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回溯:张富清参军多年后第一次回家探亲,与同村叫孙玉兰的姑娘见面,两人一见钟情。返回连队的张富清和孙玉兰书信往来半年,之后孙玉兰赴湖北来凤县与张富清结婚,二人扎根山区六十多年,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当时,来凤县经济凋敝、民生困难。面对困难,张富清没有丝毫退缩。对内,他要求家人省吃俭用、严于律己;对外,他秉公执法、兢兢业业,每一个岗位,他都竭尽全力,在来凤县留下了一个人民公仆任劳任怨的足迹。
55 2012年,张富清左膝关节感染引发败血症,持续高烧不退,辗转县、州医院治疗不见好转。最后来到武汉的医院救治,医生建议截肢。4月,张富清高位截肢。“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术后醒来的他乐观地自嘲着说。
56 不少人都以为88岁的张富清从此将在轮椅上度日。而他却说:“我要发扬突击队员的精神,依靠自己,重新站起来。比起失去生命的战友,我的生活是幸福的,这些困难算不了什么。”伤口刚刚愈合,老人就沿着病床移动。
57 回到家中,耄耋老人忍受着伤口的剧痛,凭着惊人的毅力,重新学习走路。起初沿着床沿锻炼,后又扶着墙壁练习走路,摔倒了,挣扎着起身,努力好久才站起来。每一趟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有时走不好,还把自己弄伤了。客厅墙上至今还有老人练习走路时磕出的血迹。
58 “人要自立,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不能影响下一代的工作,拖累他们照顾我。”老人说。为此他装上了10多斤重的假肢,坚持不坐轮椅,双手拄着形似四脚铁凳子的助步架,一瘸一拐缓慢行走。一年之后,他已经可以独自上楼下楼、上街买菜,帮助老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59 “工作上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离休后的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学习的习惯,特别爱看《半月谈》并坚持做读书笔记,还将报纸上的重大时事新闻和时评做成剪报。如今,老人每天仍坚持读报和看电视新闻。他说过:“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怎么能说‘听党话、跟党走’?我虽然离休了,但永远是党的人。”
60 “学习是进退的分界线。学则必然进步,不学必定后退。”“我每天都要坚持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几十年里,张富清用坏了两本《新华字典》(一本1953年版、一本1979年版),熟读领导人著作和经济学教材,坚持阅读报刊,通过摘抄内容、制作剪报、记录心得等方式,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61 老人的卧室里摆放着一张书桌,摆放的书籍中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黄色封面的四周已经磨成白色,书中满是老人阅读时做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的标记。在一段文字旁,老人写下注:“要不斷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62 张富清和老伴,带着残疾的大女儿住在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宿舍楼里。没有电梯,老旧的两居室,屋内墙面斑驳,磨损破皮的沙发、坑坑洼洼的茶几、20英寸的电视机,孩子给买的空调舍不得用,拿花布盖着摆上花篮。久居“陋室”30余年的张富清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好多都牺牲了,比起他们,我今天吃得好、住得好,我很知足。”
63 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总是笑呵呵讲着一口陕西话。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他坚持自己下楼买菜,下厨房炒菜,“你炒的菜不如我炒的好吃。”他总是这样说,把老伴手里的锅铲抢过来。透过窗户常常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64 他的衣服袖口烂了,还在穿,实在穿不得了,他做成拖把。随着年纪增加,肌肉萎缩加重,原本紧密贴合皮肤的假肢接口逐渐松动,老人就自己到处找来材料垫垫补补。儿女多次提出要给他换,他都不让。直到2020年内槽松动越来越大,垫在里面的黑胶皮特别硬,走路时腿磨破了皮,伤到了骨头,他才勉强同意更换。勤俭节约的习惯已经深入两位老人的骨髓……
65 他的眼睛有白内障需要手术。银行领导特意叮嘱:“您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选好一些的晶体,保证效果。”医生给他推荐了7000多到上万元的产品。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他也选了一样的、最便宜的。“我90多岁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为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 66 “我经常对儿女说,找工作、找出路不能靠父亲,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要自强不息、自己奋斗。”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的4个子女除大女儿患病在家,其他三个儿女都很争气,两个儿子通过高考和公开招考,从基层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县里干部,小女儿成为医院职工。儿孙辈没有一个在张富清曾经任职的单位上班。
