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阵地作用。然而,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辅导员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更好地成为学生思想和精神上的领路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教育;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148-0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积淀、流传并仍在影响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在道德教化上具有深厚的资源、鲜明的特征和积极的功能。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与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紧密的作用,然而,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认同感不强。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对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伦理教化的崇德型文化,当代文化价值体系观念的形成本身就与之有着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上提出的价值导向要求,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关的思想渊源,所以,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熏陶,而文化环境从历史发展上本身就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工作,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枯燥、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接受程度和效果自然不佳;当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扭曲等情况时,学生管理者往往过多地依赖于心理学知识,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而传统文化在内容上较强的人文性,以及教学方式上注重的渗透性,恰好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有实效,就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创新两者相融合的教学路径。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可能性
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核心,强调德育在个人、家庭、社会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更体现在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践行中。”[1]所以无论是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关于道德伦理的理论建构,还是层出不穷的道德行为典范,都具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价值,比如,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仁爱”“立己达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升华个人理想的重要文本;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上面提倡的“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慎独”“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思想理念,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为人处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很好地引导作用;传统文化在教育方式上所提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理念,对于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避免灌输式教育手段弊端具有很好地启发作用。对于辅导员这样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群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
(三)辅导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
辅导员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课堂教学以外的重要教育力量,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辅导员具有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接触面广、接收信息渠道多等天然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并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学生的情感、行为和人格,而相对于其他层面的学生管理者,以及专业教师,学生与辅导员更为亲近,更易于接受辅导员所传递的思想观念。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广泛性、渗透性和灵活性,能够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相契合,使其能够将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并伴随其言语教育、行为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积极的道德准则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因此,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诚信意识淡薄、受挫能力差、知情意不协调等问题,辅导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阵地作用。
二、辅导员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职业能力困境
(一)目标定位与现实工作存在差距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对于高校辅导员主要职责的界定,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是大部分辅导员的精神追求,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几乎参与的所有的学生管理工作环节,从新生入校到实习、毕业,工作时间碎片化几乎成为常态;岗位职责不够明确,学生日常管理、党支部建设、团学活动开展等多项任务往往都由辅导员承担,身兼数职必然造成工作精力不够;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个人所带学生数超过200人,有的甚至达到300—400人之多,负担重、责任大、压力大的“保姆式”的工作状态,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辅导员自身的文化素养都不能达到要求,更谈不上传播传统文化。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不稳定
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年轻人多、女性多的情况,客观上造成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固然有着有活力、创新能力强、与学生更为亲近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不足;在传统文化资源的理解、运用等方面,男女思维差异体现不明显、思维碰撞不激烈,无形中造成教育内涵和形式的单一性。“保姆式”的工作方式,数量多、问题多的复杂个体,造成很多人产生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自豪感不高,通常在带完一届学生之后选择转岗,不愿意长期从事这一职业,甚至在从业之始就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踏板,并没有以此为终身职业理想的奋斗信念和动力。 (三)学科背景不一、缺乏专业指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神,没有教科书式的统一范本,各种文化精髓、文化精神散见于众多的文化典籍之中,这对于辅导员来说,本身就是一项浩大、艰巨、漫长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由于辅导员队伍的学科背景多样化,所以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传播方面,几乎完全依靠辅导员自身的兴趣和知识储备来支撑,缺乏系统的培训,缺乏合格的指导者、带头人,在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方式上也缺少相关的交流和指导,所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标难度较大。对于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支撑点、如何将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在学生日常教育中发挥作用,需要在帮助辅导员自身学习、认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教育教学方式的角度结合大量案例分析开展专题培训。
三、提升輔导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职业能力路径
(一)开展基础文本学习指导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基本读物,首先,对辅导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指导,推荐、订阅相关经典读物,帮助辅导员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阅读、感悟吸收文化精髓,从而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可以按照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通过树立纵向历史脉络建构知识框架;可以按照学术流派开展专题学习,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离骚》等专题阅读指导,将其中适用于教育、人际、学习等方面的经典文本、思想提炼出来,作阅读推荐和讲解;可以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专题开展指导,如:“以人为本”思想专题、“崇德尚仁”思想专题、“仁爱”思想专题、“知行合一”思想专题等,帮助辅导员建立强烈的文化认同、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创新能力,建立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树立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从而具备将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二)拓宽教育资源外延
