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哲学思辨方法,从武打影视视域,从武术的技击、道德、艺术层面审视武术人文教育内涵。研究表明:武术技击蕴涵的人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阴阳思想的运用,体现了“以巧胜拙”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文精神;武术道德教育从伦理学出发,彰显了习武之人更注重“侠义”、遵守“信诺”、凸显“勇敢”、倡导“和谐”的人文精神;武术艺术教育以中华审美文化为基调,体现了武术的审美意象、生命意境以及既彰显武力又解构暴力的和合生存策略。在“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号角下,对于传承中华武术、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培育高尚的人文素养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武打影视;武术技击;武术道德;武术艺术;人文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8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23-04
中国武术与影视艺术的有机结合缔造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武打影视。多年来,《少林寺》、《霍元甲》、《黄飞鸿》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武打影视可谓家喻户晓,令人津津乐道。人们在欣赏精彩夺目的武打画面时,更为其内蕴的武术人文精神所感染。因而,武打影视不仅有力地提升了武术的艺术价值,大大拓宽了武术的传播路径,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而且光大了武术人文精神,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武打影视通过精彩的武术技击画面、精湛的武术技艺展示、多变的江湖风云意象,塑造了一个个侠肝义胆、忠信仁勇的英雄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等都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
1武打影视中的武术技击思想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打影视以武术动作为素材,自然脱离不开武术技击的呈现,从而折射出特有的中华人文思想。这也恰恰正是中国的武打影视不同于英国的侠盗片、美国的西部片等关键所在。
打、踢、拿、靠、摔等武术技击元素构成了武打影视所必需的动作素材。众所周知,武术博大精深,门派林立,拳种迥异,因而即使是同样的技法要素在不同类拳种中呈现方式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武打影视片,传递着不同思想主旨的人文精神。比如,《少林寺》、《精武门》中的武打场景体现了勇猛迅捷、硬攻直取的武术技击风格,一展“外家拳”的阳刚风范,彰显了中国文化豪迈豁达、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太极张三丰》、《太极宗师》等以武术的重要拳种“太极拳”为主线,通过武技上的引化拿发、顺势借力等巧劲运用体现了“内家拳”的阴柔之韵,彰显了中国文化含蓄、内敛、尚巧、重柔的人文思想。
武打影视中的武术技击动作经影视艺术加工,既体现了攻防技击的武术本质,又消解了暴力色彩,呈现出一种人文精神美韵。打斗双方的动作设计也基本按照武术技法中的攻防、进退、刚柔、虚实、屈伸、含展、开合、吞吐等运动规律而展示,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消长平衡的辩证思想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传统文化精髓。武术技击中的“引进落空”、“随曲就伸”、“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技法原则彰显了“以弱胜强”、“以巧胜拙”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中华人文思想。
2武打影视中武术伦理道德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同样,武术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伦理道德规范称为武术道德,简称“武德”。武打影视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以仁义刚健、德艺双馨令人尊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道德品质修养的人文精神。
1武术道德与武术技击的二律背反
武术滥觞于先民们的生存需要,催发于冷兵器时期的古代战争,因而决定了“攻防技击”的本质属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力”的强势,尤其在先民初期,对“武力”的崇拜甚至成为时人的风尚。然而,当“武力”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客观存在时,提升习武之人的思想境界以规范武术技击的滥用,维护群体乃至社会的和谐成为武术发展之必须。于是,武术界的一些门规戒约等成为择徒的标准、武术比武较技时的禁击部位和禁用技法等都成为了武德的规范举措,竭力在弱化、规避、消解“武力”。因而,武德一方面规范技击的运用,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武力。可以说,正是武术技击成就了武术道德的历史生成,又在一种阴阳合体与对立统一的二律背反的态势下维系着武术的和谐发展。这种二律背反的思想恰恰体现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武术”所具有的阴阳对立统一的一致性。“武德”的思想根底源于中华文化的伦理思想,它既脱离不开公民大众的思想道德框架,又有自身特殊的精神内涵。武打影视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文化选择,揭示了武术文化深层的伦理价值,透视出中华民族文明仁义的人文精神。
