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自尊水平。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给他们更多的温暖与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较高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健康地成长。反之,如果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则不利于他们自尊的形成,进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自尊水平;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青少年各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孤僻、任性、情绪抑郁、空虚、自私、虚荣等。表现在生活中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等。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由教师对其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就能改变孩子的不良状态,甚至有的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托付给学校,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殊不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作用远远超过了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
本文拟从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尊的影响因素以及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提升青少年自尊水平等方面做简单的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
什么是父母教养方式呢?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子女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
二、青少年自尊及影响因素
什么是自尊呢?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我国研究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它是以自我意向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所做的一种评价,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不同的人生阶段,影响自尊的主导因素会有所不同。影响青少年自尊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自尊水平。当子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形成较高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健康地成长。反之,如果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则不利于他们自尊的形成,进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父母自身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对子女的自尊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的自尊水平越高;在父母的职业影响中,国家公务员的子女自尊水平最高,工人的子女自尊水平最低。
(二)个人因素
第一,外表。作为我国自尊研究的领军人物魏运华在《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不论男女老少,外表都是重要的自尊资源,外表吸引力对个体自尊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外表作为个体无所不在的特征,具有外显性。尤其是青少年对自己的外表非常重视,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外表和较好的风度。
第二,归因风格。自尊与能力和努力归因呈显著负相关,但与运气和任务难度归因呈显著正相关。积极的归因能够提升自尊, 而消极的归因则会减损自尊。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师生关系等影响着他们自尊的发展。
第一,学业表现。如果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将会提高,相反则会降低。作为学生,这种成败体验主要来源于学业成绩,学业成绩与学生自尊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定能体验到成功,学习成绩差、考试分数低,就一定体验到失败。是体验到成功还是体验到失败主要取决于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的态度。
第二,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等都有助于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而满意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相信自已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成功的,从而促进个体自尊的发展。
(四)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社会比较有两个方向:“下向比较”和“上向比较”,一般来说,“下向比较”能够使人获得较高的自尊感,而“上向比较”则容易导致人的低自尊或自卑。H.W.Marsh提出的“池塘蛙效应”就经典地说明了社会比较对个人自尊的影响作用,即:人人倾向于做“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
第二,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积极的关注形式,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就会对自己有更多积极的评价,从而自尊水平也就会相应提高。朋友的情感支持对自尊有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在身处困境时,朋友的精神理解与情感抚慰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体验到了朋友对自己的接纳与支持,体验到了成功应对情绪情感困扰时所获得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而这些自信通过内化为自我概念,起到了提升自尊水平的作用。
三、对家长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特点以及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归因,笔者对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與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造良好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自尊既然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当然也会首先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点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给予家庭每个成员公平参与的机会和尊重,鼓励子女实践系统性思考,分析家庭内的关系,改善心智模式,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心灵,容纳别人的意见,协助家庭成员规划个人发展等。 (二)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在纠正青少年不良的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制定出纠正自己问题的准则。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作风民主、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种千金难买的自觉学习的行动。
(三)提高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
为使青少年将来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各种挑战并能取胜,就得从小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磨练。父母对孩子的事不要包办代替,要注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子女经受一定的拮据、生活上的饥饿、辛勤的劳动等方面的锻炼和磨练,指导孩子直面挫折,克服对挫折的恐惧心理,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方法。“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只会阻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降低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当他们说“我不行”或“我做不了”时,要鼓励他们试一试再来一次,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或缺乏耐心而半途而废,否则,一旦他们养成了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那么,他们将永远不会体验到成就感,他们的自尊也将会逐渐降低。
(四)对青少年错误行为的教导要合适得体
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做得并不好,但不要去批评或指责他们,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对于孩子出现严重的思想或言行错误时,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指导。首先要了解、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误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就可能对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产生严重的不好影响。因此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孩子的身心,要耐心地疏导,使子女明辨是非。