在学习、认同、理解传统文化资源学习的基础上,如何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校园生活,挖掘、运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辅导员职业能力亟须提高之处。“将优秀传统文化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新时期发展的现代性结合起来,找到融合点,适应现代教学方式、教学特点。”[2]在阅读指导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和发散、拓宽教育资源外延,对辅导员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将传统文化资源与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校园生活实际、地域文化、传统节日相联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案例分析将道理融入其中,让辅导员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有话说、会说话、不枯燥、有内涵,摆脱灌输式教育的枯燥和单一。
(三)创新文化传播平台
除了将文化精神融入传统的主题班会、班委会、年级大会等场合之外,积极搭建学生感兴趣的交流平台,创新团学活动形式,线下如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微课”“国学角”、名著阅读沙龙、传统艺术交流、经典诵读等、校园诗词大会、校训校徽品读等,线上如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拍摄视频、开设直播讲堂等。此外,在活动中可以制造思维的碰撞,如“积极奉献”与“正当索取”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关注、认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收精髓、积极思考,从而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义务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
(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并不止于文本的阅读、口头的宣讲,做好传统文化教育,辅导员不能只做“传声筒”,更要通过身正为范的行为实践感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传统文化,辅导员通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做到身教与言教并重,在学生资助工作、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等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规范自身言行,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做到“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在个人自身的专业学习中做到潜心读书、严谨治学、学思并重,与学生一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学生真正从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感召力、感染力。
(五)培育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做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靠辅导员单打独斗,要从上到下培育、营造出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优化队伍结构,适当为辅导员“减负”,让辅导员能够有精力、有时间去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其次,从学校层面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体系化,做好相关顶层设计,提高活动的层次、内涵、质量,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如高校艺术进校园、专家名师大讲堂等;再次,制定培育方案和计划,重点培育一支传统文化教育辅导员骨干队伍,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突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藩篱,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们在宣传、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探索出更多更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文化环境,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加强人格修养,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提高文化品位,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多方面、多层次提升职业能力,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徐永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36.
〔2〕刘思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182.
〔3〕谢畅,严秀英.民族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惑[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02).
(责任编辑 徐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教育;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148-0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积淀、流传并仍在影响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在道德教化上具有深厚的资源、鲜明的特征和积极的功能。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与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紧密的作用,然而,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认同感不强。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对于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伦理教化的崇德型文化,当代文化价值体系观念的形成本身就与之有着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上提出的价值导向要求,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关的思想渊源,所以,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熏陶,而文化环境从历史发展上本身就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工作,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枯燥、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接受程度和效果自然不佳;当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扭曲等情况时,学生管理者往往过多地依赖于心理学知识,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而传统文化在内容上较强的人文性,以及教学方式上注重的渗透性,恰好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有实效,就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创新两者相融合的教学路径。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的可能性
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核心,强调德育在个人、家庭、社会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更体现在中国古代人们的道德践行中。”[1]所以无论是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关于道德伦理的理论建构,还是层出不穷的道德行为典范,都具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价值,比如,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仁爱”“立己达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升华个人理想的重要文本;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上面提倡的“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慎独”“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思想理念,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为人处事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很好地引导作用;传统文化在教育方式上所提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理念,对于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避免灌输式教育手段弊端具有很好地启发作用。对于辅导员这样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群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
(三)辅导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
辅导员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课堂教学以外的重要教育力量,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辅导员具有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接触面广、接收信息渠道多等天然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并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学生的情感、行为和人格,而相对于其他层面的学生管理者,以及专业教师,学生与辅导员更为亲近,更易于接受辅导员所传递的思想观念。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广泛性、渗透性和灵活性,能够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相契合,使其能够将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并伴随其言语教育、行为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积极的道德准则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因此,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诚信意识淡薄、受挫能力差、知情意不协调等问题,辅导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阵地作用。
