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增强文化认同、加快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崛起,并能有效抵御强权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上树立一面中华大旗。我们要站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使它成为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助推文化资源的保护;要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空间。
关键词:文化产业;中华文化;文化复兴;传播
一、高度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具备诸多有利因素。首先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浓郁厚重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独特的人文景观、物华天宝的自然环境等;二是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2000年我国已步入小康社会,当今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根据需求结构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费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是符合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可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延续发展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背景下,通过文化的内聚力提高民族的凝聚力需要坚实的载体。文化产业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新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使中华文化以更多形式和途径融入国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它可成为凝聚人心,提升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能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其次,可加快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时代需要。文化通常通过产品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中华文化产品能适应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能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强文化意识的普世性和开放性,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精华,提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强其自我更新和改良能力。再次,可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崛起。众所周知,由于国际体系惯性及语言、社会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面临诸多不利,存在着有形与无形的束缚,西方强势文化的霸权行径更使中华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文化产业可激发中华文化历史性、资源性的优势,并可通过产业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助推文化复兴,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此外,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能有效抵御强权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上树立一面中华大旗,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极为有益。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帮助极少数发达国家达到许多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标。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而言,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下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尤其是文化层面的利益,并将文化作为中国迈向世界中心的桥梁,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从国内来看,目前,在我国城乡,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相对于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言,已经形成“战略性短缺”, 这既关系到建设良好城市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环境,也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二、使文化产业成为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利润的增長点已形成共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它也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许多国家也都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但在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上,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也只有少数文化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从当今世界文化格局可以看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的国家,都在充分利用其文化传播的优势影响世界,并使自身文化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奠定了基础。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发展健康快速,而文化传播亟待加强。中华文化要成为强势文化,必须借势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合力。
西方文化产业的兴起早于我国,西方文化产业对其文化传播也有着巨大贡献,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其本国文化扩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文化产业研究和成果转化日益增多。但现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大,缺乏自主品牌与民族品牌,文化影响力与文化产业的产值极不相称。我们要研究解决好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倡导、融入中华文化,并借此提升文化产品民族品牌、增加国际竞争力。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改造其劣根性,使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造福当代,影响后世。
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资源分布情况看,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充分细化的纵向分工,难以确保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的规模效应。迫切需要有序地丰富和完善其文化产业链。如,文化风尚的形成往往有这样的市场操作方式:先在技术平台上培养和形成特定的文化消费偏好,然后才催生大规模的内容产品市场。我国一些文化娱乐企业可以走先构筑最新技术平台,再强化内容创新的发展路径。文化企业根据文化产业自身的价值规律,在技术领先情况下,确立盈利模式,把吸收创造的资本反哺到内容创意和内容生产领域,使企业的持续发展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
要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中国文化产业的互动。从时间纬度上看,互动的变化对文化影响力的增长有着良好的边际效应;从地区纬度上看,使不同地区间、国际间互动的差异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保有良好的边际效应。可以说,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是能够循序渐进、持续增长的市场化的力量,在延续文化企业的生命周期的同时,也丰富、创新了文化传播的内容。文化产业可成为推进中华文化强势传播的主力军。我们要借助产业之路,延伸文化之路。要科学分析外围环境,利用文化产业化解所谓“崛起困境”,通过文化“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使中华文化持续发展。 三、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文化资源的保护
全球化时代,失去文化的主导性,就只能处于文化弱势,进而影响和制约本国文化经济发展。中华文化资源中有着中国人永远需要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身份认同,中国人也永远需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文化产业领域,每个国家应选择自身强项来发展。文化资源丰富即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提高文化资源的主导性意识可增强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力度。我们尊重文化的共生性,多样化,并且中华文化本身也是数千年来多种文化聚合而成。虽然文化有共生性特点,但缺少主导性,势必造成文化板块中资源的缺失,并丧失国际舞台上共生资源甚至固有资源的话语权。中国文化资源丰富,由于过去一段时期主导性意识不足,现代保护手段落后,存在着被一些国家“掠夺”、“歪曲利用”的严重现象。我国政府自1990年以来,连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2003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与此同时,制定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在新的形势下,政府也在积极参与國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最大限度争取我国的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同时,政府对文化产业因势利导,强化内功,使文化产业的各个子类在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做足文章。这些,无疑都为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浩大纷繁的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借助产业运作的力量,运用现代产业手段和市场化操作,利用市场这个巨大的空间。
