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九旬老太视频网站当网红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哔哩哔哩”网站是深受中国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平台。截至2021年3月中旬,九旬老太江敏慈在这个网站上的粉丝量已达40多万,最高点击量达到500万次,因此获得了“哔哩哔哩”的奖励。年轻粉丝被江敏慈的人生故事所感动,满屏的弹幕都是“奶奶好”“奶奶加油”,让江敏慈感受到了强大的包容与支持。
  耄耋之年成博主
  能成为这家网站年龄最大的博主之一,90岁的江敏慈说这还得谢谢她正读高中的孙子豆豆。
  2020年4月的一天,江敏慈听到孙子在隔壁又唱又跳,就悄悄到孙子的房间“侦察”,却看到孙子一个人对着手机镜头有说有笑,等孙子忙活完一问,才知道他是在为视频网站录视频。
  江敏慈让豆豆把网站的地址写到纸上,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开机、联网,在搜索栏输入网址,很快出现了一个新鲜的世界:这些视频大都一些年轻人拍的,内容很丰富。在网站逛了两个月后,江敏慈看到官方鼓励新人发布自己拍的视频,当博主,眼前一亮,她也想当博主,到网上讲讲自己的故事。
  听奶奶说了自己的想法,豆豆摇着头说:“奶奶,这里都是小孩玩的,不适合您这个年龄的人!”江敏慈坚持要试试,说网站也没年龄限制。说服不了奶奶,豆豆只好帮她注册账号,注册账号要先有网名,江敏慈想了想说,就起个“敏慈不老”吧。
  江敏慈觉得,老年人也得跟上时代的潮流。就这样,没有提纲,江敏慈背对着电脑录下第一期视频,视频标题为《我90岁了,可以来“哔哩哔哩”做博主吗?》。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调查问卷式的视频竟引来网友们的热情回复,这些回复大都是欢迎她进“站”当博主的。
  第一期视频发布后,江敏慈没有想过会有多少网友看自己的视频,孙子豆豆更是没在意,他做了两年的博主,粉丝也不过上万人。他想,老年博主毕竟少见,就算请自己的粉丝帮忙转发一下,也不过几千的播放量呀。
  让豆豆没想到的是,奶奶的视频中午发布后,晚上临睡前他随意浏览了一下,竟然有了几十万次的播放,惊得他嘴巴好久没有合拢。第二天早上,播放次數飙升到了200多万,粉丝数也在急速上升,两天内便突破10万,远远超过了他。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奶奶,江敏慈对粉丝数、播放量没什么概念,豆豆便拿自己做比较,来证明奶奶视频创下的奇迹,江敏慈听孙子说自己这么受年轻人的欢迎,开心得不得了。
  用视频讲述人生经历
  一炮而红后,江敏慈对自己有了信心。接下来,她对自己录些什么题材的视频动起了脑筋。近年来,她一直有写自传的打算,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下来,然后出版。然而,动笔之后,她却心有余力不足。她觉得自己一生经历丰富,现在她想把这些故事以录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年轻网友们。当时,江敏慈心里没底,但她还是想试一试。
  第二期视频江敏慈讲述的是她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的事情。当年,日军侵占广州,江敏慈随家人四处逃难,曾躲在稻草堆里大气不敢出,日本兵端着枪到处乱刺,还曾从稻草堆里搜出两个难民,然后残忍地用刺刀戳死。她还亲眼目睹过日本士兵用刺刀刺向无辜儿童,吓得她大哭,却被母亲紧紧地捂住了嘴。通过这段经历,江敏慈告诉年轻网友“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每个中国人都要“勿忘国耻,发愤图强”。这个视频发布后,点击率很高,不少年轻网友表示深受教育,更佩服江奶奶的人生经历。
  为了讲好每一期故事,江敏慈事先会写个提纲,有时还打好底稿。2020年六一儿童节,江敏慈录制了《1941年,我被抢了一元钱》的视频,战乱中她全家流亡到香港,儿童节那天,母亲给她一元钱,让她买3个3分钱的饼。一个人过来故意撞了她一下,一元硬币掉落在地上,撞她的那个人迅疾捡起来,一溜烟地跑了,江敏慈哭得很伤心,一个好心人问明缘由后,又塞给她一元钱。江敏慈在视频里讲述这个久远的故事时,说那时人都穷,抢她钱的人也许太饥饿了,才把她的钱抢走,都是穷人啊。
