、生活以及休闲场所的要求中最直观最重要的一方面。环境是休闲和旅游的前提,没有优质的环境作基础就无法谈及休闲和旅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休闲与旅游是依附环境而发展的。
2.3工业废弃地自身需求的意义
工业废弃地是土地利用与开发中较为特殊的类型,既有废弃地本身的性质,同时也被赋予了长时间工业生产所留下的痕迹。一方面,人们在努力变废为宝,帮助工业废弃地恢复自身功能,重新进行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另一方面,从工业废弃地本身来看,它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更新,蜕去工业生产遗留下的斑斑油渍与倍受污染的环境,无论该土地最终的使用方向如何,都需要改变其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因此,工业废弃地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
3工业废弃地景观游憩适宜性的评价
3.1调查方法与内容
3.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我市X公园使用者为调查对象,了解使用者在公园内活动规律及其对公园设施的利用情况。
3.1.2 调查方法
2012年8月18至8月30日,连续向X公园使用者发放16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为85%。为确保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调查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周一至周末连续进行。为避免调查对象单一化,在调查中有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活动偏好的人群展开调查,从而使调查结果
更为真实可靠。
3.1.3 调查内容
(1)使用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到公园距离、到达方式。
(2)使用者对公园总体印象及景点偏好。
(3)使用者主要活动与活动规律。包括到访频率、到达时间、停留时间。
(4)使用者对公园设施的评价。
3.1.4 调查数据处理
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2调查结果分析
3.2.1市民对不同类型绿地的需求状况
景观是视觉美的感知对象,对城市及景区的装饰与点缀作用也是较为直观的,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更多的细部景观以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向人们昭示着与休闲场地如出一辙的呼应,也成为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越来越多富有一定含义的景观雕塑被放置在休闲园区内,这不但是园区对装饰效果的追求,也是反应了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氛围的需求。此外,由于废弃地的存在,地表景观被严重改变,这样的现象也影响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因此,优美的城市景观、清新的城市环境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通过景观雕塑来对废弃地的重建进行修饰也是可取及颇具发展的途径。
由于较多的工业废弃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且时间久、难治理,因此,在进行开发利用之前,需要对其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资源进行改造,针对不同类型工业企业遗留下的土地进行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分析,制定合适的生态恢复计划。土地适宜性问题表现为某一地场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质量(或土地特征)相适宜的程度。适宜程度高,表明土地的利用方式较为合理;反之,则不合理或较少合理。
3.2.2市民对公园的总体印象及景点偏好
90%的使用者给予公园正面、积极评价,负面评价为0。说明X公园的设计是成功的,她不仅得到国内外职业设计师的高度评价,也得到大多数使用者的肯定。
3.2.3市民对公园的游憩适宜性
通过调查,92%的市民认为工业废弃地景观游憩非常适宜,只有少部分市民担心工业废弃地会有污染,对人体身体有影响。
表2 公园景观游憩适宜性评价
4工业废弃地景观游憩适宜性的改造方法
4.1 采用景观设计手段进行生态修复以实现“再生”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居民对城市游憩地的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老龄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休闲需求更为明显。而城市游憩用地也凭借其舒适优美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人们所追求的就是忙碌生活中的一种惬意感,这种感觉首先通过优美的环境体现出来。景观主义在这里表现得尤为重要。包括大地艺术在内的许多美学模式被人们提出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方面通过景观生态学手段的处理改善了长期遭受污染的恶劣环境,包括水质、土壤、空气等因素,我们称之为“生态再生”;另一方面独特的工业景观的创意过程还会改变人们对曾经废弃工业用地的印象,重新接受并融入这个环境,我们称之为“精神再生”。
4.2创意产业拓宽设计思路
创意产业也被称为创意工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的出现促成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共同寻求新的增长点。在工业废弃地改造的过程中创意产业的身影也无处不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北京著名的 798 艺术区。近几年,上海开发改造和利用了 100 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如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时尚产业园,等等。这些构思巧妙的创意不但拓宽了工业废弃地改造设计的思路,其本身的集聚效应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
4.3 注重游憩的融合与联系
4.3.1 游憩特色充分融入周围环境
从工业文化角度开发的城市游憩地往往与其它形式的主题公园有所区别,其游憩特色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性与科教性,让人们接受它并理解其内涵,尤其对于居住在周围的居民而言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对此类场地的改造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盲目的以工业遗址公园作为卖点开发,而成为城市的一块“补丁”,应尽可能将场地的游憩特色融入周围的环境中,例如,市区内游憩地可不设围栏与大门,将游憩环境延伸至社区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4.3.2 游憩地的网络联系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是由绿地系统、文化遗产系统、文体娱乐系统、商业游憩系统等具有不同方面游憩价值的系统组成。这几个子系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发展任何一方面的游憩功能都要考虑到与其它几个子系统的联动与制约关系。认识到游憩网络的这种特性,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中要注意与城市整体文化、娱乐及环境的整体性与整合性。
4.4循环经济作用下工业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工業废弃地的环境治理中会产生许多废弃材料,如废渣、废金属、碎砖、瓦砾,等等。根据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原则,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使这些废弃的工业材料能够物尽其用。例如,工业建筑中拆除后的瓦砾可碾碎后用作游憩地的甬道或建筑墙壁的装饰材料,一方面在经济上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更多的工业特征,相对于完全采用普通的园林铺装材料产生的装饰效果要好的多。
结论
我国近年来正在实施的为数不多的工业废弃地的开发项目,大部分都由政策制定部门和单位进行开发,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资金支撑,对于开发的成本缺乏控制,对开发后的效果缺乏有效的前期预测。所以有的项目开发进程缓慢,甚至停止; 有些开发未达到最初预想的效果,产生了矛盾,浪费了资源。国外官方组织实施的法案是很有成效的,我国也应借鉴,这样有利于废弃工业用地在当今社会里经济、文化、生活方面地位的重新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102-103.
