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鞋友问过我,“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店铺没人流,有没有什么好的引流方案?”
的确,随着消费者购物的分散化、碎片化,流量焦虑已经成为很多经营者的心病。流量代表着钱流,流量越来越少,怎能不心焦?
渠道的变迁,本质上是流量的变化
过去,获取流量是基于位置买流量,在步行街开个店,抢个好码头,客流自然来,生意成功了一半。但现在,这种的传统流量套路已经失效。
互联网的十年是流量变迁的十年。
从线上看,2010到2020年,随着4G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流量经历了从传统电商到社交电商再到短视频和直播等的迁移,这种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导致了流量的碎片化。
从线下看,在互联网流量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转变的双重加持下,线下流量也从传统的步行街、商场,逐步转移向社区和购物中心等渠道。
各大品牌如今将购物中心作为当下必进的第一渠道,并且纷纷入局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私域流量等,就是追逐流量下的选择。
所以,实体店需明白,流量本质上并没有变少,只是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终极解法只有一个:不再基于位置买流量,而是基于用户造流量。
流量的起点是用户而不是好位置
必要的创始人毕胜在《流量是蓝海》这本书中提到,传统流量是漏斗形,曝光即流量但今天,新流量思维是梯形,靠口碑和信任获取流量。
我家附近有两家社区鞋店,A店搞活动时我进了群,本来准备活动完就退群,没想到店主特别会带节奏,经常定向@顾客,感觉她对群里每个人都很熟悉,这让我很好奇。
进群没多久,我也被@了,问我儿子是不是要过生日了,可以过去领一个他最喜欢的奥特曼小礼物。到店后,店主又问我蛋糕订了没,如果没订,在他家消费满258元,可以免费送一个6寸水果蛋糕。当时因为快到重阳节了,于是我又在她家给父母买了鞋。
儿子生日当天早上7点,A店导购员竟然在群里发了一个定制的生日祝福短视频给我儿子,群友们接连送上祝福引发刷屏,把我感动得不行,儿子也非常高兴。
观察发现,A店店主除了每天在群里和大家互动外,还不断有上新预告,畅销单品盘点等。相关活动转发朋友圈可享9折,发真人上脚好评图或者潮搭图到群里或者朋友圈可得100个积分,积分可以用来抽奖或者兑换会员礼。A店每个月做一次会员社交活动,每周五晚上9点准时发红包雨,不定期做拼购服务和聚定制等(不限定是鞋子),最近又多了免費护理鞋子的服务……
现在,我们一家人的鞋子都在A店买,还跟老板成了朋友,经由她推荐还买了不少其他东西。而B店,我已经很久没去过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B店还是依靠店址守株待兔的流量,顾客离店即失联。而A店,以“用户”为起点,不断设计互动、链接,反复成交。
A店店主已经认识到:流量的起点,不是“位置”,而是“用户”。
过去,基于广告或门店位置购买的流量,本质上买的是与用户的一次次互动;反过来,今天与用户每一次互动,都是一个流量的制造过程。如果你把“位置”当作流量的起点,你心中只有“转化”,就会以转化为目标:进门一个,转化一个。如果你把“用户”当作流量的起点,你心中就会有“互动”,就会思考,我如何才能创造机会不断链接,然后成交、再互动。
除了用户思维,还可以怎么造流量
除了从位置流量思维升级为用户流量思维,实体店主还必须学会造画像、造内容。
造画像是指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来沉淀用户数据,从而提高客户画像精准度。例如,个人穿鞋偏好、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兴趣及行为特征等,让货找人成为可能。
造内容是指基于产品的有价值的信息交互。如今,很多企业的产品高度同质化,而内容制造能力却相差甚远,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营销已经从市场营销时代冲入用户营销时代、内容营销时代。
除了以上“一变二造”,事实上,自己造流量,最好的第一批流量是上门已成交的顾客,从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人开始传递信任。对比AB两个店,我更愿意转介绍哪个店,不言而喻。
所以,对于实体店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备通过留量来造流量的能力。例如,让进店潜在顾客留下,让一次购买的顾客二次回头,增加客户的复购……
其次,由于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生态不断成熟,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平台造流量,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做内容,自己吸引粉丝。许多社交平台像抖音、快手、视频号等都有本地推荐服务,更有助于店家打通同城关系。
再次,找一些可以引流的平台,例如招聘网、网络兴趣社区等,摸索使用诱饵,并且教会导购使用,一个人一天吸引2人,4个店员吸引8人,300天至少吸引两千人,有两千人的池子,你的鞋店销售额上不去?
再不济,还可以去微博或者短视频平台那些专卖鞋服的博主下面留言,或者找找方法一对一加私信……
实体店造流量实际上是赚两份钱——位置流量+用户流量。当用户流量做大后,是不是最佳码头又有什么关系?你所发愁的获客成本(租金)是不是相应下降了呢?
