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延续书籍的生命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发行人陈炳椮先生自1985年投入出版事业,1988年与人合作成立出版社,至1994年自行创办田园城市。
  谈及当年为何会择出版为事业,陈炳椮说,一来自己的所学是企业管理,虽然在那个环境并未学得很专深,但却适用于很多产业,二来他的另一身份是运动员,“运动员并非只是纯运动的发泄,在团队中的角色扮演,是需要思考的,需要一个沉静的氛围”,再加上他个人的兴趣,所以在退役后的一年时间里,陈炳椮摸索着几个行业,希望能够寻找一个能投入自己的热情、激发自己想法的行业,并最终选择了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发展。
  而对于更多的人,尤其是每一个在建筑、设计领域索求的求知者的心中,必定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田园城市的书架;对于台湾出版界来说,田园城市在以深化专业领域、普及相关阅读为务的发展中,除了获得肯定和赞誉,还有更多耐人寻味之处。
  田园城市的阅读版图
  “田园城市”,其实是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于19世纪末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虽然曾给20世纪以来各国城市规划产生很大影响,却是一个未完成的梦想。但对于以此为名的这家出版社来说,田园城市却在十余年间,默默耕耘、规划起一座阅读的城市版图。
  田园城市最先结缘的便是建筑设计领域的教科书,后来因为销售管道的拓宽,跨出教科书的领域,将读者群扩展到大众读者,希冀与非专业的读者对话,传达人文品味和美学涵养。不设限的触角,极尽所能地展露出建筑、设计、艺术、摄影、创意生活等诸多领域的生活美学。
  陈炳椮说,无论建筑、设计还是电影,任何一类都是相关的。“我的态度是,一个设计师/摄影家被人景仰,不是仅靠本身的专业素养、独特的个人风格,还与他的生活美学、人文思考、成长相关。我做相关的类别,也想让建筑专业不那么刻板、冰冷的。一个书系的发展,希望能经营出自有的风格及视角,我的脉络是从人文这一个主轴为核心出发,它的涵盖是必然拥有的成分,公司的发展并不考虑哪个面向发展得比较快。”
  田园城市一贯的出版主张是“专业、精致、人文”,所以除了强调书籍内容的深度,在书本编排和印刷等出版流程更是尽善致美。《Strangers》、《垂直村落》、《搞空间》、《把艺术当作动词》、《旅。建筑的走法》、《光影的长河》、《字母动物园》、《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废岛:台湾离岛废墟浪游》、《弱绘画Weak Painting》、《朗读违章》……拥有诸多文类不同的品项,每一本书均有自己的个性和内涵。“每本书都不一样,要量身定做。”也正是田园城市的专业性,给了那些各执己见的“执拗”的艺文作者信赖感。
  “我在经营过程中,投入热情,积累经验,一方面希望能在商业中保持理想去思考、拿捏,同时投入创意考虑,在纸张材料、印刷方式上,接触新的可能,在成长中把高度拔高。另一个角度讲,这是在延续公司的生命。以目前多元的市场通路,只要做好书,便有机会被读者接触和关注。”
  风险外的机遇
  虽然出版面向呈现多元化,但田园城市在选题策划上始终保持的一个原则是,“选题的特殊性,是否突破前作或者创造新的可能,看这本书是否可以受到关注,这个关注是能让我们从中获利或者获得某种结合的。而不是仅仅看它赚多少,仅仅是从商业角度考虑。”
  若是单纯从市场的角度看田园城市的每一本作品的出版,其实都带着风险。因为艺文类书的市场本就小,而且制作成本颇高。但陈炳椮却说,“因为少有人做,竞争的风险其实也就比较小。你的风险不能仅在考虑卖多少这一个点。这本书如果有台湾的独特文化,我就有机会把它拿到国际上去,让国际看到台湾独特的东西。”和早年做翻译书不同,那是必经的过程,但是若单单只做翻译书,对形成自己的出版文化来说并不足够。对于田园城市来说,每一本都有一种使命——除了展现公司文化实力外,也让各地作者看到台湾这一类型的出版。田园城市需要这些图书精品来为未来铺路。而且“我们的目的并非仅是停留在某处,或单纯关注如何把量扩大,这个很难。况且,产能大的公司可以很快超越你。”所以,陈炳椮更执着于挖掘本土的作者和作品,将作者以及他们的作品推上两岸和国际视野。
  台湾本土的作者作品挖掘自然存在一些难度,但却始终是田园城市在努力尝试做好的。“虽然有些人很年轻、无名,但是要给他们机会和经验,也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除了栽培新生作者之外,田园城市意欲弥补台湾艺文文化传承的断层,鼓励中生代的作家、艺术家尽量书写,“前代的专业如果没有被接收到,他的东西便会是空泛的。所以,需要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有不同看法,就需要把这一代人砌到一个阶梯式的架构上。”目前,田园城市已经做了《天工人》、《瓶装记忆-京都之水》、《东京论》等两三本双语甚至三语的书籍,“这些书因为具备多语条件而有机会在海外曝光或回到日本的市场,效应很不错。这样的东西,活泼性够,在装帧排版上不受限于版面,以两三种不同的语言在全球一起出版。这起的涟漪带来的资源,会收花,把作者吸引过来。”
