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的内容浩瀚无边,单凭教师一个人讲解能力太有限了。如何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是笔者时时思考的问题。如果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那么教师就相当于有无数个助教,语文学习的内容将大大丰富起来,语文教学也将会出现新的气象。
本学期笔者任教初一新生班,发现这届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很强。他们不喜欢一味聆听师长的说教与讲解,教师如果再唱独角戏,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开始考虑利用学生的活泼好动等特点,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特色,搞一场切合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一、活用学生兴趣,制定教学模式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开始留意学生的兴趣点。一天在讲完《<论语>十则》后,有几个学生凑过来,很自豪地说:“老师,我还知道《论语》里的其它内容。”“老师,我家有这本书。”“那算什么呀,我家有《四库全书》。”我极感兴趣地听他们说完,想了想,说道:“你们这么喜欢古代文化,何不成立个文言兴趣小组,定期阅读、交流体会,定期展示你们的阅读成果?”“老师,怎么展示?”“老师每周给你们一定时间,至于采用什么形式,讲解什么内容,怎样开展活动,你们自己定,但事先要给我报一个活动计划。”本以为学生只是一时兴起,三分钟热度。没想到仅仅一个中午的时间,这几个学生就写好了计划书,我帮他们详细修改并提出一些建议,如:给同学讲与课文有关的古代故事,尤其嘱咐他们再学文言文的时候,要积极预习和发言等。我的本意是由这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全班,扭转沉闷的课堂气氛。他们热情高涨,立即要求:“老师,我们可以给其他同学讲课文吗?”说实在的,让学生讲课,我心里确实没底,计划只给他们十几分钟时间,但是这几个学生第一次的表现就出人意料。学生在课上配合默契,一个写板书,一个组织讨论,其他学生表现空前活跃。真应了那句话“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多一点这样的“泛滥”又何妨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从本次活动成功之后,散文赏析小组、诗歌小组、诗文创作小组、书法小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许多课文被学生早早地“预订”了,教师想讲都抢不着课文了。此时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活动和讲课上来,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讲课的能力,学生的热情虽然被调动起来了,但如何让学生借这些形式载体真正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是当务之急。笔者经过摸索,逐步制定了以下活动模式:
小组活动模式:
1. 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与志趣相投的同学结组并推选组长。
2. 提交活动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组长、组员名单;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成果展示形式等)。
3. 定期开展活动。
4. 定期展示活动成果(包括“承包”相应课文讲解;办会刊或手抄报等)。
学生讲课模式:
1. 预订讲课篇目。
2. 准备阶段(借阅查找资料;咨询解决疑难;书写简明教案;预先给教师讲课;修订讲课内容、形式和顺序等)。
3. 上课(每课基本由两名学生承担,一人主管板书、投影灯事务;一人讲解,二人共同组织讨论,互为补充,避免遗漏)。
4. 考察训练阶段(由教师组织测验、讲题、写作等训练)。
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体现并被强化,教师“垂帘听政”,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教学。
二、适时调整,完善教学模式
但是,任何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参与活动的一些学生学习有浮躁现象,基本知识检测效果不佳。为此我又尝试调整教学模式,要求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基础测验必须过关,并且要更出色,提高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符合“跳一跳摘到葡萄吃”的教学理念。而且这部分学生为了保留活动权利和机会,能够认真对待教师的要求,整体学习态度马上有了改观,学习效果很快就呈现出来。
此外,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乐于主动参与活动,其中包括几个成绩拔尖但是性格比较腼腆、内向的学生。因此,我就让讲课积极的学生带动他们,让他们写板书,有机会参与活动,锻炼胆量。对于学困生,由学生自愿结成学习互助组,并鼓励他们积极做课前准备,争取上课多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学困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了起来。一名学生向笔者展示了他写得满满的课本:“老师,怎么还不讲《山市》呀,我都预习好了,就等上课多回答问题呢。”另一名学生找到办公室:“老师,怎么还不讲《绿色蝈蝈》这一课呀,我家里就养着蝈蝈呢,我家人都喜欢养蝈蝈,我们家原来有一百多只呢!”结果在学《绿色蝈蝈》一课时,得到了活生生的观察实体——一只体形硕大的绿色蝈蝈。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笔者又适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将课堂检测和知识训练紧紧抓住,切实落实语文知识的巩固与运用。笔者验证了现行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讲《绿色蝈蝈》之后,首先用8分钟测验了生字词、课文理解等几个小题。第二课时将课文与《冬日闲趣话蝈蝈》一文进行比较阅读,由学生讨论得出两者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并结合问题说说它们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如:两者同样介绍了蝈蝈的食性,课文写得详细,后者写得简略,为什么呢?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文章内容要为中心服务,写同一种事物可以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又指导学生展开扩展阅读,研读法布尔对蝈蝈外形的描写,对照自己观察到的蝈蝈实体,如“薄如蝉翼的大翼和身体两侧的白线”学生大部分没有观察到,而且文章介绍缺乏生动性。因此,笔者对学生提出仿写的日记要求:认真观察,细致而生动地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昆虫的外形和一两种生活习性,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生动,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进行仿写讲评时,我把日记按出现的问题分三类:写成记叙文的、语言过于平实的、语言生动符合要求的。学生通过讲评不仅加强了对说明文语言生动与平实特点的认识,又领会了记叙和说明的差别。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学生对知识点能有明确的认识并能灵活运用,避免了“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却无所得”的状况出现。
