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化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基础。
关键词:构建理论;分层导学;化学;研究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化学概念获得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协助和同学间的合作中自主建构的过程"结合迷思概念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利用学生的自我解释策略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作用,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迷思概念实施转变。
二段式测驗法本身就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转变迷思概念的自我解释学习方法,本研究在进行/化学平衡特征0迷思概念的转变教学中采用自我解释问题引导策略进行教学,利用自我解释问题引导预习学案给学习者提供引导问题,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解释学习活动,其中的引导问题共分为五类:①概念厘清问题;②概念阐明问题;③步骤澄清问题;④学习监控问题;⑤深层反思问题。
教学案例一:什么是可逆反应?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都能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例如[N2(g)+3H2(g)?2NH3(g)]
特点:(1)可逆反应用[?]之表示。
(2)必须是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正反应和逆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问题引导:
(l)想想看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分别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
(2)想想看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严格的界限吗?一边是反应物一边是生成物吗?
(3)你认为可逆反应在进行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怎样的状态?
(4)你认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有严格的界限还是始终处于反应混合体系?
(5)你对可逆反应的概念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案例二:怎样表示化学平衡时的v(正)=V(逆)?
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v(正)=V(逆)
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任一反应物和产物都同时对应着两个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即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用同一种物质表示v(正)=V(逆)须指明是这种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用不同物质表示v(正)=V(逆),须分别表示出v(正)和V(逆),且数量关系等于化学计量数关系。
问题引导:
(l)想想看用同一物质的速率如何表示出v(正)=V(逆)?
(2)想想看用不同物质的速率如何能表示出v(正)=V(逆),它们在数量上是相等还是等于化学计量数关系?
(3)你认为可逆反应中的某一物质,同时进行着正反应和逆反应,那么它有几个反应速率呢?
(4)你认为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来说,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分别对应的是v(正)还是V(逆)?
(5)你学习的新概念与你的原有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原有概念认识理解这些新概念?
教学案例三:改变浓度使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探究。
(l)提出问题:以学案的形式把问题呈现给学生
(设问)将0.01mol.L-1的FeCl3溶液与0.03mol.L-1KSCN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预测)将上述溶液分为等体积的3份,分别置于3个完全相同的试管中,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03mol.L的KSCN溶液,0.5mol.L-1KSCN溶液和1.0mol.L-1KSCN溶液,比较三个实验的不同点在哪?3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将比较结果及预测现象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增大或者减小反应物浓度时,化学平衡将怎么移动?并将结论填写在表格中。
(3)寻找迷思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将学生预测的现象与实验所得的真实现象进行比较,找到发生了哪些偏差及发生偏差的原因,揭示迷思概念,使学生处于思维的矛盾中,引发认知冲突(偏差分析)将学生预测现象与实验观察现象比较,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前后都发生了哪些偏差?发生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填写在表格中。
(4)转变迷思概念,合理建构科学概念: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对新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深信不疑,在分析讨论中产生对迷思概念的不满,激发学生主动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迷思概念,实现概念的转变,建构合理的科学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中,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更正,摒弃错误的迷思概念,形成对勒夏特列原理应用的正确认识。
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感知和加工活动,化学知识的形成、整合和应用需要已有知识的参与,化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已有知识发挥作用。要使已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发挥作用,需要使之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也包括“前科学概念”在内,他对于科学的化学概念的形成可能气促进作用,也可能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学习材料的使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知识建构和训练技能等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对学习材料的选择、设计和使用能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否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学习材料,也是决定学生学习是否优质、高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曼.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探究[D].西北大学,2013.
[2]赵月春,莫测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7,03.
[3]陈东林.化学课堂情境创设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8,24.
本文为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660)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构建理论;分层导学;化学;研究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化学概念获得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协助和同学间的合作中自主建构的过程"结合迷思概念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利用学生的自我解释策略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会产生强大的冲击作用,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迷思概念实施转变。
二段式测驗法本身就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转变迷思概念的自我解释学习方法,本研究在进行/化学平衡特征0迷思概念的转变教学中采用自我解释问题引导策略进行教学,利用自我解释问题引导预习学案给学习者提供引导问题,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解释学习活动,其中的引导问题共分为五类:①概念厘清问题;②概念阐明问题;③步骤澄清问题;④学习监控问题;⑤深层反思问题。
教学案例一:什么是可逆反应?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都能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例如[N2(g)+3H2(g)?2NH3(g)]
特点:(1)可逆反应用[?]之表示。
(2)必须是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的正反应和逆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问题引导:
(l)想想看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分别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
(2)想想看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严格的界限吗?一边是反应物一边是生成物吗?
(3)你认为可逆反应在进行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怎样的状态?
(4)你认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有严格的界限还是始终处于反应混合体系?
(5)你对可逆反应的概念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案例二:怎样表示化学平衡时的v(正)=V(逆)?
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v(正)=V(逆)
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任一反应物和产物都同时对应着两个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v(正)和逆反应速率V(逆),即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用同一种物质表示v(正)=V(逆)须指明是这种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用不同物质表示v(正)=V(逆),须分别表示出v(正)和V(逆),且数量关系等于化学计量数关系。
问题引导:
(l)想想看用同一物质的速率如何表示出v(正)=V(逆)?
(2)想想看用不同物质的速率如何能表示出v(正)=V(逆),它们在数量上是相等还是等于化学计量数关系?
(3)你认为可逆反应中的某一物质,同时进行着正反应和逆反应,那么它有几个反应速率呢?
(4)你认为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来说,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分别对应的是v(正)还是V(逆)?
(5)你学习的新概念与你的原有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通过原有概念认识理解这些新概念?
教学案例三:改变浓度使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探究。
(l)提出问题:以学案的形式把问题呈现给学生
(设问)将0.01mol.L-1的FeCl3溶液与0.03mol.L-1KSCN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预测)将上述溶液分为等体积的3份,分别置于3个完全相同的试管中,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03mol.L的KSCN溶液,0.5mol.L-1KSCN溶液和1.0mol.L-1KSCN溶液,比较三个实验的不同点在哪?3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将比较结果及预测现象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增大或者减小反应物浓度时,化学平衡将怎么移动?并将结论填写在表格中。
(3)寻找迷思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将学生预测的现象与实验所得的真实现象进行比较,找到发生了哪些偏差及发生偏差的原因,揭示迷思概念,使学生处于思维的矛盾中,引发认知冲突(偏差分析)将学生预测现象与实验观察现象比较,并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前后都发生了哪些偏差?发生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填写在表格中。
(4)转变迷思概念,合理建构科学概念:利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对新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深信不疑,在分析讨论中产生对迷思概念的不满,激发学生主动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迷思概念,实现概念的转变,建构合理的科学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中,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更正,摒弃错误的迷思概念,形成对勒夏特列原理应用的正确认识。
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感知和加工活动,化学知识的形成、整合和应用需要已有知识的参与,化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已有知识发挥作用。要使已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中发挥作用,需要使之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也包括“前科学概念”在内,他对于科学的化学概念的形成可能气促进作用,也可能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学习材料的使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知识建构和训练技能等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对学习材料的选择、设计和使用能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否根据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学习材料,也是决定学生学习是否优质、高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曼.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探究[D].西北大学,2013.
[2]赵月春,莫测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7,03.
[3]陈东林.化学课堂情境创设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8,24.
本文为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66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