  活络书的通路
  入行之时,陈炳椮从接触业务开始,转入发行,继而开拓了自己的出版事业。此前的这一番经验带给了陈炳椮不一样的体悟。
  “那个年代做业务,要赋予很大的专业和热情。它必须用热情和信心实现产品跟空间的沟通或者互动,会较多地用人的思维对产品多一些想法。现在通路上的产品品项太多、生产太快,不容易突出,把产品丢到书店这个点上,必须要能够评估这个点能卖多少,它的社区性或者地域性需求什么样的东西。我如果晚几年接触到,可能又不一样,没有这样的经验。”陈炳椮甚至常常亲自拜访每一家进田园城市书籍的书店,观察这家书店、经营者与读者群之间的互动,在通路上做到精准,而这也成为田园城市不同于其他出版社的优势,“现今多数出版社依赖网络或者代理商,其实你无法靠你的中间代理商,因为他没有去思考双方的最大利益,他只是说书店需要多少给多少,没有主题概念或者考虑到消费者的概念。而且书店有限,必须让书活络。怎么活络?重要的是要对接到对的读者群,当初接触这个产业的业务经验,也是形成我现在态度的因素之一。网络已经是很寻常的工具,书店空间也越来越紧缩,除了这两个之外,有没有其他新的通路?其实包括一些小型书店、艺文空间,或是透过展览活动,还是有把书做活络的空间。”而这些,是寻常出版社无法去做的。
  后来的田园城市艺文空间便是一例。田园城市将多余的空间释放出来,做成艺文空间,让年轻的、默默无闻的创作者畅叙他们的概念。“它会带出一个新的读者群,跟出版社的氛围做交流、连接,产生新的资源,开创新的未来。” 陈炳椮说,“做书其实不只是做书。它的内容一定有新的,把书推到对的读者群,力量就会起来。如果我做建筑的活动,总不能拿小说来贩卖,我要把与建筑相关的书带到那个场所,让他们接触延伸知识,便可以做得很活跃。而且,他们也可以将书的生命延续很久。”因为台湾书籍市场的困难,所以即使是很小的书店或者点,只要对田园城市有某个层面的意义,都会被纳入考虑范围。“从内容到书做出来,并不是一般通路上的曝光就行了,你可以考虑小通路或者推向国际市场,寻找通路的每一种可能性,让书被看到。”
  拥有这样特质的田园城市,在台湾和大陆都是独有的。
  田园城市从1994年创立至今,已近十八载。十八年的出版事业,对于陈炳椮来说,“就像是一块磁铁,吸到什么都不知道。”过程中亦有诸多意外。尤其是时代的变迁,整个出版景况与陈炳椮入行之初相比,截然不同。陈炳椮说,“早年的书籍产业环境更注重氛围和人的情感,新学科内容的出版也会很快被关注,然后和读者一起成长。但现在,技术、材料、使用工具、消费者完全不一样。当初认为广设大学之后,可以有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效应,如果出一本书有五个学校使用,出版社便可生存。但当初做建筑书的出版社,似乎没有一家存活到现在,因为市场变化冲击太大了,随时需要面对变化风险。比如电子书的问题。电子书是一个趋势,很多人怕被取代;但我的角色很清晰,硬件的产业不是我涉及的和焦虑的,在那之前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在内容。对我来说,硬件的发展只是让选项变多,我仍然会保留传统出版,并且加强书籍的特质和概念,这也不是电子书可以取代的。你触摸到书才算拥有书。”
  “一个产业不可能永远站在一个高峰。但无论怎样,都需要沉淀。这种过程很辛苦,你要保持你的调性,并且在更恶劣的情况下要hold住,要不断调适,这也是一种成长。”陈炳椮最后说。
其他文献
说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不少人会想起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五角丛书”。前者是知名作家的经典著作,后者是家喻户晓的大众普及类丛书,正如上海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上海文艺社”)社长陈徵所说,对于一家文艺出版社,“名家”和“丛书”,是铸就品牌的两个最有力的方式。  1952年成立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六十年的历史中,也曾经历过文艺出版大环境的萧条或内部体
期刊
智慧——让你的生活更有自信  作者:王艺  页数:256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定价:新台币250元  著名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智慧,这个人类与生俱来的礼物,它可以让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我们相信智慧的力量,最终我们就一定能胜利!  懂得改变,人生就会变彩色  作者:王艺  页数:256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定价:新台币
期刊