2.2“侠义精神”是武术道德最深层的人文积淀
“侠义精神”是武术深层的人文内涵,是“侠者人格精神经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武术文化意象,是武术审美文化的精神特质”。从武打影视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思想主旨大都体现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而最终正义必胜,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义”的精神内核,体现了武术特有的“侠义精神”。
武打影视中透视出习武之人重“义”的人文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民族内部。面对邪恶不法之徒,习武之人见义勇为、惩恶扬善,为维护社会和谐而采取的“侠义”行径。民族之间。表现出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并随时为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民族“大义”精神。当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武术界仁人志士以“铁肩担道义”的“侠义精神”寄予了“忠义”的爱国思想。那种“舍生取义”的大丈夫行径,是中华民族英雄气节和正义精神的体现。《霍元甲》、《黄飞鸿》等以爱国主义思想为主题,将霍元甲、陈真、黄飞鸿等一个个侠肝义胆、忠义仁勇的爱国英雄刻画得淋漓尽致,彰显了习武之人精忠报国的拳拳爱国之情,给人带来一种武打影视中特有的审美体验。屈原《九歌·国殇》所发出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正谱写了一曲“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侠者悲歌。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武林中人侠肝义胆的写照,武打影视所折射的武林人物形象往往体现出武者“勇猛”的胆略心志,体现了武术道德中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知死不辟,勇也。”《史记·太史公本纪》:“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这些都是对“勇”的思想诠释。当正义受到污熏,民族尊严受到践踏,武林豪杰敢于挺身而出,并采取坚决、果断、勇敢的侠者行径,勇往直前,不怕艰难险阻,不顾个人安危,为维护正义行径,捍卫民族尊严,甚至流血牺牲也毫不畏惧。如《霍元甲》中对“津门大侠”霍元甲的精神刻画,表现出了对外国大力士嚣张气焰的临危不惧,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彰显,折射出中国人威武不屈的“勇”的人格品质。这种“勇”反映在武打影视中又与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小人行径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自强不息的“勇者”精神。“见义勇为”体现了武术道德中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
伴随着“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呼声,作为千百年来积淀的武术“侠义精神”,在历史的国难当头之际都充当了凝聚中国大众民心的“强心剂”。当这种精神通过武打影视这一特殊的载体的历史再现呈现给大众之际,那种对侠者的赞叹、对民族力量的震撼、对侠义精神的敬仰都内化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尊、自强精神的自觉提升,显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
2.3“守信承诺”是武术道德中的立身之本
著名武术家佟忠义在《武士须知》中说:“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徳之源,昔季布一诺,楚人许以千金;关公三约,匹马终于归汉。可见古人于守信赴义之道,虽利诱势胁,不能变其志也。”武打影视展示了侠者“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的铮铮铁骨,体现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铿锵行径,透视出中华文化“守信承诺”的传统美德和人文思想。较技双方不管输赢,都会做到“言而有信”,遵守承诺,否则将难以立身江湖。“活跃在风云多变的江湖世界,侠者正是以‘诚信’这一道义精神进行着自我行为的约束和肝胆相照的交往。”这也是我们立身于世的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则。《荀子·富国》“已诺不信则兵弱”及《礼记·经解第二十六》“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等等,都体现了“信”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诚信”关切到人际交往中的人格信誉,是彼此坦诚交往的心理基础,是置身社会的立身之本。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诚信”危机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武打影视中塑造的武术人物守信承诺、一诺千金的仗义豪举无疑会给大众带来深深的启示。
2.4“追求和谐”是武术道德的人文精神旨归
“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始终恪守着“和为贵”的人生信条,以“和”为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汉代硕儒董仲舒认为“天地之美莫大于和”。武打影视所折射的文化内涵之一就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如《英雄》中,一个大大的“和”字升华了人物形象,提升了电影的深度。