的确,随着消费者购物的分散化、碎片化,流量焦虑已经成为很多经营者的心病。流量代表着钱流,流量越来越少,怎能不心焦?
渠道的变迁,本质上是流量的变化
过去,获取流量是基于位置买流量,在步行街开个店,抢个好码头,客流自然来,生意成功了一半。但现在,这种的传统流量套路已经失效。
互联网的十年是流量变迁的十年。
从线上看,2010到2020年,随着4G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流量经历了从传统电商到社交电商再到短视频和直播等的迁移,这种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导致了流量的碎片化。
从线下看,在互联网流量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转变的双重加持下,线下流量也从传统的步行街、商场,逐步转移向社区和购物中心等渠道。
各大品牌如今将购物中心作为当下必进的第一渠道,并且纷纷入局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私域流量等,就是追逐流量下的选择。
所以,实体店需明白,流量本质上并没有变少,只是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终极解法只有一个:不再基于位置买流量,而是基于用户造流量。
流量的起点是用户而不是好位置
必要的创始人毕胜在《流量是蓝海》这本书中提到,传统流量是漏斗形,曝光即流量但今天,新流量思维是梯形,靠口碑和信任获取流量。
我家附近有两家社区鞋店,A店搞活动时我进了群,本来准备活动完就退群,没想到店主特别会带节奏,经常定向@顾客,感觉她对群里每个人都很熟悉,这让我很好奇。
进群没多久,我也被@了,问我儿子是不是要过生日了,可以过去领一个他最喜欢的奥特曼小礼物。到店后,店主又问我蛋糕订了没,如果没订,在他家消费满258元,可以免费送一个6寸水果蛋糕。当时因为快到重阳节了,于是我又在她家给父母买了鞋。
儿子生日当天早上7点,A店导购员竟然在群里发了一个定制的生日祝福短视频给我儿子,群友们接连送上祝福引发刷屏,把我感动得不行,儿子也非常高兴。
观察发现,A店店主除了每天在群里和大家互动外,还不断有上新预告,畅销单品盘点等。相关活动转发朋友圈可享9折,发真人上脚好评图或者潮搭图到群里或者朋友圈可得100个积分,积分可以用来抽奖或者兑换会员礼。A店每个月做一次会员社交活动,每周五晚上9点准时发红包雨,不定期做拼购服务和聚定制等(不限定是鞋子),最近又多了免費护理鞋子的服务……
现在,我们一家人的鞋子都在A店买,还跟老板成了朋友,经由她推荐还买了不少其他东西。而B店,我已经很久没去过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B店还是依靠店址守株待兔的流量,顾客离店即失联。而A店,以“用户”为起点,不断设计互动、链接,反复成交。
A店店主已经认识到:流量的起点,不是“位置”,而是“用户”。
过去,基于广告或门店位置购买的流量,本质上买的是与用户的一次次互动;反过来,今天与用户每一次互动,都是一个流量的制造过程。如果你把“位置”当作流量的起点,你心中只有“转化”,就会以转化为目标:进门一个,转化一个。如果你把“用户”当作流量的起点,你心中就会有“互动”,就会思考,我如何才能创造机会不断链接,然后成交、再互动。
除了用户思维,还可以怎么造流量
除了从位置流量思维升级为用户流量思维,实体店主还必须学会造画像、造内容。
造画像是指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来沉淀用户数据,从而提高客户画像精准度。例如,个人穿鞋偏好、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兴趣及行为特征等,让货找人成为可能。
造内容是指基于产品的有价值的信息交互。如今,很多企业的产品高度同质化,而内容制造能力却相差甚远,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营销已经从市场营销时代冲入用户营销时代、内容营销时代。
除了以上“一变二造”,事实上,自己造流量,最好的第一批流量是上门已成交的顾客,从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人开始传递信任。对比AB两个店,我更愿意转介绍哪个店,不言而喻。
所以,对于实体店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备通过留量来造流量的能力。例如,让进店潜在顾客留下,让一次购买的顾客二次回头,增加客户的复购……
其次,由于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生态不断成熟,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平台造流量,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做内容,自己吸引粉丝。许多社交平台像抖音、快手、视频号等都有本地推荐服务,更有助于店家打通同城关系。
再次,找一些可以引流的平台,例如招聘网、网络兴趣社区等,摸索使用诱饵,并且教会导购使用,一个人一天吸引2人,4个店员吸引8人,300天至少吸引两千人,有两千人的池子,你的鞋店销售额上不去?
再不济,还可以去微博或者短视频平台那些专卖鞋服的博主下面留言,或者找找方法一对一加私信……
实体店造流量实际上是赚两份钱——位置流量+用户流量。当用户流量做大后,是不是最佳码头又有什么关系?你所发愁的获客成本(租金)是不是相应下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