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一道数学习题,我们要学会分析、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而分析、判断的过程,就是儿童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儿童除了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能力外,还得从小学习一点辩证思维。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任何事物都不要被局部表象或假象所迷惑,必须客观地总览全貌,避免片面性,只有这样,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我们在解题时,为了认清题目的真面目,得学会跳出题目之外,方可认识真正的“庐山”。
举个例子:有5个点随机放在边长是1单位的正三角形中,请说明至少有2个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单位。这道习题需跳出题目之外,要制造4个同样的“抽屉”,这是解题的关键。取大三角形边长是1,分成4个同样的小三角形(如左下图),则至少有2个点落在同一个小正三角形中,因此至少有2个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单位。
翁卷《冯公岭》中的名句“乱峰千叠拂去霓”所描写的山峰似乎高不可及,但远处眺望,见到的“众山却是此山低”,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如果孤立地去观察,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识别事物的真相。儿童是能够进行比较的,但又往往不善于比较,必须让他们懂得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点,必须在相同的条件和标准下进行。以下例子很能说明“比较法”在解数学题时是何等重要:师徒二人合做某项工程,30天完成。今二人合做12天后,余下工作由师傅一人做,还需24天完工。此工作师徒二人独做各需多少天完成?
这题可把两组条件列式如下:师傅做30天,徒弟做30天,完成全工程;师傅做12+24天,徒弟做12天,完成工程。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师傅6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徒弟18天的工作量,即师傅1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徒弟3天的工作量。所以,师傅独做需30+30÷3=40天完成,徒弟独做需30×3+30=120天完成。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在解题中往往被局部的一片树叶迷惑,导致我们只看到局部,而不能见到整体,造成认识片面性。这就要求儿童学会从部分与整体关系上来分析、判定。例如 ×21+0.125×53这题不能只看到单个的计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对整个式子的观察,心中有了通篇了解,并找出简化运算的突破口。 是7个,0.125就是 。题解如下:
孟郊《勸学》中有诗句“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可见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有果无因的现象是没有的。在数学解题时,我们分析题意,可以从变化的结果找出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入手,从而获得解题方法。举个例子,甲乙两队人数的比是7∶8,如果从甲队派30人去乙队,那么甲乙两队人数比是2∶3,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
从题中很容易发现,甲乙两队原来人数比是7∶8,后来变为2∶3,什么原因造成这个比的变化,这样自然找出是因为从甲队派30人去乙队,由其打开解题的突破口。
由以上列举种种事例可见,利用辩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大有益处,它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另一方面,我们反过来还可以利用学习数序等各科知识,从小就更好地学习一些辩证法,让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就能辩证看问题,并能更加科学地指导他们认识、探索未知的世界。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任何事物都不要被局部表象或假象所迷惑,必须客观地总览全貌,避免片面性,只有这样,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我们在解题时,为了认清题目的真面目,得学会跳出题目之外,方可认识真正的“庐山”。
举个例子:有5个点随机放在边长是1单位的正三角形中,请说明至少有2个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单位。这道习题需跳出题目之外,要制造4个同样的“抽屉”,这是解题的关键。取大三角形边长是1,分成4个同样的小三角形(如左下图),则至少有2个点落在同一个小正三角形中,因此至少有2个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单位。
翁卷《冯公岭》中的名句“乱峰千叠拂去霓”所描写的山峰似乎高不可及,但远处眺望,见到的“众山却是此山低”,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如果孤立地去观察,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识别事物的真相。儿童是能够进行比较的,但又往往不善于比较,必须让他们懂得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点,必须在相同的条件和标准下进行。以下例子很能说明“比较法”在解数学题时是何等重要:师徒二人合做某项工程,30天完成。今二人合做12天后,余下工作由师傅一人做,还需24天完工。此工作师徒二人独做各需多少天完成?
这题可把两组条件列式如下:师傅做30天,徒弟做30天,完成全工程;师傅做12+24天,徒弟做12天,完成工程。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师傅6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徒弟18天的工作量,即师傅1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徒弟3天的工作量。所以,师傅独做需30+30÷3=40天完成,徒弟独做需30×3+30=120天完成。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在解题中往往被局部的一片树叶迷惑,导致我们只看到局部,而不能见到整体,造成认识片面性。这就要求儿童学会从部分与整体关系上来分析、判定。例如 ×21+0.125×53这题不能只看到单个的计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对整个式子的观察,心中有了通篇了解,并找出简化运算的突破口。 是7个,0.125就是 。题解如下:
孟郊《勸学》中有诗句“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可见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有果无因的现象是没有的。在数学解题时,我们分析题意,可以从变化的结果找出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入手,从而获得解题方法。举个例子,甲乙两队人数的比是7∶8,如果从甲队派30人去乙队,那么甲乙两队人数比是2∶3,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
从题中很容易发现,甲乙两队原来人数比是7∶8,后来变为2∶3,什么原因造成这个比的变化,这样自然找出是因为从甲队派30人去乙队,由其打开解题的突破口。
由以上列举种种事例可见,利用辩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大有益处,它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另一方面,我们反过来还可以利用学习数序等各科知识,从小就更好地学习一些辩证法,让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就能辩证看问题,并能更加科学地指导他们认识、探索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