武术道德透视出中华民族自古以“和”为贵、以整体性的民族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是当今“和谐社会”理念的影射,对当代人无疑具有思想启迪与教育价值。
3武打影视中武术艺术教育思想
武术是中华审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给人带来诗情画意的审美愉悦。诚如当代著名武术家蔡龙云所说:“武术运动创始以来,始终是从‘技击’、‘舞蹈’这两个方面在发展,因此我们看武术,必须从它的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看。”由此,武术的艺术性潜质,再加上影视本身的艺术色彩,武打影视展示的武术艺术风采不言而喻。
3.1不同风格的武打影视折射出不同的武术艺术风采
影视是生活的视窗,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武打影视的历史生成同样紧扣时代脉搏。1928年由香港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火烧红莲寺》,开创了中国武侠片之先河,中国武术与影视的首度联姻,引起业界的强烈反响。如果说武打影视在形成初期还仅处于一种新的影视艺术模式的尝试阶段,那么随后的发展则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武打影视艺术。
20世纪60年代末,李小龙以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将武术的技击本色通过影视荧屏诠释得淋漓尽致。《唐山大兄》、《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等力作通过李小龙精干强健的身姿、无与伦比的技击展示了人体健力之美、武术技击之美、武术精神之美,充分体现了“技击武术”的魅力风采,给人带来撼人心魄的艺术享受。
随后崛起的香港武打影星成龙以幽默诙谐的武术动作,彰显了“灵、巧、活、变”的武术技法特色和“趣味武术”的艺术格调。《醉拳》、《我是谁》等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欢快愉悦、刺激新异、巧夺天工的武打影视艺术风格,展示了武术的趣味性、娱乐性风采。
随之,作为5届全国全能冠军的李连杰以其标准规范、俊逸潇洒的武术动作,彰显了形神兼备、内外合一、高难美新的武术艺术风范。《黄飞鸿》、《霍元甲》等同时贯注了爱国主义情结,以“现代武术”的艺术风采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21世纪初,在高科技浪潮的冲击下,《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一部部武打商业大片充分利用影视“蒙太奇”影像,将武术艺术升华,充满了“科幻武术”的憧憬。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将中国艺术的写意手法贯注其中,给人们带来玄虚、刺激、炫目的视觉盛餐和时空交叉的审美意象,从较深层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张力和武术艺术的深化。
3.2高科技成为新时期提升武术艺术的催化剂
现代高科技推进了武打影视的艺术化发展,一方面使观众获得身体上的放松,精神上的松弛,心情上的愉悦;另一方面,从较深层面反衬中华文化和武术人文精神。如《英雄》壮观宏伟的场景、妍丽的色彩搭配、含蓄的写意手法把武术与艺术结合得令观者大饱眼福。纵观中国武打影视的发展历程,从一招一式的拳打脚踢到充满神秘色彩的嬗变,武术艺术化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直板叙事手法,进入了一种精神意识的境界提升。 武打影视经过高科技手段和影视“蒙太奇”影像运用,将武术动作的造型美和表意性融合一起上升到了艺术层面,减少了血腥,弱化了暴力,让观众在更深层次理解角色形象的同时,也欣赏到一种所谓“暴力美学”的壮美。轻松和谐的氛围淡化了打斗的杀气;原本凶残的搏杀得到唯美化处理;肝胆热血、柔情侠骨的英雄人物的刻画等都给人们带来一种浪漫主义英雄情怀和人文精神。
武打影视中对技击水平高低的评价往往并不直接表现为身体接触的血腥厮杀,而是通过穿山越涧、翻屋登高来体现武术轻功的高低;通过动作的动迅静定体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武术艺术风采;通过动作瞬间的迅捷完成已决胜负,避免了血腥搏杀,体现了“高手不带形,带形必不赢”的拳理;通过模拟动物的神态体现武术艺术的审美意象等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为现代人构筑了精神匮乏、信仰缺失、思想困惑的家园。武打影视通过荧屏展示了武术艺术化风采,给观众带来一个全新的武术形象,富有一定的文化艺术色彩。对于培育大众的武术审美情趣、武术艺术修养、武术人文素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
4结论
武打影视是以武术为载体,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一扇窗口。它通过影视影像,带给观众一个扣人心弦、风云多变、奇诈怪异、柔情侠骨的“江湖”意象,从武术技击、武术道德、武术艺术的不同层面透视出隽永深长的中国武术人文精神,其基本的人文思想彰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和民族情结的体现。通过武打影视这一特殊的平台,对于提高人们对武术文化内涵的认识、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刚,殷优娜.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武侠审美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4).
[2]佟忠义.武士须知[M].《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2.