2005年7月29日至31日,第一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虽然从开始筹备到举办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但在相关部门领导及主承办方的共同努力下,首届交易会顺利举办,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是第一次由海峡两岸联合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面向海峡两岸出版发行界招展的、以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为主题的专业展会。交易会以两岸图书展示、征订、图书现场采购、
期刊
2009年以来,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可喜的积极变化,国务院正式出台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有利的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便成为备受瞩目的海峡交流合作盛会。  为了响应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积极整合两岸文化产业资源,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建议号召,第五届交易会更加突出了两岸交流的特色。主会场展区设置更加全面,开设了大陆图书展示区
期刊
第七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于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在厦门市集美区、翔安区同时设立分会场,在外图厦门书城、学府书城、厦门新华书店设立图书销售区。  本届交易会展场总面积4.68万平方米(其中,主会场面积1.98万平方米,1200个展位;分会场面积2.7万平方米)。其中,在主会场设立了主宾省展示区、大陆图书展示区、台湾图书展示区、精品图书零售区、馆配样采区、期刊展示区、版
期刊
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  作者:黄子平  出版社:香港三联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  本书收录了黄子平教授的十一篇精美的学术短文,内容涉及中国文学诗歌的发展、文学史的编写方式、文学体裁的地位转变等在文学研究中宏观而具份量的议题,亦从文本细读出发,细说鲁迅及张爱玲作品的精微有趣之处。除了点出鲁迅的有趣研究和张爱玲作品中的“霓裳羽衣”外,亦谈及文学中的故乡食物,让读者可以较全面的角度了解研究者感兴趣
期刊
继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成功举办之后,第二届交易会于2006年9月20日至24日在台北世贸中心展览二馆举办。新闻出版总署派出了303人的两岸交流史上最大规模的展团参展。  本届交易会展厅面积6800余平方米,设精品展示、图书销售和版权贸易3个区,展位330个,参展单位共460家(大陆196家,台湾264家),展示图书共13万种50余万册,五天展会期间,现场销售图书470多万人民币码洋。其中,
期刊
2008年恰逢海峡两岸出版交流20周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也成为了2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赋予了此等意义之后,组委会和相关部门领导也越发重视该届交易会的准备及展务工作。  本届交易会于9月19日至28日举行,但早从4月份开始,组委会就先后7次在两岸多个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暨招商招展会;印发5000册《招展邀请函》、开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网站、在《中国新闻出版报》设立“倒计时”栏目
期刊
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2010年9月16日至24日在台湾举办。本届交易会展场总面积达11500平方米,主会场设立展位366个(大陆展位318个,台湾展位48个)。参加展会的大陆出版机构及相关单位390家569人,台湾参展单位100余家。两岸参展图书近20万种(其中大陆参展图书10.46万种,31.76万册,1620万元码洋);现场图书零售和征订合计1840万元人民币码洋(其中台版图书订单593万
期刊
北京科力文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底,主要致力于软件开发、电信运营商的软硬件设备集成,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对各种无线数据业务的运营支撑。  公司于2005年后主要致力于移动服务及相关产品研发,手机增值业务系统开发,动漫平台、客户端开发,国内外动漫版权交易,日本动漫产品的引进。创业团队核心由海外的归国留学人员及国内IT行业的资深高科技管理及开发人员组成,在漫画内容方面有众多动漫作者、游戏动漫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