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武县档案馆保存有一套“大跃进”时期的《修武县报》。
《修武县报》,1956年5月11日正式创刊,其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修武小报》,为周一报,铅印、新闻纸八开两版,同年10月改为四开四版,1957年3月停刊。1958年9月1日,在“大跃进”的热潮中,《修武县报》复刊,每周两刊,四开四版,1960年8月30日停刊。馆存的《修武县报》,正是1958年9月1日至1960年8月30日这一时期的报纸,完整地记录了修武县当时各行各业“大跃进”的情况,是研究修武县“大跃进”这段特殊历史的宝贵资料。其中,1959年1月10日,该报第三版有一篇名为《档案是件宝,各个战线离不了》的新闻报道,原文如下:
档案是件宝,各个战线离不?——文案大队建起了全民档案制度
文案大队为了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运动,在大队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对广大群众进行全民办档案重大意义教育,在解除顾虑提高觉悟的基础上,在全大队范围内掀起了大办档案工作热潮,全大队共13680口人,参加大办档案的10990口人,趁劳力空隙,共建起档案10990份,并对大跃进以来出现的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进行整理,分别归档存案。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劳动显英雄,为党争光荣,好名归档流芳百世,坏名存案遗臭万年。”通过建立全民档案,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刺激了劳动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全大队掀起了“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产高潮。截止6号,全大队共21684亩麦田,全部实现了园田化,往地送粪52566车,施麦田追肥8761亩,拔花柴5867亩,冬翻地4741亩。此外,并消灭三类麦苗725亩。裕国庄中队原来有40个人不好好生产,在全民建起档案后非常积极。如外号叫“忍半年”的张绍德在4号一天就往地送粪40平车,干部刘显名过去在领导生产中,只是指挥不亲自参加,现在除搞好工作外,一天往地送粪109担(离地一里多远)。据10多天统计,共出现英模事迹210多件。群众反映说:“档案是件宝,各个战线离不了,好人好事记入簿,冻烂手脚也不嫌苦。”(许德传 董秘川 廉学仁)
报道中所说的“文案大队”实则是“文案公社”,即后来“郇封公社”的前身。之所以称为“大队”,是因为在1958年9月,修武县成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人民公社——“修武县人民公社”,即所谓的“一县一社”,原来的公社统一改为“大队”,原来的大队改为“中队”。
这篇报道讲的是当时的“文案大队”建起了全民档案,每个人的劳动表现全部记在各自的档案里,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虽然,那是一个非常时期,有些措施现在看来有点荒唐,但足可以说明档案在各个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可以转化为一种工作手段。类似情况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有,当时,我党我军为了打击、分化敌人,推动修武局势的发展,对国民党伪政权人员开展了“点红点免黑点”运动,即谁有立功表现,就给他点上“红点”,继续作恶与人民为敌的,就给他点上“黑点”,每月,将“红点”和“黑点”情况通告其本人,“黑点”多到一定程度,我党组织或地方武装就会派人将其处决。这个运动,不仅给敌伪人员造成很大的威慑,而且,迫使很多人主动与我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尽力为人民办事,在这里,档案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斗争手段。
(李兴利组稿,作者单位:修武县档案馆)
《修武县报》,1956年5月11日正式创刊,其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修武小报》,为周一报,铅印、新闻纸八开两版,同年10月改为四开四版,1957年3月停刊。1958年9月1日,在“大跃进”的热潮中,《修武县报》复刊,每周两刊,四开四版,1960年8月30日停刊。馆存的《修武县报》,正是1958年9月1日至1960年8月30日这一时期的报纸,完整地记录了修武县当时各行各业“大跃进”的情况,是研究修武县“大跃进”这段特殊历史的宝贵资料。其中,1959年1月10日,该报第三版有一篇名为《档案是件宝,各个战线离不了》的新闻报道,原文如下:
档案是件宝,各个战线离不?——文案大队建起了全民档案制度
文案大队为了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运动,在大队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对广大群众进行全民办档案重大意义教育,在解除顾虑提高觉悟的基础上,在全大队范围内掀起了大办档案工作热潮,全大队共13680口人,参加大办档案的10990口人,趁劳力空隙,共建起档案10990份,并对大跃进以来出现的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进行整理,分别归档存案。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劳动显英雄,为党争光荣,好名归档流芳百世,坏名存案遗臭万年。”通过建立全民档案,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刺激了劳动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全大队掀起了“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产高潮。截止6号,全大队共21684亩麦田,全部实现了园田化,往地送粪52566车,施麦田追肥8761亩,拔花柴5867亩,冬翻地4741亩。此外,并消灭三类麦苗725亩。裕国庄中队原来有40个人不好好生产,在全民建起档案后非常积极。如外号叫“忍半年”的张绍德在4号一天就往地送粪40平车,干部刘显名过去在领导生产中,只是指挥不亲自参加,现在除搞好工作外,一天往地送粪109担(离地一里多远)。据10多天统计,共出现英模事迹210多件。群众反映说:“档案是件宝,各个战线离不了,好人好事记入簿,冻烂手脚也不嫌苦。”(许德传 董秘川 廉学仁)
报道中所说的“文案大队”实则是“文案公社”,即后来“郇封公社”的前身。之所以称为“大队”,是因为在1958年9月,修武县成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人民公社——“修武县人民公社”,即所谓的“一县一社”,原来的公社统一改为“大队”,原来的大队改为“中队”。
这篇报道讲的是当时的“文案大队”建起了全民档案,每个人的劳动表现全部记在各自的档案里,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虽然,那是一个非常时期,有些措施现在看来有点荒唐,但足可以说明档案在各个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可以转化为一种工作手段。类似情况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有,当时,我党我军为了打击、分化敌人,推动修武局势的发展,对国民党伪政权人员开展了“点红点免黑点”运动,即谁有立功表现,就给他点上“红点”,继续作恶与人民为敌的,就给他点上“黑点”,每月,将“红点”和“黑点”情况通告其本人,“黑点”多到一定程度,我党组织或地方武装就会派人将其处决。这个运动,不仅给敌伪人员造成很大的威慑,而且,迫使很多人主动与我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尽力为人民办事,在这里,档案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斗争手段。
(李兴利组稿,作者单位:修武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