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属性促使工艺变革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l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ue to the hardness of the crystal and the backward polishing tools, the carvings are scarce, which hinders elaboration process of crystal culture. In modern era, the advanced machine tools and the improved technologies and crafts allow crystal attributes to be brought into play and demonstrated, thereby satisfying people with visual enjoyment in multiple facets.
  自古以来因水晶坚硬,琢磨工具落后导致雕刻品稀少,从而影响水晶文化的发展进程。到了当代,机器工具的先进、技术工艺的改进,使得水晶属性得到发挥、彰显,带给人们丰姿多色的观赏享受。
  水晶的美丽毋庸置疑、魅力无限。水晶作为刮削工具从五十万年前周口店人遗址发现,逐渐演变成粗制的装饰品、祭祀器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水晶制品渐多,多用于祭祀、朝觐、盟约、婚葬;汉代出现了水晶制作的璧、环、琮、盘等,成了皇室贵族的装饰品与朝堂实用品;以后随着制作工具的进步,水晶制品逐渐增多,开始走向民间,但限于水晶材料的坚硬,受阻于工具的局限,相比其他软性的石头雕刻品还是非常稀少。文人墨客、工匠无法用刀刻得动,不能治印刻钮,况且琢磨水晶功夫时间实在太久,且水晶脆性不易掌握,所以难以普及,这也是造成民间普遍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亦导致了水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相对于田黄、玉文化来讲,阐述进程相对缓慢了些。而在国际上恰恰相反,美丽、耐久、坚硬是宝石的必具标准,越是坚硬的材料越具价值是普遍的共识,例如:钻石、红蓝宝、水晶等,把水晶推上了相当的高度。在文学上有《格林童话》中灰姑娘与水晶鞋的故事,在当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阿拉伯传世名作《一千零一夜》中为白都伦公主建造水晶宫殿;法国16世纪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里描述的神瓶、水晶杯、水晶盅、水晶碗;吉卜赛人把水晶作为一种神秘的能量;希腊神话中有酒神与紫水晶的故事;等等,数不胜数。从古至今水晶亦是爱情纯洁、心底清澈、人品闪亮、高贵、刚硬的代名词;总之,水晶是非常美丽的。
  水晶具有透明、双折射、内含包裹体、与其他矿种共生的特性;水晶色彩丰富,彩虹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它都具有;與其他矿种的共生奇特无比、难以想象;而内含的包裹体更是什么元素、什么颜色都有,什么形状、形态都有,象形的、抽象的,难以描述,美轮美奂。所以雕刻水晶要充分发挥它的这种属性,使之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夺目光彩。依据水晶的生命语言,我们可以开发出很多艺术表现形式,而要展现诸多水晶特性的艺术形式就必须革新雕刻工艺,这个工艺包含工具的改革、机器的改革、工艺流程的改革。
  说到工具,我们先简略溯源一下。古时候琢磨玉石的工具从棕绳、马尾弦、竹子、硬石、砂子到铁陀、木轴、铁轴,从竹管转头到铁钻头,从脚踏木轮到铁轮,这种不给力的琢磨工具导致石头被琢磨成器非常缓慢,且只能以象征性的形状为多。因量少而极其珍贵,琢磨出来的器物只能归祭祀、皇家贵族等极少数人拥有,也就衍生成了身份的象征。从古代不得不为之的用几种天然材料琢磨另一种天然材料成器具,这使整个琢磨过程非常漫长且达不到所需要求,为了改变这种初始状况,古人逼迫自己寻找办法,根据实际需要人工改进、加工、制作琢磨工具,但这是一个逐步探索渐进、长期缓慢的进步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雕刻工具也在逐渐改进发展,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受限于当时科学、工业发展的程度,又会遇到瓶颈而停顿在某个阶段,甚至在这个阶段中会停留相当长的时期。
  在我国,玉石雕刻工具与机器极速发展的分水岭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时间段划分,之前基本是用铁制工具人工转动配以天然金刚砂(又叫石榴石砂,因为产生条件而起的名,是一种硅酸盐物质,莫氏硬度7?8)加水来琢磨玉石,一件简单的器型要琢磨许久,人累时间久且不论,往往没办法制作比较复杂的器物,表面文章居多,带着不能达到设计雕刻要求的硬伤延续了许久许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全国的玉石雕刻厂相继用上了电动机与电镀金刚砂工具,这彻底改变了原来原始落后的纯手工状态,跃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雕刻时代,打开了雕刻之门。一是能够尽量达到设计要求,二是加快了雕刻速度,使之提高了欣赏效果,也获得了经济价值。
  到了当代,产业革命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手工业搭上了技术革新的顺风车,在工业科技的带领下,水晶雕刻机器与工具也得到了跳跃式的提升。工具上的改革就有磨头形状的创新、磨头上金刚砂的配伍、磨头材料的创新替换;机器的改革有从固定的横轴座机→手握的软轴机→手握的电子机;手柄夹工具从直柄到曲柄,这是一大创举,是雕刻工具上迈进的一小步,却使雕刻技术跨前了一大步;更有甚者,申请了专利技术,独门绝技,能够做到壶嘴的之字形贯通,称为:“三弯嘴”,解决了以前玉雕上积留下来的技术难题,使器物更加完美。
  由于机器与工具的改革,使雕刻技术得到了突破与发展,使之能更加完美地表现设计造型、达到工艺要求,凸显材料特性。
  传统常规雕刻是圆雕、浮雕、皮雕、线刻,基本上是阳雕与表面雕刻,但当代雕刻工具改进后可以利用水晶透明性质进行内雕、凹雕、背雕、阴阳结合雕。水晶透明,从外可以看到内,每一种材质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性格,作为一个雕刻师就是要读懂、摸透这种性格,挖掘、发扬材料的生命语言,在先进工具的努力下可以有不同于其他材料的展现,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一、在水晶表面开个口子(就是根据需要挖个洞),把工具伸到里面进行掏空式的反向立体雕刻,在另一面看就是雕刻的物体在水晶内,俗称内雕或叫阴雕,具有出奇的效果,这正是工具的改进带来的全新突破,展示出全新的面貌效果,充分发挥表现出材料特性,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与达到的,这是大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变革,使古老的材料焕发出新颜,水晶本身具有的美丽直到当代因为工具的到位才展露出来。   二、凹雕就是在一个表平面上挖下去雕刻,可以在背面对应的一面或几面上看到内里被雕部分的景象;因材料透明的原因会造成光折射,凹雕部分会引起视错觉,不管在哪一面看都会有鼓出来的立体雕感觉,这就是材料本身特性的效应,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凹雕。还有在一面浮雕,另一面观赏或双面皆可看,再有背雕与凹雕相结合灵活运用更产生奥妙的视觉效果。我把这三种技巧归纳到背雕或凹雕范畴。