(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得到支持。第一,关心和爱抚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对他们的任何努力和成功都给予赞扬和鼓励,即使这种努力和成功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第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尊重他们的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遇事多跟他们商量,父母要和子女常谈心,要关注孩子关注的课题,与孩子的文化接轨,才有介入引导的契机。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经常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允许孩子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允许孩子独自完成某些事。尊重孩子的观点,容忍孩子有与父母不同的见解。对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情感的归宿。第三,让孩子感到快乐。给他们提供游戏的时间、场所和玩具,对他们的爱好和友谊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应该尽量鼓励他们,使他们得到一些安慰。第四,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成就感,或者说成败体验,是影响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将会提高,相反,如果经常体验失败,那么,他的自尊将会降低。作为学生,这种成败体验主要来源于学习成绩。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定体验到成功,学习成绩差、考试分数低,就一定体验到失败。是体验到成功,还是体验到失败,主要取决于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态度,即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努力,考试正常发挥,无论最后考试分数是多少,都应该感到满意,都应该感到成功。第五,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打孩子或训斥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使孩子感到难堪。第六,成为孩子的朋友。积极参与孩子的业余爱好活动,给孩子买些他们喜爱的书,安排他们去夏令营或参加俱乐部,尽量使孩子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六)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有学生说,“过去,无论有什么心事、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爸爸妈妈说,现在有些话只愿意悄悄地写进日记本或与知心朋友说,我不知道怎的,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几乎为零。每天一家三口只有在晚饭时才有时间说说话。但每每谈起学校里的事,妈妈总是说我心思不放在学习上。”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父母最大的困扰是不知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沟通技能的贫乏与无力是造成亲子隔阂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没有满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评、说教、唠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
我平常和中学生谈心得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使得孩子们不愿和父母说知心话。一是怀疑,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说了别人的劣迹,马上就会怀疑到你的头上。二是训斥,如果你说了和自己的学习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尤其是什么好玩的事,他(她)就會说“一天到晚在学校不务正业,怪不得学习不好呢?整天想些什么?”三是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不断在孩子面前唠叨,强迫孩子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这些都表现了父母的不成熟,自我中心也许不单单是孩子所拥有的缺点,许多父母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以为自己给孩子的就是“爱”、就是“关怀”,然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么,孩子希望得到什么。要与子女进行沟通,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子女平等的、民主的交流。
通过让父母了解孩子的一些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借助家庭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来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使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挑战自我,不懈追求,提高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树立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青少年自尊水平;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青少年各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孤僻、任性、情绪抑郁、空虚、自私、虚荣等。表现在生活中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等。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由教师对其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就能改变孩子的不良状态,甚至有的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托付给学校,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殊不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作用远远超过了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
本文拟从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尊的影响因素以及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提升青少年自尊水平等方面做简单的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
什么是父母教养方式呢?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子女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
二、青少年自尊及影响因素
什么是自尊呢?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我国研究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它是以自我意向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所做的一种评价,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不同的人生阶段,影响自尊的主导因素会有所不同。影响青少年自尊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自尊水平。当子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形成较高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健康地成长。反之,如果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则不利于他们自尊的形成,进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父母自身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对子女的自尊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的自尊水平越高;在父母的职业影响中,国家公务员的子女自尊水平最高,工人的子女自尊水平最低。
(二)个人因素
第一,外表。作为我国自尊研究的领军人物魏运华在《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书中指出,不论男女老少,外表都是重要的自尊资源,外表吸引力对个体自尊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外表作为个体无所不在的特征,具有外显性。尤其是青少年对自己的外表非常重视,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外表和较好的风度。
第二,归因风格。自尊与能力和努力归因呈显著负相关,但与运气和任务难度归因呈显著正相关。积极的归因能够提升自尊, 而消极的归因则会减损自尊。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师生关系等影响着他们自尊的发展。
第一,学业表现。如果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将会提高,相反则会降低。作为学生,这种成败体验主要来源于学业成绩,学业成绩与学生自尊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定能体验到成功,学习成绩差、考试分数低,就一定体验到失败。是体验到成功还是体验到失败主要取决于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的态度。
第二,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等都有助于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而满意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相信自已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成功的,从而促进个体自尊的发展。
