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是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新常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突出表现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下降。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过程中,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实体经济发展成本。这“三大失衡”有着内在因果关系,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这种失衡。要解决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关键在于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我们必须要抓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派理论有本质的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文章,必须要弄清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弄明白它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的本质区别。西方供给学派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使西方国家逐渐摆脱经济“滞胀”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西方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过分突出减税在增加生产和供给中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立足中国道路,着眼中国实践,是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全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这五大任务。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要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同时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途径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解决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我国产品市场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引导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最根本就是激活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升级,以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为主线,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由依赖要素投入不断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其次,坚持创新驱动取向的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制,将科学技术创新当作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不断深化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市场导向,完善市场风险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
最后,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需要借助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升级。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变革主要体现在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原有传统特有工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产业生产线进行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结合新技术、新工艺,培育发展新产业,不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供有效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刘霞輝:《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经济学动态》,2015.9。
【2】左彩金:《“一带一路”:中东欧经济发展新引擎》,《人民论坛》,2016.24。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新常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突出表现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但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下降。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过程中,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实体经济发展成本。这“三大失衡”有着内在因果关系,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和企业成本,加剧这种失衡。要解决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关键在于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我们必须要抓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派理论有本质的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文章,必须要弄清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弄明白它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的本质区别。西方供给学派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使西方国家逐渐摆脱经济“滞胀”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西方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过分突出减税在增加生产和供给中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立足中国道路,着眼中国实践,是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全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这五大任务。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要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同时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用好需求侧管理这个重要工具,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途径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解决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我国产品市场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引导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最根本就是激活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升级,以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为主线,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由依赖要素投入不断向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其次,坚持创新驱动取向的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制,将科学技术创新当作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不断深化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市场导向,完善市场风险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
最后,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需要借助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升级。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变革主要体现在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原有传统特有工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产业生产线进行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结合新技术、新工艺,培育发展新产业,不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供有效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刘霞輝:《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经济学动态》,2015.9。
【2】左彩金:《“一带一路”:中东欧经济发展新引擎》,《人民论坛》,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