  江敏慈对年轻网友语重心长地说,儿童节讲这个凄凉的故事是想让大家忆苦思甜,国家弱小落后就会被欺负,强大起来才能被人看得起。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为中国强大而读书,才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好少年。
  积极拥抱数字时代
  一不留神成了高龄网红,江敏慈觉得挺有趣,其实她真正触网的时间并不短。进入数字化时代后,许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数字支付等新生事物有些发怵,江敏慈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能力。
  自从退休后,江敏慈与时俱进,积极到老年大学学习新知识。80岁那年,她想游览渴望已久的长江三峡,晚辈们工作忙,无法陪同,怕旅途有危险,不想让她去。江敏慈说,她带个手机,有啥事儿就给他们打电话。儿女们拦不住,就给她买了部新手机,教她如何使用手机拍照,发照片。
  为了旅途上有个照应,江敏慈还约了3个比她年龄小七八岁的老人同游,那3位老太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都是江敏慈帮她们和家人联系。三峡风光旖旎,令人流连忘返,江敏慈拍了许多照片,发给家人欣赏。
  当微信在社会上流行时,江敏慈在晚辈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微信、加好友,发朋友圈也不在话下。对于手机支付,江敏慈起初还是有顾虑的,她觉得不知怎么回事,手机里的钱就被扣走了,总觉得不安全。疫情暴发后,怕用纸币传染,她决定使用手机付款。有一次,她去菜场买菜,挑好菜后,相熟的档主催她付款。没想到她掏出手机,很快完成了移动支付。更让同龄人羡慕的是,江敏慈还学会了用手机打车、医院预约挂号。她觉得晚辈们工作忙,压力大,能不麻烦别人的,就尽量自己搞定。智能手机用得越多,她越觉得网络越便捷。
  时下,江敏慈又有了新的目标。以前视频拍摄和剪辑都是由孙子帮忙处理,她只是在一旁观看,学习。现在江敏慈学着自己“操刀”,怎么剪辑、字幕添加效果、简介里的文字等她都学着去做,熟悉以后,她都是自己独立完成视频制作。
  活到老,学到老,江敏慈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老人。只有与时俱进,积极拥抱这个时代,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才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其他文献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的记忆中,我家“近邻”时间最长的要算韦统泰伯伯一家。  心底无私天地宽  韦伯伯家和我家的“邻居缘”是从重庆开始的,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  韦伯伯一家人,都特别和善,为邻多年,我从未见过他们之间争吵动手,听到最多的是从他们家里传出来的阵阵笑声。  小时候,我对韦伯伯有一种敬畏感,因为军长能率领一个军去打敌人,那是最了不起的。在韦伯伯身上,有一种纯粹的军人气质,站在那里
期刊
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所有走调不走调的声音渐去渐远,在记忆的屏幕上,成为抑或遥迢抑或不朽的风景。然而,这样的风景再遥远,再模糊,那些生机勃勃、充满歌声的日子却始终清晰如初,无法让人忘怀。  走出大学校门,意味着一个人身份的改变,宣告人生必须由一种角色进入另一种角色。就这样,一箱书,一个简单的行囊,陪伴我开始了并不浪漫的粉笔生涯。在一所乡村高中校园内,高大的法国梧桐映衬着一排红砖瓦房,并以它固
期刊
好人遇上勤快人,说的是我父母的相遇。当时六外婆是村妇女主任,一张嘴好比喜鹊。  “方奇是乡村医生,技术好,人也好,一直跟师傅学医,没有时间耍朋友。”这是六外婆对我母亲说的。  “泽贵是屋里的老大,尤其勤快,孝敬父母又照顾弟弟妹妹,一般人也看不上,挑人挑到现在。”这是六外婆跟我父亲说的。  就这样,被六外婆吹得上天的两个“剩男剩女”顺利地走到了一起,开启了他们的独特人生。  我猜六外婆介绍的时候肯定
期刊
