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小纲至今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月的工资去向——他用全部工资买下一套鲁迅作品全集,此后反反复复读了很长时间。
1980年,还是大学生的叶小纲远游绍兴,特意在鲁迅故居门口留影。2015年他故地重游,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场景拍了照。朝花夕拾,黑白影像变成了彩色,白衬衫换成了蓝西装,房舍前已经长起了大树,没有变的是石头栏杆和桥下涓涓流水,还有叶小纲脸上的欣喜之情。
“也许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我迫仄亢奋地奋笔疾书,期待她的降临。”叶小纲说。
在中央音乐学院幽静的校园里,我们与叶小纲先生打了个照面,他深蓝衬衫、白色裤子,挺拔的身型和周围的环境一样青春洋溢。“不好意思,今天状态不是很好。”一场寒暄过后,叶小纲摘掉墨镜,神色中显露出些许疲惫。这段时间,叶小纲的状态可以用“焦灼”来形容——《鲁迅》音乐会的演出迫在眉睫,可其中部分曲目尚处在调整阶段。拍摄间隙,叶小纲坐在钢琴上,利用摄影师布光的短暂时间,一边弹奏一边在乐谱上写写画画。听到摄影师的口令,他却能迅速转换身姿和表情。
叶小纲最看好的青年作曲家郑阳曾经透露,他最佩服老师的“切换能力”。他经常目睹叶小纲刚开完一个头绪纷繁的会议,在接踵而来的下一个工作前,利用其中仅仅一点点间隙时间作曲,有五分钟写五分钟,有十分钟就写十分钟。“一般情况下,作曲家是需要有一整块时间来创作的,假如中途被打断,思维就乱了,再接上非常吃力。”个中滋味,搞过创作的人都再明白不过。但是叶小纲的肩上担着许多担子: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他顾及,哪里去觅得大段的创作时间呢?然而他创作激情又是如此充沛,因此练就了见缝插针创作的绝活。“这点让我特别佩服!哪怕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创作,他的思维也是连贯的。”郑阳感叹。
在这紧凑的工作节奏中,叶小纲仍能制造精品。他写出了《敦煌》、《咏·别》、《喜马拉雅之光》等历史底蕴丰厚的佳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创作音乐《星光》,去年,他谱写的《开罗宣言》被美国电影音乐权威杂志列入“2016 TOP10”……
今年9月25日,大型交响诗《鲁迅》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作全球首演。目前筹备工作已大体完成,只等叶小纲的曲子完成。“等米下锅。”叶小纲形容。
“也许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9月25日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日子。1881年(光绪七年)的9月25日,一个乳名阿张的幼儿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本名周樟寿。17年后他入读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终被世人铭记的名字。
为这位中国的文学巨匠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是叶小纲多年来的夙愿。“鲁迅的故乡绍兴我1980年就去过了,那个时候就有这个(创作作品的)想法,但是也是要等待时机,等到我自己稍微成熟一些——毕竟鲁迅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文化人,著作等身,无论是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都是中国非常前沿的一位灵魂人物,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的高峰。”
如今37年过去,创作的时机终于到了,叶小纲投入着非同以往的精力和心血。种种尽心尽力,郑阳都看在眼里:为写鲁迅,老师耗费了巨大的能量,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也许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我迫仄亢奋地奋笔疾书,期待她的降临。”叶小纲说。
说起叶小纲对于鲁迅的情怀,要回溯他的青年时代。
叶小纲出身于音乐世家,文革时期父亲被审查被下放,整个家庭陷入了生活的困窘。上世纪70年代,叶小纲中学毕业后进工厂当钳工。回忆起那段经历,他只有片语只言:“用榔头和木桩敲白铁皮,敲不准砸在手上是常有的事。”那可是一双弹钢琴的手。
但是比起艰苦的生活,让叶小纲最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空白。那时候,公开发行的允许普通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非常少,而鲁迅的书除外。叶小纲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去向——他用全部工资买下一套鲁迅作品全集,此后反反复复读了很长时间。这位中国文化革新的主将对社会的批判、犀利的目光以及深邃的思想,在年轻的叶小纲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烙印。
不熬鸡汤,出口皆骇然苦药
1977年深秋,中央音乐学院“文革”后第一次招生。考生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超乎学校的预料。学院老师爱惜人才,通过各种渠道上书给邓小平,特批音乐学院“扩招”。因此,中央音乐学院“78级”的招生名额,从原来的105人扩大到213人。作曲系更是人才众多,因此由原定的10个名额,最终增加到34个,成为扩招比例最高的系。在此后的学习中,叶小纲很快脱颖而出,被列入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至今是广为人道的一段传奇。
1980年,还是大学生的叶小纲远游绍兴,特意在鲁迅故居门口留影。2015年他故地重游,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场景拍了照。朝花夕拾,黑白影像变成了彩色,白衬衫换成了蓝西装,房舍前已经长起了大树,没有变的是石头栏杆和桥下涓涓流水,还有叶小纲脸上的欣喜之情。2016年6月,鲁迅文化基金会和浙江交响乐团共同委约叶小纲创作第四交响乐《鲁迅》。接受了此项工作,叶小纲第三次去往绍兴采风,在这熟悉的陌生地,他依稀看见今天的祥林嫂、孔乙己、闰土、赵太爷、长妈、范爱农、绢生、子君、刘和珍、内山丸造、藤野和陈西滢们竞相在百草园中切磋,来世的眉间尺、晏之敖、嫦娥、后羿、莫邪、干将、叔齐、伯夷、墨子、女媧和法海在周氏祖屋的断肠花下幽会……鲁迅先生笔下“没有一丝活气”的市井,在叶小纲眼里却变得鲜活起来——“依旧是苍黄的天底下,横呈鲜亮淋漓的市镇,竟熙熙攘攘般万丝活气”。