  三、块面就是切削折射面,弧面就是抛物面,刻面原本是属于首饰制作方法,因水晶材料透明的宝石属性,我也把它引用到雕刻里增添材料特性美,起到了很棒的观赏效果。
  雕刻部分后期处理是抛光部分,这也是总体雕刻范畴里的,非常重要,就如木匠做好家具之后需要打磨光滑、上漆一样,水晶雕刻好之后要经过抛光、喷砂工序,出来亮光与喷砂两种效果。我在厂里把白玉打磨方法挪用到水晶抛光程序的前道工序,经过探索实践,在1999年大胆把打磨工序作为一个单列效果分离出来,把原本光亮与喷砂两种效果增加为三种,即:亮光、亚光、喷砂,多了一种表现方法,可以更好地体现设计想法,增加丰富了表现力,增添了观赏效果。
  从传统的浮雕、圆雕到创新的内雕、背雕、阴阳结合雕、刻面雕;从具象到抽象、写实到写意或二者结合、俏色与巧雕结合、天然与人工结合等,充分彰显了水晶独有的魅力,极大提高了水晶丰富、美丽、多姿多彩的观赏性。
  我们的祖先最初把水晶作为切割刮削工具,后来把它作为祭祀与装饰器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实用与观赏艺术、一种水晶文化,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分子。
  如今得益于时代的进步,科技工业的高速发展,网络与人工智能的快速迭更,也给我们手工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机器的运用、精细的工具、工艺的改革上推动了水晶雕刻改朝换代式的飞跃提升,综合应用各種雕刻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材质美,突出表现主题,展示水晶光辉灿烂的魅力。以这次上海工艺美术精品展上的一件大型水晶摆件《生生不息》为例,作者巧妙利用原矿外形设计成一条抽象的块面大鱼,天然内景与人工雕刻相结合,写意与写实结合。鱼头沿用材料本身天然的块面形状,鱼身有许多遒劲有力、奋然跃起的小鱼组成,鱼儿有阳雕、有凹雕、有鱼儿上半身是浮雕接下半身是凹雕的。尤令人称奇的点睛之作是有一条鱼上半身是阳雕接下半身是内雕的阴阳结合雕刻技法,无缝衔接,整件作品布局疏密有致,更有趣的是大鱼眼珠中映出一条远处的小鱼,关注着不落下一个单体。作者以水中最常见游鱼为载体,在一件作品上有机融合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展现出不同欣赏效果,把母体大鱼比成国家,小鱼比作民众,抱成团从水中奋然跃出,力争上游。大鱼底下背雕的抽象水波纹喻作“鱼儿离不开水、鱼水交融”。这种表现力是与工具、机器、工艺、材料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的,这在过去落后时代是难以想象与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个雕刻师生在当代是非常的幸运,有这么一个安宁的环境让我们可以专心致志地创作作品,我们要一手捧着自然、一手握着心灵,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作品。
其他文献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changes in Buddhastatues on the Silk Road from the 4th century to the 5th centu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ndharastatues and other cultural relics exhibited in “From Medi
期刊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sense of order in decoration, analyze the commercial wrapping paper with typical decorative order characteristics in Shanghai during
期刊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female phoenix costumes for the women of She Ethnic Group by category, and analyzes the phoenix symbol elements in the costu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pe and decoration.  “
期刊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arly European intaglio copper engrav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European metal craft tradition. Niello engraving, a by-product of "black silve
期刊
Chinese glass utensils were first discovered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y were mainly used for furnishings, daily necessities, stationery and worship supplies.
期刊
Jade carving technologyseeks after the ingenious and superb “inner wonderfulnessand outer resemblance” between“likeness” and “genuineness”.Brimming with “connotation” and “wonderfulness” from emotiona
期刊
Yu’s Woodcarving stems from Suzhou Woodcarving Technique, which is categorized into southern culture. After entering Shanghai,Yu’s Woodcarvingblends with Shanghai-style culture and red culture, and ma
期刊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in the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Research and Training Program, Shanghai Univers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loring the p
期刊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tyle Dough Figurin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joint efforts of inheritorsfor several generations. The first-generation master Zhao Kuoming lays 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st
期刊
Folding screen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door furni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which is deeply favored by common peop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door furniture, folding s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