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在市场条件中寻找和建立资源保护和市场状大的方式。我国许多地方在对待文化资源方面盈利性强,保护性、建设性不足。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因而要将抢救与保护放在首位。如,各地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或展示中心;分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要抓住历史机遇,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作为载体,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要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将文化遗产当做珍稀物品加以保留的同时,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其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财富。其中,文化产业起到了一个引擎作用。在现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资源体系中:文化遗产的国有比率过高。应通过文化产业来主动地发挥文化资源的多方面综合作用,使文化资源多渠道地进一步融入经济发展、融入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互动、互补的机制,使文化产业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将能够纳入产业范畴进行保护和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科学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传播,将具有含金量并能盘活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如,将一些濒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和艺术表演形式,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抢救、整理,通过文化产业的广泛传播而推向市场;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生态区以及民间礼仪和习俗,通过市场服务的形式进行挖掘、抢救和整理。这些运用产业手段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的合理、科学的开发,将会为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补充。
四、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空间
中国文化在从古至今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封闭性、保守性较为严重。长期的封建社会超长的稳定性文化局面,使得中国文化有着令人窒息的一面。当然,中国的文化体系多数时间处于开放状态,也汲取并改造世界精华文化。但所受到的冲击也使中华文化处于被动的地位。“有容乃大”是中国文化的理念,但在历史进程中,对外来文化常常是被动或无奈地接受,缺乏主动性、选择性。而对外传播也缺乏进取精神和出击意识。“十五”规划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2005年7月1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在文化领域已经基本成型。从现状看,不仅文化产业的对外实务还未与为中华文化拓展天地紧密相连,文化产业的研究与产业政策也与传播中华文化联系不够紧密,普遍缺少通过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传播并上升到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文化高度的认识与举措。
今后世界如能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文明共存的理念,那么,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自然具有更强的软实力。全球化时代,文化理念与方针应当与时俱进。虽然中国的实力在短期内仍不足以和世界主要强国抗衡,但在软实力部分中国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如,在文化产业输出方面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在未来,有关“声望的竞赛”(popularity competition)势必将越来越激烈。文化兴则中国兴,文化强则中国强。我们应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兴盛文化可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之一。
关键词:文化产业;中华文化;文化复兴;传播
一、高度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具备诸多有利因素。首先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如浓郁厚重的文化传统、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独特的人文景观、物华天宝的自然环境等;二是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2000年我国已步入小康社会,当今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根据需求结构变动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消费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是符合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可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延续发展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背景下,通过文化的内聚力提高民族的凝聚力需要坚实的载体。文化产业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新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使中华文化以更多形式和途径融入国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它可成为凝聚人心,提升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能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其次,可加快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时代需要。文化通常通过产品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中华文化产品能适应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能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强文化意识的普世性和开放性,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精华,提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强其自我更新和改良能力。再次,可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崛起。众所周知,由于国际体系惯性及语言、社会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面临诸多不利,存在着有形与无形的束缚,西方强势文化的霸权行径更使中华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文化产业可激发中华文化历史性、资源性的优势,并可通过产业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助推文化复兴,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此外,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能有效抵御强权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上树立一面中华大旗,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极为有益。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帮助极少数发达国家达到许多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标。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而言,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下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尤其是文化层面的利益,并将文化作为中国迈向世界中心的桥梁,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从国内来看,目前,在我国城乡,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相对于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言,已经形成“战略性短缺”, 这既关系到建设良好城市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环境,也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二、使文化产业成为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利润的增長点已形成共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它也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许多国家也都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但在全球化的世界市场上,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也只有少数文化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从当今世界文化格局可以看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的国家,都在充分利用其文化传播的优势影响世界,并使自身文化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奠定了基础。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发展健康快速,而文化传播亟待加强。中华文化要成为强势文化,必须借势发展,与经济发展形成合力。