[2]陆地. 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118-120.
[3]董茜. 从衰落走向再生——旧工业建筑遗产的开发利用[J]. 城市问题,2007 (10):151-152.
[4]叶雁冰,刘西.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 工业建筑,2005.6:176-178.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景观;游憩;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 [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传统工业的逐渐衰落,发达国家城市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而中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带也开始出现了产业转型和与之对应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场地用途单一,功能过时,却具有严格逻辑的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蕴含着再生的潜力。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人们在拥有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开始向往精神生活的满足,人的个性被充分张扬,本性也受到极大重视。因此,能使人的自身特性得到最大程度表现的游憩行为开始显得日益重要,而中国又存在着公共绿地和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缺失的普遍问题[1]。
1工业废弃地的定义与特点
工业废弃地是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相结合的产物,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概
念,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个严格明确的定义。德国学者Hans Estermann提出:“廢弃地通常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由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导致闲置的土地,赋予这些土地新用途是城市规划的任务之一”;2006年,我国学者刘抚英把资源型城市工业废弃地定义为:“曾经用于工业生产或与工业生产相关,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衰退等多种原因全部或部分不再利用而弃置或面临功能性质转化的用地”。目前,被我国学者引用较多的工业废弃地概念是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
首先,工业废弃地的显著特征是指废弃或闲置而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由于曾经作为工业用地,长期的工业生产使得场地所处土地资源及周围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无法继续产生经济效益,这是工业废弃地共同具有的特征。其中重要的是,当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随天然降水、径流或渗流进入城市公共水体后极可能进一步危害人的健康,因此整治城市污染是首先要做的事。此外,一些产生于特殊时期的工业企业其生产功能退化后保留了大批的工业遗存,这也是工业废弃地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废弃土地所独有的特征。
2工业废弃地的游憩利用与改造意义
2.1周围居民游憩功能需求的意义
紧张的生活节奏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与游憩,城市的游憩需求已不再是人们忽略不计的因素,人们对居住地域内的游憩设施及条件的需求也逐渐增加。1933年《雅典宪章》中提出了游憩功能是城市四大主要功能之一,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决定居民对游憩功能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社会经济背景,其内容也影响着当地游憩设施的兴建。
2.2 环境需求的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环境则是人们对其居住、生活以及休闲场所的要求中最直观最重要的一方面。环境是休闲和旅游的前提,没有优质的环境作基础就无法谈及休闲和旅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休闲与旅游是依附环境而发展的。
2.3工业废弃地自身需求的意义
工业废弃地是土地利用与开发中较为特殊的类型,既有废弃地本身的性质,同时也被赋予了长时间工业生产所留下的痕迹。一方面,人们在努力变废为宝,帮助工业废弃地恢复自身功能,重新进行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另一方面,从工业废弃地本身来看,它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更新,蜕去工业生产遗留下的斑斑油渍与倍受污染的环境,无论该土地最终的使用方向如何,都需要改变其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因此,工业废弃地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
3工业废弃地景观游憩适宜性的评价
3.1调查方法与内容
3.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我市X公园使用者为调查对象,了解使用者在公园内活动规律及其对公园设施的利用情况。
3.1.2 调查方法
2012年8月18至8月30日,连续向X公园使用者发放16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为85%。为确保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调查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周一至周末连续进行。为避免调查对象单一化,在调查中有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活动偏好的人群展开调查,从而使调查结果
更为真实可靠。
3.1.3 调查内容
(1)使用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到公园距离、到达方式。
(2)使用者对公园总体印象及景点偏好。
(3)使用者主要活动与活动规律。包括到访频率、到达时间、停留时间。
(4)使用者对公园设施的评价。
3.1.4 调查数据处理
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2调查结果分析
3.2.1市民对不同类型绿地的需求状况
