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华:把根留住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29118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陈清华见面,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什么好写的,在偏远的乡村学校默默奉献的老师太多,他们都做得比我好。”
  接着,他对记者讲述了同事张乃年、任鑫等人如何坚守在农村学校教书育人的事迹,而对于自己,他不愿多谈。他说了一句大实话:“如果没有在大山里呆过,也许我也不会坚守。进了山,我感受到农民老表的勤劳与坚韧、淳朴与善良,深深地了解山民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心情,感到那是一个值得去奉献的地方。”
  陈清华永远都是那么低调,那么朴实谦虚。1987年,他高中毕业后在遂川县西部地区条件最好的大汾中学任教务干事,后来他听说离县城70多公里的滁洲乡比大汾镇更缺老师,就主动要求去滁洲中心小学当老师。其后,他又主动要求到条件更为艰苦的滁洲村小、下秋教学点任教。1996年他调入更为偏僻的上坳小学,还劝说妻子放弃生意很好的服装店,和他一起进山,当一名每月只有150元补贴的合同教师。为了山区的孩子,他一步一步走向大山深处。
  2002年《江西教育》第13~14期刊发长篇通讯《罗霄山里红豆杉》,详细报道了陈清华扎根山区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大山深处教书,条件十分艰苦,他和妻子共同承担了教师、保姆和工友三个角色。学校条件简陋,他就因陋就简地开展“形象教学”,拓展孩子的视野,自制了几十件音乐、美术、体育教具。多年来,上坳小学的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
  上级领导考虑陈清华长期扎根深山,又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业绩,想把他调入县城学校执教,他婉言谢绝了。
  2005年至2006年,陈清华在南昌大学脱产进修结业后,又有一些单位想要他,而且有些部门还是比较“吃香”的,他不为所动,执意回到了上坳小学教书。
  陈清华还广泛对外联系,引进志愿者来此执教。2008年2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了“爱心天使”小分队,无私帮助上坳小学的孩子们,每个孩子每学期都能够得到“爱心天使”资助的100元钱。2008年暑假小分队组织了10名志愿者,冒着酷暑来到上坳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系列活动,为这所山村小学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陈清华时常带着一颗感恩大山的心对人说,大山里农民非常厚道。每当我下山挑粮上山碰到山民时,他们会抢着给我挑一肩;有的村民会走几十里山路给我送来新鲜蔬菜。特别难忘的是2008年那场雪灾,教室成了“鱼塘”,学校也断了电,村民的房子也遭破坏,可正月十五这一天,村民们顾不上检修自己的房子,先来到学校义务检漏盖瓦、维修房顶、拉电线通电,我深深地爱着这里的山民。
  这就是陈清华老师坚守大山的理由!这棵坚韧顽强的红豆杉把根深深地扎在罗霄山的深处!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位大山的儿子。陈清华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2009年10月应邀赴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观礼活动。遂川县教育局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组织县城中小学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徒步来到海拔700多米高的上坳小学,亲身感受陈清华老师工作、生活的环境。这些青年教师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纷纷表示要学习陈清华扎根山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其他文献
《江西教育》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创办的第一份期刊。从1950年创刊至今,她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教师在她的滋养下健康成长,从而培养出无数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为红土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应运而生,在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    60年前的今天,江西全境刚刚获得解放,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就十分重视教育宣传工作。1950年4月,省教育厅召开第一届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各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其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的同时也往往中被他国认为一个是一个强大的政治
大运河在淮安境内的河段为淮扬运河淮安段,流经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盱眙县等四区一县.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凿隋唐运河,再
期刊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为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曾曙春于1982年开始了“农村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整体教学改革实验”。1988年在总结这项教改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他编写的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教科书,经省级审查正式出版试用。  1996年,《江西教育》用17个页码,21帧照片的篇幅,编发了“资溪小语‘能力训练’实验专题报道”,并在首页刊发了评论员文章《为教育局长
期刊
1986年,《江西教育》第11期刊登了《好一朵山茶花——记我的同事、山村优秀女教师钱茶花》一文。自此,钱茶花这个名字开始家喻户晓。掐指一算,24年过去了,当年的女教师现在怎么样呢?恰逢《江西教育》创刊60年之际,我们又采访了钱茶花。  当年二十七八的大姑娘现即将退休,说明来意后,钱茶花对当年的事仍然非常有感触。“我出生在赣北地区的一座大山里。20世纪80年代,村庄上有八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因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