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未来的竞争,高职院校必须解决构建核心能力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及要素,然后指出高职院校应当对自身的竞争力进行识别与评价,最后重点分析了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力 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宋文光(1964- ),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工程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统计教学与理论研究。(北京 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037-02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跨越式的发展,已达到一千多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在实现了规模与速度的发展之后,面临着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寻找和培育自身的竞争力。王前新教授率先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高职院校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如何识别和评价,又该如何培育,本文基于此作了一些探讨。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及要素
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拥有的内外资源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现有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现有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专业(群)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等要素;竞争潜力则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领导团队、管理机制、学校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等要素,竞争潜力要素更能为高职院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现有竞争实力的各个要素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建设和重点实行改革的方面,它决定了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优势,体现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硬件”层次。竞争潜力的各个要素则关系到高职院校未来长期的竞争力,它深刻影响和制约了核心竞争力“硬件”的发展,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软件”层次。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软硬兼施”,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来讲,核心竞争力的“软件”才是“核心中的核心”。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
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办学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在高职院校中,从办学主体来讲,既有公办高职、行业办高职,也有民办高职;从办学演变来看,既有老专科、老职业院校,也有中专升格的院校;从与经济建设结合来看,既有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也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类型各异的高职院校决定了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各有不同。某所特定的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可能仅体现在核心竞争力“硬件”或“软件”的某几个要素上。高职院校在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之前,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条件,与同类院校对比,找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评价,然后再扬长避短,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在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的软评价方法,对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逐一进行评价。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评价,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了解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究竟在哪方面,使得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的放矢,按照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从基层结构抓起,弥补缺失,选择恰当的构建核心策略,脚踏实地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从核心竞争软实力(办学理念、战略定位、办学机制、领导团队、管理机制、学校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等)和硬实力(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等)两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组集合体,但并非以上两个方面若干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有机整合、整体优化的结果。总体上来说,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来培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战略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办什么样的有别于他校的学校和怎样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的理性认识和哲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的灵魂。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高职学校定位主要包括水平定位和特色定位。水平定位,就是要办成何种层次的学校。特色定位就是指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办学内涵,能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这一点尤为重要。如能有效地把握高职院校办学的具体内涵,就能针对现实的环境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合作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结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群构建时,要对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估,结合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自身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进而制定自身专业群的发展策略。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在专业群中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通过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由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结构。在专业群设置时,要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师资队伍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方式来设置。
4.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在课程开发时可以借鉴加拿大CBE的DACUM课程开发方法、德国的BAG分析法、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分析法等,针对学校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学习情景和学习任务,构建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实行课程结构改革,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块。当前我国高职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关键是如何采用模块课程构建适于我国国情的课程结构模式,否则很难突破学科模式下的老三段式课程结构。第三,改革课程教学的实施方式。高职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在多种课程形式中,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
5.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水平是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完善结构、提高水平和整体素质,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校企合作共建三个团队,即共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的领导、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业建设的专家团队;共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企双方的管理人员组成的适应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特点的学生教育管理团队。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建设的薄弱环节。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时候,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设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建设了一批模拟真实生产场景、生产实用合格产品的教学工厂、教学车间,其中的服装加工车间,引进国外的无接触测量、数码印花等服装高端研发设备以及配套的软件,与雷蒙时装公司共同建设了年产5万套西服的生产线,生产运作、产品研发、产品销售由雷蒙公司和学校共同负责,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生产线上工作,实现了与现场的零距离对接。
6.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注重制度创新,探索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办好一所高职院校,关键在于如何进人、如何留人、如何用人。人才是发展之本,高职院校要坚定地创新人事制度这一关键性制度,从行政主导走向学术主导,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制度。建立教员培训和专能提升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营造宽松的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存、发展的学术环境。例如,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学院就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学院,提出“六超越”的培训原则,实行“822”培训计划,让每位教员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做到教员能力“无货架寿命”。
高职院校也要注重管理创新,实施和推广新的管理模式。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企业化的管理在目前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从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出发,实行管理模式的改革。要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使管理重心下移,使分院(系部)成为办学实体。要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人员的总数控制在教师人数的10%,突出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营造“行政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围着能力转”的管理氛围,提高管理效益。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硬件方面,也包括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创新、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等软件方面。核心竞争力从识别到构建、再到培育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漫长过程,需要高职院校行为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抓住机遇,在已有的竞争实力基础上逐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在竞争对手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使其处于创新和发展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浅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陈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学术交流,2004(7).
[3]许桂清,等.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3(3).
[4]翁永忠.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6).
[5]李平,宋建军.以科学发展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7(33).