67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打仗时头部受伤留下了后遗症,老人常年服用降压药、止疼药。他从医院拿药回家就锁起来,还给家里定了一条规矩:任何人不能吃我的药。有一次,同样患有高血压的大儿子来看他,忘了带降压药,找他要几粒救急,却遭到拒绝:“你不能吃。我的药费是公家报销的,只能我个人用,家里人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68 张富清珍藏着一个打满补丁的搪瓷缸。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印着“献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 保卫和平”。这是1954年董必武带领“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南昌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学校学习的张富清,作为上级抽调的优秀军官,和战友们一人获得了一块纪念章、一个搪瓷缸。
69 这个搪瓷缸被张富清视为珍宝,随身携带。从转业到来凤县的漫漫长路,从三胡区、卯洞公社再到县城,工作的地点一变再变,随身携带的物件里,始终有这只搪瓷缸。
70 时间久了,搪瓷缸被磨破,他拿牙膏皮補好后继续用。补了又补,一些字已经缺失,颜色斑驳,实在没法再用,他就拿来装牙膏。如今,搪瓷缸被他小心保存起来。“只有不要命的人,才能得到这个缸子。”对张富清来说,这只搪瓷缸装着部队的回忆,装着军人的荣誉。
71 2018年底,县里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知道父亲当过兵,回到家中问父亲:“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需要如实上报个人信息,您什么时间参的军、有没有立过功、立的什么功,都要讲清楚。”沉吟许久,张富清打开了上锁的大衣柜,取出跟随了他60多年的古铜色皮箱,把存在里面的一个布包让儿子送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72 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立下的战功:立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一份由彭德怀、甘泗淇、张德生联名签署的西北野战军的报功书,讲述着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还有三枚奖章……
73 三枚奖章熠熠发光。第一枚军功章上,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毛泽东主席像下方,“人民功臣”四个字闪闪发亮,这是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军功章;第二枚奖章,五星红旗映衬着巍峨群山,奖章上刻着“解放西北纪念章”;第三枚奖章的外形是由银色和金色两颗五角星重叠而成的多角形,正中是红色的五角星和天安门,稻穗和长枪交叉,位于天安门下,意味着保卫祖国。
74 在来凤县,张富清60多年里从未向外透露自己的战斗经历。他的子女和朋友只晓得他当过兵,没有想到张富清是位在枪林弹雨里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战斗英雄。或许只有他的妻子最清楚丈夫身上有多少伤。右腋下被燃烧弹灼伤,黑乎乎的一片;头顶的伤疤至今依稀可见,变天就疼,一年四季几乎都戴着帽子;一口牙齿被炮火震得早早脱落,全部安的假牙……
75 这位看似平凡朴素的老人,曾在沙场九死一生,立下不朽功勋。此事迅速传开,老人推辞采访:“组织上已经给了我证书和勋章,我没必要再拿出来到处显摆。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我有什么资格标榜自己,有什么资格到处炫耀啊。”张富清哽咽地说出这段话,震撼了在场的人。
76 2019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富清“时代楷模”称号。“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在湖北省来凤县举行,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张富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张富清先进事迹的电视片。
77 张富清深藏功名64年,到95岁时才公开革命生涯,拿出这些奖章是出于对党的忠诚,怀着对组织如实汇报的想法。张富清说:“我已是95岁的一名普通的离休党员、普通的居民,不会给党和国家增加麻烦的。如果我不如实向党报告,是对党对组织不忠。只好取出报功书、立功证等原始证件配合采集。”老人依然话音洪亮、思路清晰。 78 2019年的一天,张富清原所在部队、新疆军区某团派两名官兵前来探望老英雄。为了迎接战友,张富清穿上武装部为他准备的一套老军装,特意将军功纪念章别在胸前。门口的绿军装一闪,他就激动得挣扎着起来,双手拼命撑着扶手,浑身都在使劲,最后,硬生生用一条腿站了起来,行上军礼!这是一个深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军礼!