我把准备到新疆支教的消息告诉了父母。母亲在电话里说:“走之前,一定回趟家。”我说:“那是自然,肯定向您二老辞行。”  3天后,母亲给我一副新织的手套,说:“儿子,听说新疆冷,妈妈也不知道为你准备什么,你就在冷的时候戴上吧,看见手套就看见了妈妈,就想起了家!”我含泪接过手套说:“谢谢妈妈,我四十多岁了,还要您挂念着。”母亲说:“再大,也是孩子;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还是‘
期刊
母亲年轻时在部队文工团工作过,擅长舞蹈,如今母亲已年过花甲,但有时候她也缅怀走过的青葱岁月,心中依然泛起了涟漪。  母亲闲暇时就会戴上老花镜看当年她和战友的合影,她把在部队时拍的照片拿给我看,那时的母亲扎着麻花辫,穿着军装,清纯而美丽。她笑着对我说:“虽然已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些老戰友的名字我都能喊得出来,我们军营的6位女生还被大家称为‘六朵金花’哩!”  听母亲回忆过去的事,适时地给以赞扬,那是一
期刊
我2017年8月退休回到故里,正值嘉祥县作家协会换届,应县文联邀请,我参加了嘉祥县作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荣幸地当选为作协主席。我的文学梦在退休后得以延续,而且同全县160多名会员一道,勤奋练笔,不断创新,用新作讴歌改革开放伟大的新时代。  最近,我以作协主席的身份参加了嘉祥二中北极星文学社成立大会和卧龙山中学卧龙山文学社成立大会,会上,我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看到同学们那可爱纯真、聪慧渴求的目光,
期刊
一个整天“这个看不惯”“那个瞧不顺眼”,无时无刻发牢骚的老太太,在我的引导下,转换了晚年的心态,每天由“阴转多云”变成了“晴朗微风”,晚年的生活由此发生了巨变。——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在职时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退休后,她突然从繁忙中变得清闲下来,一时间觉得非常不适应,整天无所事事,长吁短叹……单单一个百无聊赖倒也罢了,她还染上坏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几
期刊
近日,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和黑山国家旅游局联合在中国市场推广“慢探险之旅”,聚焦推广6条新线路,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旅行者能够探访塞尔维亚和黑山,突破过去传统线路,深入感受欧洲野性灵魂的魅力,让自然和真诚的体验,丰富旅游行程。  我在2019年曾经也有幸以普通游客的身份踏上了这片向往很久,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往事如昨,沉重又清晰  当我决定去塞尔维亚时,件件往事顿时涌上心头。怎能忘记,20年前
期刊
讲起养老,各有妙招。我在退休以后,才明白幸福养老和我之前想的不同。  “两个生活”一起抓  我和老伴每天早上遛弯儿回来,我往锅里添两小碗水,把我们捡的地皮菜和佐料放进锅里,待烧开了水时,我俩就争先恐后地从阳台里摘几根香菜,或几片生菜,切碎撒进锅里,打个蛋花,滴几点香油,色鲜味美的两小碗汤就烧好。然后端着香汤,坐在阳台里,守着满盆的油绿,细细地品出暖暖的、亮亮的、甜甜的、香香的阳光味道,就陶醉在播种
期刊
谈到“追星”,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那是年轻人的事。不,在我家,就有一位年届九旬的“追星族”,她不但自己“追星”,还带动全家族祖孙四代21口人和全村数千名乡亲共同“追星”。  这位与众不同的“追星族”,就是我的九旬母亲。  母亲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就识文断字,一辈子喜欢读书看报。进入晚年后,她更是自己订报学习,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她更是每晚必看,几成生活定式。不知从何时起,她成了“追星族”,不过她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