[3]蔡龙云.从擒拿法与剑舞来看武术运动的技击性与艺术性[C].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5.
[4]贺业志.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的宣传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3):16-18.
[5]李守培.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1):35-40.
[6]孙刚.从“暴力美学”视域审视武术技击美的心理归因及和谐思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317-321.
关键词:武打影视;武术技击;武术道德;武术艺术;人文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8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23-04
中国武术与影视艺术的有机结合缔造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武打影视。多年来,《少林寺》、《霍元甲》、《黄飞鸿》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武打影视可谓家喻户晓,令人津津乐道。人们在欣赏精彩夺目的武打画面时,更为其内蕴的武术人文精神所感染。因而,武打影视不仅有力地提升了武术的艺术价值,大大拓宽了武术的传播路径,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而且光大了武术人文精神,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武打影视通过精彩的武术技击画面、精湛的武术技艺展示、多变的江湖风云意象,塑造了一个个侠肝义胆、忠信仁勇的英雄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等都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
1武打影视中的武术技击思想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打影视以武术动作为素材,自然脱离不开武术技击的呈现,从而折射出特有的中华人文思想。这也恰恰正是中国的武打影视不同于英国的侠盗片、美国的西部片等关键所在。
打、踢、拿、靠、摔等武术技击元素构成了武打影视所必需的动作素材。众所周知,武术博大精深,门派林立,拳种迥异,因而即使是同样的技法要素在不同类拳种中呈现方式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武打影视片,传递着不同思想主旨的人文精神。比如,《少林寺》、《精武门》中的武打场景体现了勇猛迅捷、硬攻直取的武术技击风格,一展“外家拳”的阳刚风范,彰显了中国文化豪迈豁达、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太极张三丰》、《太极宗师》等以武术的重要拳种“太极拳”为主线,通过武技上的引化拿发、顺势借力等巧劲运用体现了“内家拳”的阴柔之韵,彰显了中国文化含蓄、内敛、尚巧、重柔的人文思想。
武打影视中的武术技击动作经影视艺术加工,既体现了攻防技击的武术本质,又消解了暴力色彩,呈现出一种人文精神美韵。打斗双方的动作设计也基本按照武术技法中的攻防、进退、刚柔、虚实、屈伸、含展、开合、吞吐等运动规律而展示,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消长平衡的辩证思想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传统文化精髓。武术技击中的“引进落空”、“随曲就伸”、“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技法原则彰显了“以弱胜强”、“以巧胜拙”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中华人文思想。
2武打影视中武术伦理道德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同样,武术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伦理道德规范称为武术道德,简称“武德”。武打影视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以仁义刚健、德艺双馨令人尊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视道德品质修养的人文精神。
1武术道德与武术技击的二律背反
武术滥觞于先民们的生存需要,催发于冷兵器时期的古代战争,因而决定了“攻防技击”的本质属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力”的强势,尤其在先民初期,对“武力”的崇拜甚至成为时人的风尚。然而,当“武力”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客观存在时,提升习武之人的思想境界以规范武术技击的滥用,维护群体乃至社会的和谐成为武术发展之必须。于是,武术界的一些门规戒约等成为择徒的标准、武术比武较技时的禁击部位和禁用技法等都成为了武德的规范举措,竭力在弱化、规避、消解“武力”。因而,武德一方面规范技击的运用,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武力。可以说,正是武术技击成就了武术道德的历史生成,又在一种阴阳合体与对立统一的二律背反的态势下维系着武术的和谐发展。这种二律背反的思想恰恰体现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武术”所具有的阴阳对立统一的一致性。“武德”的思想根底源于中华文化的伦理思想,它既脱离不开公民大众的思想道德框架,又有自身特殊的精神内涵。武打影视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文化选择,揭示了武术文化深层的伦理价值,透视出中华民族文明仁义的人文精神。
2.2“侠义精神”是武术道德最深层的人文积淀