以上是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不同的个性特点所做的一点教学上的小小尝试。
本学期笔者任教初一新生班,发现这届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很强。他们不喜欢一味聆听师长的说教与讲解,教师如果再唱独角戏,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开始考虑利用学生的活泼好动等特点,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特色,搞一场切合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一、活用学生兴趣,制定教学模式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开始留意学生的兴趣点。一天在讲完《<论语>十则》后,有几个学生凑过来,很自豪地说:“老师,我还知道《论语》里的其它内容。”“老师,我家有这本书。”“那算什么呀,我家有《四库全书》。”我极感兴趣地听他们说完,想了想,说道:“你们这么喜欢古代文化,何不成立个文言兴趣小组,定期阅读、交流体会,定期展示你们的阅读成果?”“老师,怎么展示?”“老师每周给你们一定时间,至于采用什么形式,讲解什么内容,怎样开展活动,你们自己定,但事先要给我报一个活动计划。”本以为学生只是一时兴起,三分钟热度。没想到仅仅一个中午的时间,这几个学生就写好了计划书,我帮他们详细修改并提出一些建议,如:给同学讲与课文有关的古代故事,尤其嘱咐他们再学文言文的时候,要积极预习和发言等。我的本意是由这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全班,扭转沉闷的课堂气氛。他们热情高涨,立即要求:“老师,我们可以给其他同学讲课文吗?”说实在的,让学生讲课,我心里确实没底,计划只给他们十几分钟时间,但是这几个学生第一次的表现就出人意料。学生在课上配合默契,一个写板书,一个组织讨论,其他学生表现空前活跃。真应了那句话“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多一点这样的“泛滥”又何妨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从本次活动成功之后,散文赏析小组、诗歌小组、诗文创作小组、书法小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许多课文被学生早早地“预订”了,教师想讲都抢不着课文了。此时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活动和讲课上来,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讲课的能力,学生的热情虽然被调动起来了,但如何让学生借这些形式载体真正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是当务之急。笔者经过摸索,逐步制定了以下活动模式:
小组活动模式:
1. 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与志趣相投的同学结组并推选组长。
2. 提交活动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组长、组员名单;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成果展示形式等)。
3. 定期开展活动。
4. 定期展示活动成果(包括“承包”相应课文讲解;办会刊或手抄报等)。
学生讲课模式:
1. 预订讲课篇目。
2. 准备阶段(借阅查找资料;咨询解决疑难;书写简明教案;预先给教师讲课;修订讲课内容、形式和顺序等)。
3. 上课(每课基本由两名学生承担,一人主管板书、投影灯事务;一人讲解,二人共同组织讨论,互为补充,避免遗漏)。
4. 考察训练阶段(由教师组织测验、讲题、写作等训练)。
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体现并被强化,教师“垂帘听政”,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教学。
二、适时调整,完善教学模式
但是,任何变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参与活动的一些学生学习有浮躁现象,基本知识检测效果不佳。为此我又尝试调整教学模式,要求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基础测验必须过关,并且要更出色,提高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符合“跳一跳摘到葡萄吃”的教学理念。而且这部分学生为了保留活动权利和机会,能够认真对待教师的要求,整体学习态度马上有了改观,学习效果很快就呈现出来。
此外,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乐于主动参与活动,其中包括几个成绩拔尖但是性格比较腼腆、内向的学生。因此,我就让讲课积极的学生带动他们,让他们写板书,有机会参与活动,锻炼胆量。对于学困生,由学生自愿结成学习互助组,并鼓励他们积极做课前准备,争取上课多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学困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了起来。一名学生向笔者展示了他写得满满的课本:“老师,怎么还不讲《山市》呀,我都预习好了,就等上课多回答问题呢。”另一名学生找到办公室:“老师,怎么还不讲《绿色蝈蝈》这一课呀,我家里就养着蝈蝈呢,我家人都喜欢养蝈蝈,我们家原来有一百多只呢!”结果在学《绿色蝈蝈》一课时,得到了活生生的观察实体——一只体形硕大的绿色蝈蝈。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笔者又适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将课堂检测和知识训练紧紧抓住,切实落实语文知识的巩固与运用。笔者验证了现行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讲《绿色蝈蝈》之后,首先用8分钟测验了生字词、课文理解等几个小题。第二课时将课文与《冬日闲趣话蝈蝈》一文进行比较阅读,由学生讨论得出两者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并结合问题说说它们为什么有这些不同。如:两者同样介绍了蝈蝈的食性,课文写得详细,后者写得简略,为什么呢?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文章内容要为中心服务,写同一种事物可以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又指导学生展开扩展阅读,研读法布尔对蝈蝈外形的描写,对照自己观察到的蝈蝈实体,如“薄如蝉翼的大翼和身体两侧的白线”学生大部分没有观察到,而且文章介绍缺乏生动性。因此,笔者对学生提出仿写的日记要求:认真观察,细致而生动地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昆虫的外形和一两种生活习性,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生动,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进行仿写讲评时,我把日记按出现的问题分三类:写成记叙文的、语言过于平实的、语言生动符合要求的。学生通过讲评不仅加强了对说明文语言生动与平实特点的认识,又领会了记叙和说明的差别。通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学生对知识点能有明确的认识并能灵活运用,避免了“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却无所得”的状况出现。
以上是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不同的个性特点所做的一点教学上的小小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