景观是视觉美的感知对象,对城市及景区的装饰与点缀作用也是较为直观的,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更多的细部景观以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向人们昭示着与休闲场地如出一辙的呼应,也成为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越来越多富有一定含义的景观雕塑被放置在休闲园区内,这不但是园区对装饰效果的追求,也是反应了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氛围的需求。此外,由于废弃地的存在,地表景观被严重改变,这样的现象也影响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因此,优美的城市景观、清新的城市环境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通过景观雕塑来对废弃地的重建进行修饰也是可取及颇具发展的途径。
由于较多的工业废弃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且时间久、难治理,因此,在进行开发利用之前,需要对其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资源进行改造,针对不同类型工业企业遗留下的土地进行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分析,制定合适的生态恢复计划。土地适宜性问题表现为某一地场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质量(或土地特征)相适宜的程度。适宜程度高,表明土地的利用方式较为合理;反之,则不合理或较少合理。
3.2.2市民对公园的总体印象及景点偏好
90%的使用者给予公园正面、积极评价,负面评价为0。说明X公园的设计是成功的,她不仅得到国内外职业设计师的高度评价,也得到大多数使用者的肯定。
3.2.3市民对公园的游憩适宜性
通过调查,92%的市民认为工业废弃地景观游憩非常适宜,只有少部分市民担心工业废弃地会有污染,对人体身体有影响。
表2 公园景观游憩适宜性评价
4工业废弃地景观游憩适宜性的改造方法
4.1 采用景观设计手段进行生态修复以实现“再生”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居民对城市游憩地的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老龄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休闲需求更为明显。而城市游憩用地也凭借其舒适优美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人们所追求的就是忙碌生活中的一种惬意感,这种感觉首先通过优美的环境体现出来。景观主义在这里表现得尤为重要。包括大地艺术在内的许多美学模式被人们提出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方面通过景观生态学手段的处理改善了长期遭受污染的恶劣环境,包括水质、土壤、空气等因素,我们称之为“生态再生”;另一方面独特的工业景观的创意过程还会改变人们对曾经废弃工业用地的印象,重新接受并融入这个环境,我们称之为“精神再生”。
4.2创意产业拓宽设计思路
创意产业也被称为创意工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的产业。它的出现促成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共同寻求新的增长点。在工业废弃地改造的过程中创意产业的身影也无处不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北京著名的 798 艺术区。近几年,上海开发改造和利用了 100 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如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时尚产业园,等等。这些构思巧妙的创意不但拓宽了工业废弃地改造设计的思路,其本身的集聚效应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
4.3 注重游憩的融合与联系
4.3.1 游憩特色充分融入周围环境
从工业文化角度开发的城市游憩地往往与其它形式的主题公园有所区别,其游憩特色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性与科教性,让人们接受它并理解其内涵,尤其对于居住在周围的居民而言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对此类场地的改造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盲目的以工业遗址公园作为卖点开发,而成为城市的一块“补丁”,应尽可能将场地的游憩特色融入周围的环境中,例如,市区内游憩地可不设围栏与大门,将游憩环境延伸至社区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4.3.2 游憩地的网络联系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是由绿地系统、文化遗产系统、文体娱乐系统、商业游憩系统等具有不同方面游憩价值的系统组成。这几个子系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发展任何一方面的游憩功能都要考虑到与其它几个子系统的联动与制约关系。认识到游憩网络的这种特性,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中要注意与城市整体文化、娱乐及环境的整体性与整合性。
4.4循环经济作用下工业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工業废弃地的环境治理中会产生许多废弃材料,如废渣、废金属、碎砖、瓦砾,等等。根据循环经济中的再利用原则,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使这些废弃的工业材料能够物尽其用。例如,工业建筑中拆除后的瓦砾可碾碎后用作游憩地的甬道或建筑墙壁的装饰材料,一方面在经济上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更多的工业特征,相对于完全采用普通的园林铺装材料产生的装饰效果要好的多。
结论
我国近年来正在实施的为数不多的工业废弃地的开发项目,大部分都由政策制定部门和单位进行开发,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资金支撑,对于开发的成本缺乏控制,对开发后的效果缺乏有效的前期预测。所以有的项目开发进程缓慢,甚至停止; 有些开发未达到最初预想的效果,产生了矛盾,浪费了资源。国外官方组织实施的法案是很有成效的,我国也应借鉴,这样有利于废弃工业用地在当今社会里经济、文化、生活方面地位的重新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102-103.
[2]陆地. 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5:118-120.
[3]董茜. 从衰落走向再生——旧工业建筑遗产的开发利用[J]. 城市问题,2007 (10):151-152.
[4]叶雁冰,刘西.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 工业建筑,2005.6: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