“侠义精神”是武术深层的人文内涵,是“侠者人格精神经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武术文化意象,是武术审美文化的精神特质”。从武打影视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思想主旨大都体现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而最终正义必胜,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义”的精神内核,体现了武术特有的“侠义精神”。
武打影视中透视出习武之人重“义”的人文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民族内部。面对邪恶不法之徒,习武之人见义勇为、惩恶扬善,为维护社会和谐而采取的“侠义”行径。民族之间。表现出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并随时为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民族“大义”精神。当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武术界仁人志士以“铁肩担道义”的“侠义精神”寄予了“忠义”的爱国思想。那种“舍生取义”的大丈夫行径,是中华民族英雄气节和正义精神的体现。《霍元甲》、《黄飞鸿》等以爱国主义思想为主题,将霍元甲、陈真、黄飞鸿等一个个侠肝义胆、忠义仁勇的爱国英雄刻画得淋漓尽致,彰显了习武之人精忠报国的拳拳爱国之情,给人带来一种武打影视中特有的审美体验。屈原《九歌·国殇》所发出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正谱写了一曲“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侠者悲歌。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武林中人侠肝义胆的写照,武打影视所折射的武林人物形象往往体现出武者“勇猛”的胆略心志,体现了武术道德中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知死不辟,勇也。”《史记·太史公本纪》:“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这些都是对“勇”的思想诠释。当正义受到污熏,民族尊严受到践踏,武林豪杰敢于挺身而出,并采取坚决、果断、勇敢的侠者行径,勇往直前,不怕艰难险阻,不顾个人安危,为维护正义行径,捍卫民族尊严,甚至流血牺牲也毫不畏惧。如《霍元甲》中对“津门大侠”霍元甲的精神刻画,表现出了对外国大力士嚣张气焰的临危不惧,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彰显,折射出中国人威武不屈的“勇”的人格品质。这种“勇”反映在武打影视中又与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小人行径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自强不息的“勇者”精神。“见义勇为”体现了武术道德中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
伴随着“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呼声,作为千百年来积淀的武术“侠义精神”,在历史的国难当头之际都充当了凝聚中国大众民心的“强心剂”。当这种精神通过武打影视这一特殊的载体的历史再现呈现给大众之际,那种对侠者的赞叹、对民族力量的震撼、对侠义精神的敬仰都内化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尊、自强精神的自觉提升,显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
2.3“守信承诺”是武术道德中的立身之本
著名武术家佟忠义在《武士须知》中说:“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徳之源,昔季布一诺,楚人许以千金;关公三约,匹马终于归汉。可见古人于守信赴义之道,虽利诱势胁,不能变其志也。”武打影视展示了侠者“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的铮铮铁骨,体现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铿锵行径,透视出中华文化“守信承诺”的传统美德和人文思想。较技双方不管输赢,都会做到“言而有信”,遵守承诺,否则将难以立身江湖。“活跃在风云多变的江湖世界,侠者正是以‘诚信’这一道义精神进行着自我行为的约束和肝胆相照的交往。”这也是我们立身于世的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则。《荀子·富国》“已诺不信则兵弱”及《礼记·经解第二十六》“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等等,都体现了“信”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诚信”关切到人际交往中的人格信誉,是彼此坦诚交往的心理基础,是置身社会的立身之本。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诚信”危机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武打影视中塑造的武术人物守信承诺、一诺千金的仗义豪举无疑会给大众带来深深的启示。
2.4“追求和谐”是武术道德的人文精神旨归
“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始终恪守着“和为贵”的人生信条,以“和”为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汉代硕儒董仲舒认为“天地之美莫大于和”。武打影视所折射的文化内涵之一就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如《英雄》中,一个大大的“和”字升华了人物形象,提升了电影的深度。
武术道德透视出中华民族自古以“和”为贵、以整体性的民族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是当今“和谐社会”理念的影射,对当代人无疑具有思想启迪与教育价值。
3武打影视中武术艺术教育思想