二、辅导员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职业能力困境
(一)目标定位与现实工作存在差距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对于高校辅导员主要职责的界定,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是大部分辅导员的精神追求,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几乎参与的所有的学生管理工作环节,从新生入校到实习、毕业,工作时间碎片化几乎成为常态;岗位职责不够明确,学生日常管理、党支部建设、团学活动开展等多项任务往往都由辅导员承担,身兼数职必然造成工作精力不够;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个人所带学生数超过200人,有的甚至达到300—400人之多,负担重、责任大、压力大的“保姆式”的工作状态,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辅导员自身的文化素养都不能达到要求,更谈不上传播传统文化。
(二)队伍结构不合理、不稳定
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年轻人多、女性多的情况,客观上造成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固然有着有活力、创新能力强、与学生更为亲近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不足;在传统文化资源的理解、运用等方面,男女思维差异体现不明显、思维碰撞不激烈,无形中造成教育内涵和形式的单一性。“保姆式”的工作方式,数量多、问题多的复杂个体,造成很多人产生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自豪感不高,通常在带完一届学生之后选择转岗,不愿意长期从事这一职业,甚至在从业之始就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踏板,并没有以此为终身职业理想的奋斗信念和动力。 (三)学科背景不一、缺乏专业指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神,没有教科书式的统一范本,各种文化精髓、文化精神散见于众多的文化典籍之中,这对于辅导员来说,本身就是一项浩大、艰巨、漫长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由于辅导员队伍的学科背景多样化,所以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传播方面,几乎完全依靠辅导员自身的兴趣和知识储备来支撑,缺乏系统的培训,缺乏合格的指导者、带头人,在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方式上也缺少相关的交流和指导,所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标难度较大。对于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支撑点、如何将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在学生日常教育中发挥作用,需要在帮助辅导员自身学习、认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教育教学方式的角度结合大量案例分析开展专题培训。
三、提升輔导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职业能力路径
(一)开展基础文本学习指导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基本读物,首先,对辅导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指导,推荐、订阅相关经典读物,帮助辅导员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阅读、感悟吸收文化精髓,从而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可以按照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通过树立纵向历史脉络建构知识框架;可以按照学术流派开展专题学习,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离骚》等专题阅读指导,将其中适用于教育、人际、学习等方面的经典文本、思想提炼出来,作阅读推荐和讲解;可以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专题开展指导,如:“以人为本”思想专题、“崇德尚仁”思想专题、“仁爱”思想专题、“知行合一”思想专题等,帮助辅导员建立强烈的文化认同、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创新能力,建立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树立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从而具备将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二)拓宽教育资源外延
在学习、认同、理解传统文化资源学习的基础上,如何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校园生活,挖掘、运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辅导员职业能力亟须提高之处。“将优秀传统文化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新时期发展的现代性结合起来,找到融合点,适应现代教学方式、教学特点。”[2]在阅读指导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和发散、拓宽教育资源外延,对辅导员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将传统文化资源与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校园生活实际、地域文化、传统节日相联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案例分析将道理融入其中,让辅导员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有话说、会说话、不枯燥、有内涵,摆脱灌输式教育的枯燥和单一。
(三)创新文化传播平台
除了将文化精神融入传统的主题班会、班委会、年级大会等场合之外,积极搭建学生感兴趣的交流平台,创新团学活动形式,线下如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微课”“国学角”、名著阅读沙龙、传统艺术交流、经典诵读等、校园诗词大会、校训校徽品读等,线上如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拍摄视频、开设直播讲堂等。此外,在活动中可以制造思维的碰撞,如“积极奉献”与“正当索取”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关注、认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收精髓、积极思考,从而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义务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
(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并不止于文本的阅读、口头的宣讲,做好传统文化教育,辅导员不能只做“传声筒”,更要通过身正为范的行为实践感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传统文化,辅导员通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做到身教与言教并重,在学生资助工作、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等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规范自身言行,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做到“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在个人自身的专业学习中做到潜心读书、严谨治学、学思并重,与学生一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学生真正从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感召力、感染力。
(五)培育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做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靠辅导员单打独斗,要从上到下培育、营造出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优化队伍结构,适当为辅导员“减负”,让辅导员能够有精力、有时间去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其次,从学校层面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体系化,做好相关顶层设计,提高活动的层次、内涵、质量,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如高校艺术进校园、专家名师大讲堂等;再次,制定培育方案和计划,重点培育一支传统文化教育辅导员骨干队伍,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突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藩篱,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们在宣传、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探索出更多更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文化环境,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加强人格修养,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提高文化品位,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多方面、多层次提升职业能力,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徐永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36.
〔2〕刘思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182.
〔3〕谢畅,严秀英.民族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惑[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02).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