79 2019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80 2019年7月26日,张富清参加在北京京西宾馆举办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我是党培养的,我要紧跟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你都做到了。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子、紧握95岁老英雄张富清的双手。这一幕,温暖、感人。
81 27日,老人让家人推着轮椅,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广场。走過毛主席纪念堂,走过国旗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张富清庄严敬礼,敬献鲜花,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一个曾经为共和国流血的战士,对祖国的深深眷念。
82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张富清获得“共和国勋章”。在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将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挂在了张富清的胸前。“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张富清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不愧为时代的楷模。
(完)
55 2012年,张富清左膝关节感染引发败血症,持续高烧不退,辗转县、州医院治疗不见好转。最后来到武汉的医院救治,医生建议截肢。4月,张富清高位截肢。“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术后醒来的他乐观地自嘲着说。
56 不少人都以为88岁的张富清从此将在轮椅上度日。而他却说:“我要发扬突击队员的精神,依靠自己,重新站起来。比起失去生命的战友,我的生活是幸福的,这些困难算不了什么。”伤口刚刚愈合,老人就沿着病床移动。
57 回到家中,耄耋老人忍受着伤口的剧痛,凭着惊人的毅力,重新学习走路。起初沿着床沿锻炼,后又扶着墙壁练习走路,摔倒了,挣扎着起身,努力好久才站起来。每一趟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有时走不好,还把自己弄伤了。客厅墙上至今还有老人练习走路时磕出的血迹。
58 “人要自立,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不能影响下一代的工作,拖累他们照顾我。”老人说。为此他装上了10多斤重的假肢,坚持不坐轮椅,双手拄着形似四脚铁凳子的助步架,一瘸一拐缓慢行走。一年之后,他已经可以独自上楼下楼、上街买菜,帮助老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59 “工作上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离休后的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学习的习惯,特别爱看《半月谈》并坚持做读书笔记,还将报纸上的重大时事新闻和时评做成剪报。如今,老人每天仍坚持读报和看电视新闻。他说过:“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怎么能说‘听党话、跟党走’?我虽然离休了,但永远是党的人。”
60 “学习是进退的分界线。学则必然进步,不学必定后退。”“我每天都要坚持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几十年里,张富清用坏了两本《新华字典》(一本1953年版、一本1979年版),熟读领导人著作和经济学教材,坚持阅读报刊,通过摘抄内容、制作剪报、记录心得等方式,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61 老人的卧室里摆放着一张书桌,摆放的书籍中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黄色封面的四周已经磨成白色,书中满是老人阅读时做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的标记。在一段文字旁,老人写下注:“要不斷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62 张富清和老伴,带着残疾的大女儿住在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宿舍楼里。没有电梯,老旧的两居室,屋内墙面斑驳,磨损破皮的沙发、坑坑洼洼的茶几、20英寸的电视机,孩子给买的空调舍不得用,拿花布盖着摆上花篮。久居“陋室”30余年的张富清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好多都牺牲了,比起他们,我今天吃得好、住得好,我很知足。”
63 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总是笑呵呵讲着一口陕西话。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他坚持自己下楼买菜,下厨房炒菜,“你炒的菜不如我炒的好吃。”他总是这样说,把老伴手里的锅铲抢过来。透过窗户常常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64 他的衣服袖口烂了,还在穿,实在穿不得了,他做成拖把。随着年纪增加,肌肉萎缩加重,原本紧密贴合皮肤的假肢接口逐渐松动,老人就自己到处找来材料垫垫补补。儿女多次提出要给他换,他都不让。直到2020年内槽松动越来越大,垫在里面的黑胶皮特别硬,走路时腿磨破了皮,伤到了骨头,他才勉强同意更换。勤俭节约的习惯已经深入两位老人的骨髓……
65 他的眼睛有白内障需要手术。银行领导特意叮嘱:“您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选好一些的晶体,保证效果。”医生给他推荐了7000多到上万元的产品。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他也选了一样的、最便宜的。“我90多岁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为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 66 “我经常对儿女说,找工作、找出路不能靠父亲,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要自强不息、自己奋斗。”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的4个子女除大女儿患病在家,其他三个儿女都很争气,两个儿子通过高考和公开招考,从基层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县里干部,小女儿成为医院职工。儿孙辈没有一个在张富清曾经任职的单位上班。