武术是中华审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给人带来诗情画意的审美愉悦。诚如当代著名武术家蔡龙云所说:“武术运动创始以来,始终是从‘技击’、‘舞蹈’这两个方面在发展,因此我们看武术,必须从它的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看。”由此,武术的艺术性潜质,再加上影视本身的艺术色彩,武打影视展示的武术艺术风采不言而喻。
3.1不同风格的武打影视折射出不同的武术艺术风采
影视是生活的视窗,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武打影视的历史生成同样紧扣时代脉搏。1928年由香港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火烧红莲寺》,开创了中国武侠片之先河,中国武术与影视的首度联姻,引起业界的强烈反响。如果说武打影视在形成初期还仅处于一种新的影视艺术模式的尝试阶段,那么随后的发展则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武打影视艺术。
20世纪60年代末,李小龙以其精湛的武术技艺将武术的技击本色通过影视荧屏诠释得淋漓尽致。《唐山大兄》、《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等力作通过李小龙精干强健的身姿、无与伦比的技击展示了人体健力之美、武术技击之美、武术精神之美,充分体现了“技击武术”的魅力风采,给人带来撼人心魄的艺术享受。
随后崛起的香港武打影星成龙以幽默诙谐的武术动作,彰显了“灵、巧、活、变”的武术技法特色和“趣味武术”的艺术格调。《醉拳》、《我是谁》等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欢快愉悦、刺激新异、巧夺天工的武打影视艺术风格,展示了武术的趣味性、娱乐性风采。
随之,作为5届全国全能冠军的李连杰以其标准规范、俊逸潇洒的武术动作,彰显了形神兼备、内外合一、高难美新的武术艺术风范。《黄飞鸿》、《霍元甲》等同时贯注了爱国主义情结,以“现代武术”的艺术风采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21世纪初,在高科技浪潮的冲击下,《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一部部武打商业大片充分利用影视“蒙太奇”影像,将武术艺术升华,充满了“科幻武术”的憧憬。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将中国艺术的写意手法贯注其中,给人们带来玄虚、刺激、炫目的视觉盛餐和时空交叉的审美意象,从较深层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张力和武术艺术的深化。
3.2高科技成为新时期提升武术艺术的催化剂
现代高科技推进了武打影视的艺术化发展,一方面使观众获得身体上的放松,精神上的松弛,心情上的愉悦;另一方面,从较深层面反衬中华文化和武术人文精神。如《英雄》壮观宏伟的场景、妍丽的色彩搭配、含蓄的写意手法把武术与艺术结合得令观者大饱眼福。纵观中国武打影视的发展历程,从一招一式的拳打脚踢到充满神秘色彩的嬗变,武术艺术化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直板叙事手法,进入了一种精神意识的境界提升。 武打影视经过高科技手段和影视“蒙太奇”影像运用,将武术动作的造型美和表意性融合一起上升到了艺术层面,减少了血腥,弱化了暴力,让观众在更深层次理解角色形象的同时,也欣赏到一种所谓“暴力美学”的壮美。轻松和谐的氛围淡化了打斗的杀气;原本凶残的搏杀得到唯美化处理;肝胆热血、柔情侠骨的英雄人物的刻画等都给人们带来一种浪漫主义英雄情怀和人文精神。
武打影视中对技击水平高低的评价往往并不直接表现为身体接触的血腥厮杀,而是通过穿山越涧、翻屋登高来体现武术轻功的高低;通过动作的动迅静定体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武术艺术风采;通过动作瞬间的迅捷完成已决胜负,避免了血腥搏杀,体现了“高手不带形,带形必不赢”的拳理;通过模拟动物的神态体现武术艺术的审美意象等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为现代人构筑了精神匮乏、信仰缺失、思想困惑的家园。武打影视通过荧屏展示了武术艺术化风采,给观众带来一个全新的武术形象,富有一定的文化艺术色彩。对于培育大众的武术审美情趣、武术艺术修养、武术人文素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
4结论
武打影视是以武术为载体,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一扇窗口。它通过影视影像,带给观众一个扣人心弦、风云多变、奇诈怪异、柔情侠骨的“江湖”意象,从武术技击、武术道德、武术艺术的不同层面透视出隽永深长的中国武术人文精神,其基本的人文思想彰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和民族情结的体现。通过武打影视这一特殊的平台,对于提高人们对武术文化内涵的认识、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刚,殷优娜.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武侠审美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4).
[2]佟忠义.武士须知[M].《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2.
[3]蔡龙云.从擒拿法与剑舞来看武术运动的技击性与艺术性[C].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5.
[4]贺业志.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的宣传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3):16-18.
[5]李守培.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1):35-40.
[6]孙刚.从“暴力美学”视域审视武术技击美的心理归因及和谐思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3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