西方文化产业的兴起早于我国,西方文化产业对其文化传播也有着巨大贡献,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其本国文化扩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文化产业研究和成果转化日益增多。但现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大,缺乏自主品牌与民族品牌,文化影响力与文化产业的产值极不相称。我们要研究解决好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倡导、融入中华文化,并借此提升文化产品民族品牌、增加国际竞争力。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改造其劣根性,使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造福当代,影响后世。
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资源分布情况看,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充分细化的纵向分工,难以确保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的规模效应。迫切需要有序地丰富和完善其文化产业链。如,文化风尚的形成往往有这样的市场操作方式:先在技术平台上培养和形成特定的文化消费偏好,然后才催生大规模的内容产品市场。我国一些文化娱乐企业可以走先构筑最新技术平台,再强化内容创新的发展路径。文化企业根据文化产业自身的价值规律,在技术领先情况下,确立盈利模式,把吸收创造的资本反哺到内容创意和内容生产领域,使企业的持续发展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
要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中国文化产业的互动。从时间纬度上看,互动的变化对文化影响力的增长有着良好的边际效应;从地区纬度上看,使不同地区间、国际间互动的差异对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保有良好的边际效应。可以说,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是能够循序渐进、持续增长的市场化的力量,在延续文化企业的生命周期的同时,也丰富、创新了文化传播的内容。文化产业可成为推进中华文化强势传播的主力军。我们要借助产业之路,延伸文化之路。要科学分析外围环境,利用文化产业化解所谓“崛起困境”,通过文化“软实力”实现和平崛起,使中华文化持续发展。 三、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文化资源的保护
全球化时代,失去文化的主导性,就只能处于文化弱势,进而影响和制约本国文化经济发展。中华文化资源中有着中国人永远需要的文化根源和民族身份认同,中国人也永远需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文化产业领域,每个国家应选择自身强项来发展。文化资源丰富即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提高文化资源的主导性意识可增强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力度。我们尊重文化的共生性,多样化,并且中华文化本身也是数千年来多种文化聚合而成。虽然文化有共生性特点,但缺少主导性,势必造成文化板块中资源的缺失,并丧失国际舞台上共生资源甚至固有资源的话语权。中国文化资源丰富,由于过去一段时期主导性意识不足,现代保护手段落后,存在着被一些国家“掠夺”、“歪曲利用”的严重现象。我国政府自1990年以来,连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2003年,我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与此同时,制定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在新的形势下,政府也在积极参与國际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最大限度争取我国的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同时,政府对文化产业因势利导,强化内功,使文化产业的各个子类在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做足文章。这些,无疑都为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浩大纷繁的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借助产业运作的力量,运用现代产业手段和市场化操作,利用市场这个巨大的空间。
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在市场条件中寻找和建立资源保护和市场状大的方式。我国许多地方在对待文化资源方面盈利性强,保护性、建设性不足。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因而要将抢救与保护放在首位。如,各地要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或展示中心;分级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要抓住历史机遇,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作为载体,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要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将文化遗产当做珍稀物品加以保留的同时,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其转化为服务于人类现代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财富。其中,文化产业起到了一个引擎作用。在现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资源体系中:文化遗产的国有比率过高。应通过文化产业来主动地发挥文化资源的多方面综合作用,使文化资源多渠道地进一步融入经济发展、融入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互动、互补的机制,使文化产业反哺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将能够纳入产业范畴进行保护和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科学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传播,将具有含金量并能盘活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如,将一些濒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和艺术表演形式,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抢救、整理,通过文化产业的广泛传播而推向市场;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富有历史内涵的文化生态区以及民间礼仪和习俗,通过市场服务的形式进行挖掘、抢救和整理。这些运用产业手段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的合理、科学的开发,将会为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与补充。
四、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空间
中国文化在从古至今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封闭性、保守性较为严重。长期的封建社会超长的稳定性文化局面,使得中国文化有着令人窒息的一面。当然,中国的文化体系多数时间处于开放状态,也汲取并改造世界精华文化。但所受到的冲击也使中华文化处于被动的地位。“有容乃大”是中国文化的理念,但在历史进程中,对外来文化常常是被动或无奈地接受,缺乏主动性、选择性。而对外传播也缺乏进取精神和出击意识。“十五”规划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2005年7月1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走出去”战略在文化领域已经基本成型。从现状看,不仅文化产业的对外实务还未与为中华文化拓展天地紧密相连,文化产业的研究与产业政策也与传播中华文化联系不够紧密,普遍缺少通过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传播并上升到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文化高度的认识与举措。
今后世界如能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文明共存的理念,那么,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自然具有更强的软实力。全球化时代,文化理念与方针应当与时俱进。虽然中国的实力在短期内仍不足以和世界主要强国抗衡,但在软实力部分中国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如,在文化产业输出方面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在未来,有关“声望的竞赛”(popularity competition)势必将越来越激烈。文化兴则中国兴,文化强则中国强。我们应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兴盛文化可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