67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打仗时头部受伤留下了后遗症,老人常年服用降压药、止疼药。他从医院拿药回家就锁起来,还给家里定了一条规矩:任何人不能吃我的药。有一次,同样患有高血压的大儿子来看他,忘了带降压药,找他要几粒救急,却遭到拒绝:“你不能吃。我的药费是公家报销的,只能我个人用,家里人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68 张富清珍藏着一个打满补丁的搪瓷缸。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印着“献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 保卫和平”。这是1954年董必武带领“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南昌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学校学习的张富清,作为上级抽调的优秀军官,和战友们一人获得了一块纪念章、一个搪瓷缸。
69 这个搪瓷缸被张富清视为珍宝,随身携带。从转业到来凤县的漫漫长路,从三胡区、卯洞公社再到县城,工作的地点一变再变,随身携带的物件里,始终有这只搪瓷缸。
70 时间久了,搪瓷缸被磨破,他拿牙膏皮補好后继续用。补了又补,一些字已经缺失,颜色斑驳,实在没法再用,他就拿来装牙膏。如今,搪瓷缸被他小心保存起来。“只有不要命的人,才能得到这个缸子。”对张富清来说,这只搪瓷缸装着部队的回忆,装着军人的荣誉。
71 2018年底,县里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知道父亲当过兵,回到家中问父亲:“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需要如实上报个人信息,您什么时间参的军、有没有立过功、立的什么功,都要讲清楚。”沉吟许久,张富清打开了上锁的大衣柜,取出跟随了他60多年的古铜色皮箱,把存在里面的一个布包让儿子送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72 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立下的战功:立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一份由彭德怀、甘泗淇、张德生联名签署的西北野战军的报功书,讲述着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还有三枚奖章……
73 三枚奖章熠熠发光。第一枚军功章上,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毛泽东主席像下方,“人民功臣”四个字闪闪发亮,这是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军功章;第二枚奖章,五星红旗映衬着巍峨群山,奖章上刻着“解放西北纪念章”;第三枚奖章的外形是由银色和金色两颗五角星重叠而成的多角形,正中是红色的五角星和天安门,稻穗和长枪交叉,位于天安门下,意味着保卫祖国。
74 在来凤县,张富清60多年里从未向外透露自己的战斗经历。他的子女和朋友只晓得他当过兵,没有想到张富清是位在枪林弹雨里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战斗英雄。或许只有他的妻子最清楚丈夫身上有多少伤。右腋下被燃烧弹灼伤,黑乎乎的一片;头顶的伤疤至今依稀可见,变天就疼,一年四季几乎都戴着帽子;一口牙齿被炮火震得早早脱落,全部安的假牙……
75 这位看似平凡朴素的老人,曾在沙场九死一生,立下不朽功勋。此事迅速传开,老人推辞采访:“组织上已经给了我证书和勋章,我没必要再拿出来到处显摆。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我有什么资格标榜自己,有什么资格到处炫耀啊。”张富清哽咽地说出这段话,震撼了在场的人。
76 2019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富清“时代楷模”称号。“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在湖北省来凤县举行,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张富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张富清先进事迹的电视片。
77 张富清深藏功名64年,到95岁时才公开革命生涯,拿出这些奖章是出于对党的忠诚,怀着对组织如实汇报的想法。张富清说:“我已是95岁的一名普通的离休党员、普通的居民,不会给党和国家增加麻烦的。如果我不如实向党报告,是对党对组织不忠。只好取出报功书、立功证等原始证件配合采集。”老人依然话音洪亮、思路清晰。 78 2019年的一天,张富清原所在部队、新疆军区某团派两名官兵前来探望老英雄。为了迎接战友,张富清穿上武装部为他准备的一套老军装,特意将军功纪念章别在胸前。门口的绿军装一闪,他就激动得挣扎着起来,双手拼命撑着扶手,浑身都在使劲,最后,硬生生用一条腿站了起来,行上军礼!这是一个深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军礼!
79 2019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80 2019年7月26日,张富清参加在北京京西宾馆举办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我是党培养的,我要紧跟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你都做到了。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子、紧握95岁老英雄张富清的双手。这一幕,温暖、感人。
81 27日,老人让家人推着轮椅,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广场。走過毛主席纪念堂,走过国旗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张富清庄严敬礼,敬献鲜花,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一个曾经为共和国流血的战士,对祖国的深深眷念。
82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张富清获得“共和国勋章”。在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将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挂在了张富清的胸前。“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张富清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不愧为时代的楷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