[6]张武超,齐宪代.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力 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宋文光(1964- ),女,河北邯郸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工程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统计教学与理论研究。(北京 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037-02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几年跨越式的发展,已达到一千多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在实现了规模与速度的发展之后,面临着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之间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寻找和培育自身的竞争力。王前新教授率先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高职院校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如何识别和评价,又该如何培育,本文基于此作了一些探讨。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及要素
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拥有的内外资源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现有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现有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专业(群)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等要素;竞争潜力则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领导团队、管理机制、学校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等要素,竞争潜力要素更能为高职院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现有竞争实力的各个要素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建设和重点实行改革的方面,它决定了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优势,体现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硬件”层次。竞争潜力的各个要素则关系到高职院校未来长期的竞争力,它深刻影响和制约了核心竞争力“硬件”的发展,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软件”层次。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软硬兼施”,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来讲,核心竞争力的“软件”才是“核心中的核心”。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
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办学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在高职院校中,从办学主体来讲,既有公办高职、行业办高职,也有民办高职;从办学演变来看,既有老专科、老职业院校,也有中专升格的院校;从与经济建设结合来看,既有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也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类型各异的高职院校决定了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各有不同。某所特定的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可能仅体现在核心竞争力“硬件”或“软件”的某几个要素上。高职院校在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之前,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条件,与同类院校对比,找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评价,然后再扬长避短,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在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的软评价方法,对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逐一进行评价。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评价,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了解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究竟在哪方面,使得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的放矢,按照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从基层结构抓起,弥补缺失,选择恰当的构建核心策略,脚踏实地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从核心竞争软实力(办学理念、战略定位、办学机制、领导团队、管理机制、学校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等)和硬实力(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等)两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组集合体,但并非以上两个方面若干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有机整合、整体优化的结果。总体上来说,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来培育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1.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战略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办什么样的有别于他校的学校和怎样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的理性认识和哲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的灵魂。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高职学校定位主要包括水平定位和特色定位。水平定位,就是要办成何种层次的学校。特色定位就是指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办学内涵,能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这一点尤为重要。如能有效地把握高职院校办学的具体内涵,就能针对现实的环境和学校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合作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结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群构建时,要对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估,结合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自身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进而制定自身专业群的发展策略。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在专业群中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通过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由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结构。在专业群设置时,要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师资队伍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方式来设置。
4.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在课程开发时可以借鉴加拿大CBE的DACUM课程开发方法、德国的BAG分析法、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分析法等,针对学校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学习情景和学习任务,构建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实行课程结构改革,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块。当前我国高职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关键是如何采用模块课程构建适于我国国情的课程结构模式,否则很难突破学科模式下的老三段式课程结构。第三,改革课程教学的实施方式。高职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在多种课程形式中,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
5.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水平是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何完善结构、提高水平和整体素质,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校企合作共建三个团队,即共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的领导、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业建设的专家团队;共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企双方的管理人员组成的适应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特点的学生教育管理团队。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很多高职院校建设的薄弱环节。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时候,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设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建设了一批模拟真实生产场景、生产实用合格产品的教学工厂、教学车间,其中的服装加工车间,引进国外的无接触测量、数码印花等服装高端研发设备以及配套的软件,与雷蒙时装公司共同建设了年产5万套西服的生产线,生产运作、产品研发、产品销售由雷蒙公司和学校共同负责,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生产线上工作,实现了与现场的零距离对接。
6.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注重制度创新,探索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办好一所高职院校,关键在于如何进人、如何留人、如何用人。人才是发展之本,高职院校要坚定地创新人事制度这一关键性制度,从行政主导走向学术主导,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制度。建立教员培训和专能提升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营造宽松的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生存、发展的学术环境。例如,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学院就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学院,提出“六超越”的培训原则,实行“822”培训计划,让每位教员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做到教员能力“无货架寿命”。
高职院校也要注重管理创新,实施和推广新的管理模式。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企业化的管理在目前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从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出发,实行管理模式的改革。要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使管理重心下移,使分院(系部)成为办学实体。要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人员的总数控制在教师人数的10%,突出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营造“行政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围着能力转”的管理氛围,提高管理效益。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硬件方面,也包括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创新、校园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等软件方面。核心竞争力从识别到构建、再到培育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漫长过程,需要高职院校行为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抓住机遇,在已有的竞争实力基础上逐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在竞争对手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使其处于创新和发展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浅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陈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学术交流,2004(7).
[3]许桂清,等.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实现[J].教育评论,2003(3).
[4]翁永忠.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6).
[5]李平,宋建军.以科学发展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7(33).
[6]张武超,齐宪代.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