1980年,还是大学生的叶小纲远游绍兴,特意在鲁迅故居门口留影。2015年他故地重游,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场景拍了照。朝花夕拾,黑白影像变成了彩色,白衬衫换成了蓝西装,房舍前已经长起了大树,没有变的是石头栏杆和桥下涓涓流水,还有叶小纲脸上的欣喜之情。
“也许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我迫仄亢奋地奋笔疾书,期待她的降临。”叶小纲说。
在中央音乐学院幽静的校园里,我们与叶小纲先生打了个照面,他深蓝衬衫、白色裤子,挺拔的身型和周围的环境一样青春洋溢。“不好意思,今天状态不是很好。”一场寒暄过后,叶小纲摘掉墨镜,神色中显露出些许疲惫。这段时间,叶小纲的状态可以用“焦灼”来形容——《鲁迅》音乐会的演出迫在眉睫,可其中部分曲目尚处在调整阶段。拍摄间隙,叶小纲坐在钢琴上,利用摄影师布光的短暂时间,一边弹奏一边在乐谱上写写画画。听到摄影师的口令,他却能迅速转换身姿和表情。
叶小纲最看好的青年作曲家郑阳曾经透露,他最佩服老师的“切换能力”。他经常目睹叶小纲刚开完一个头绪纷繁的会议,在接踵而来的下一个工作前,利用其中仅仅一点点间隙时间作曲,有五分钟写五分钟,有十分钟就写十分钟。“一般情况下,作曲家是需要有一整块时间来创作的,假如中途被打断,思维就乱了,再接上非常吃力。”个中滋味,搞过创作的人都再明白不过。但是叶小纲的肩上担着许多担子: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等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他顾及,哪里去觅得大段的创作时间呢?然而他创作激情又是如此充沛,因此练就了见缝插针创作的绝活。“这点让我特别佩服!哪怕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创作,他的思维也是连贯的。”郑阳感叹。
在这紧凑的工作节奏中,叶小纲仍能制造精品。他写出了《敦煌》、《咏·别》、《喜马拉雅之光》等历史底蕴丰厚的佳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创作音乐《星光》,去年,他谱写的《开罗宣言》被美国电影音乐权威杂志列入“2016 TOP10”……
今年9月25日,大型交响诗《鲁迅》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作全球首演。目前筹备工作已大体完成,只等叶小纲的曲子完成。“等米下锅。”叶小纲形容。
“也许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9月25日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日子。1881年(光绪七年)的9月25日,一个乳名阿张的幼儿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本名周樟寿。17年后他入读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终被世人铭记的名字。
为这位中国的文学巨匠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是叶小纲多年来的夙愿。“鲁迅的故乡绍兴我1980年就去过了,那个时候就有这个(创作作品的)想法,但是也是要等待时机,等到我自己稍微成熟一些——毕竟鲁迅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文化人,著作等身,无论是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都是中国非常前沿的一位灵魂人物,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的高峰。”
如今37年过去,创作的时机终于到了,叶小纲投入着非同以往的精力和心血。种种尽心尽力,郑阳都看在眼里:为写鲁迅,老师耗费了巨大的能量,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也许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我迫仄亢奋地奋笔疾书,期待她的降临。”叶小纲说。
说起叶小纲对于鲁迅的情怀,要回溯他的青年时代。
叶小纲出身于音乐世家,文革时期父亲被审查被下放,整个家庭陷入了生活的困窘。上世纪70年代,叶小纲中学毕业后进工厂当钳工。回忆起那段经历,他只有片语只言:“用榔头和木桩敲白铁皮,敲不准砸在手上是常有的事。”那可是一双弹钢琴的手。
但是比起艰苦的生活,让叶小纲最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空白。那时候,公开发行的允许普通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非常少,而鲁迅的书除外。叶小纲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去向——他用全部工资买下一套鲁迅作品全集,此后反反复复读了很长时间。这位中国文化革新的主将对社会的批判、犀利的目光以及深邃的思想,在年轻的叶小纲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烙印。
不熬鸡汤,出口皆骇然苦药
1977年深秋,中央音乐学院“文革”后第一次招生。考生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超乎学校的预料。学院老师爱惜人才,通过各种渠道上书给邓小平,特批音乐学院“扩招”。因此,中央音乐学院“78级”的招生名额,从原来的105人扩大到213人。作曲系更是人才众多,因此由原定的10个名额,最终增加到34个,成为扩招比例最高的系。在此后的学习中,叶小纲很快脱颖而出,被列入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至今是广为人道的一段传奇。
1980年,还是大学生的叶小纲远游绍兴,特意在鲁迅故居门口留影。2015年他故地重游,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场景拍了照。朝花夕拾,黑白影像变成了彩色,白衬衫换成了蓝西装,房舍前已经长起了大树,没有变的是石头栏杆和桥下涓涓流水,还有叶小纲脸上的欣喜之情。2016年6月,鲁迅文化基金会和浙江交响乐团共同委约叶小纲创作第四交响乐《鲁迅》。接受了此项工作,叶小纲第三次去往绍兴采风,在这熟悉的陌生地,他依稀看见今天的祥林嫂、孔乙己、闰土、赵太爷、长妈、范爱农、绢生、子君、刘和珍、内山丸造、藤野和陈西滢们竞相在百草园中切磋,来世的眉间尺、晏之敖、嫦娥、后羿、莫邪、干将、叔齐、伯夷、墨子、女媧和法海在周氏祖屋的断肠花下幽会……鲁迅先生笔下“没有一丝活气”的市井,在叶小纲眼里却变得鲜活起来——“依旧是苍黄的天底下,横呈鲜亮淋漓的市镇,竟熙熙攘攘般万丝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