(四)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社会比较有两个方向:“下向比较”和“上向比较”,一般来说,“下向比较”能够使人获得较高的自尊感,而“上向比较”则容易导致人的低自尊或自卑。H.W.Marsh提出的“池塘蛙效应”就经典地说明了社会比较对个人自尊的影响作用,即:人人倾向于做“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
第二,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积极的关注形式,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就会对自己有更多积极的评价,从而自尊水平也就会相应提高。朋友的情感支持对自尊有积极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在身处困境时,朋友的精神理解与情感抚慰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体验到了朋友对自己的接纳与支持,体验到了成功应对情绪情感困扰时所获得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而这些自信通过内化为自我概念,起到了提升自尊水平的作用。
三、对家长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特点以及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归因,笔者对提高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與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造良好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自尊既然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当然也会首先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点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给予家庭每个成员公平参与的机会和尊重,鼓励子女实践系统性思考,分析家庭内的关系,改善心智模式,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心灵,容纳别人的意见,协助家庭成员规划个人发展等。 (二)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在纠正青少年不良的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制定出纠正自己问题的准则。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作风民主、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种千金难买的自觉学习的行动。
(三)提高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
为使青少年将来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各种挑战并能取胜,就得从小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磨练。父母对孩子的事不要包办代替,要注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让子女经受一定的拮据、生活上的饥饿、辛勤的劳动等方面的锻炼和磨练,指导孩子直面挫折,克服对挫折的恐惧心理,教给他们战胜挫折的方法。“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只会阻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降低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当他们说“我不行”或“我做不了”时,要鼓励他们试一试再来一次,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或缺乏耐心而半途而废,否则,一旦他们养成了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那么,他们将永远不会体验到成就感,他们的自尊也将会逐渐降低。
(四)对青少年错误行为的教导要合适得体
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做得并不好,但不要去批评或指责他们,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对于孩子出现严重的思想或言行错误时,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指导。首先要了解、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误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就可能对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产生严重的不好影响。因此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残孩子的身心,要耐心地疏导,使子女明辨是非。
(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青少年交流,让他们在心理摇摆不定的情况下得到支持。第一,关心和爱抚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对他们的任何努力和成功都给予赞扬和鼓励,即使这种努力和成功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第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尊重他们的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遇事多跟他们商量,父母要和子女常谈心,要关注孩子关注的课题,与孩子的文化接轨,才有介入引导的契机。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经常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允许孩子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允许孩子独自完成某些事。尊重孩子的观点,容忍孩子有与父母不同的见解。对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情感的归宿。第三,让孩子感到快乐。给他们提供游戏的时间、场所和玩具,对他们的爱好和友谊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应该尽量鼓励他们,使他们得到一些安慰。第四,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成就感,或者说成败体验,是影响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将会提高,相反,如果经常体验失败,那么,他的自尊将会降低。作为学生,这种成败体验主要来源于学习成绩。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定体验到成功,学习成绩差、考试分数低,就一定体验到失败。是体验到成功,还是体验到失败,主要取决于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态度,即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努力,考试正常发挥,无论最后考试分数是多少,都应该感到满意,都应该感到成功。第五,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打孩子或训斥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使孩子感到难堪。第六,成为孩子的朋友。积极参与孩子的业余爱好活动,给孩子买些他们喜爱的书,安排他们去夏令营或参加俱乐部,尽量使孩子的生活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六)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有学生说,“过去,无论有什么心事、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爸爸妈妈说,现在有些话只愿意悄悄地写进日记本或与知心朋友说,我不知道怎的,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几乎为零。每天一家三口只有在晚饭时才有时间说说话。但每每谈起学校里的事,妈妈总是说我心思不放在学习上。”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父母最大的困扰是不知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沟通技能的贫乏与无力是造成亲子隔阂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没有满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评、说教、唠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
我平常和中学生谈心得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使得孩子们不愿和父母说知心话。一是怀疑,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说了别人的劣迹,马上就会怀疑到你的头上。二是训斥,如果你说了和自己的学习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尤其是什么好玩的事,他(她)就會说“一天到晚在学校不务正业,怪不得学习不好呢?整天想些什么?”三是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不断在孩子面前唠叨,强迫孩子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这些都表现了父母的不成熟,自我中心也许不单单是孩子所拥有的缺点,许多父母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以为自己给孩子的就是“爱”、就是“关怀”,然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么,孩子希望得到什么。要与子女进行沟通,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子女平等的、民主的交流。
通过让父母了解孩子的一些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借助家庭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来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使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挑战自我,不懈追求,提高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树立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