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因明与西方哲学之时间观比较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felo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间问题及关于时间流程中的哲学问题,是古今中外无数哲学家极其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了解藏传因明学与西方哲学对时间的基本诠释,来比较的两种时间观的异同。
  关键词:时间;因明学;西方哲学
  一、藏传因明学中对时间的定义
  因明学将时间分为三时,即现在时、过去时和未来时。佛教各宗派对三时有不同的解释,因明作为经量部的思想理论,与唯识宗、中观自续派的观点相同,認为一切存在,包括实有法和常都是在时间中存在的,即“把‘时间’限定在实有的物质概念之中”①。因明学中所谈及的“三时”并非指单纯的时间,而是处于生存与灭亡之中的万事万物之有无状态。因明学认为一切实有法都处于现在时内,三时当中唯有现在时是存在的。理解因明学的这一思想理论,首先要弄清三时的概念及本质。现在时之定义为:生而不灭者,即现实存在而没有灭亡者,如现实存在的万事万物,因而,现在时就是现在物,现在物就是现在时。过去时之定义为:生而已灭者,即曾存在过但因各种因素已经消亡的无物状态,如已被打碎的瓶子和死去人等。未来时之定义为:不生未灭者,即一物虽然满足了生的内因,但由于外因不足而暂时未生,属于常住法,如冬日里洒在土地里的种子,由于外因不足而未能生的无胚芽状态。简而言之,因明学认为三时中只有现在时处于有物状态,是常;而已生已灭的过去时和不生未灭的未来时都处于无物状态,是无常。
  深入理解因明学中的时间,必须明确其在因明学中的定位。因明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所知”,与“有”同义,泛指世间万事万物,一切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对象。所知分为常和实有法,其中实有法与有为法、物、无常及实有物同义,指一切有能量的东西,有生灭,有变化。实有法分色、识、不相应行三种,其中色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物质,识相当于意识,而时间属于非色非识的不相应行之法,它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意识,它是一种非物质非意识的有能量的东西。
  二、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
  时间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一直是个深刻话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6—347)认为时间是造物主根据永恒者的本性创造出来的,是永恒的复制本。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中,唯有现在能准确地描述永恒者,时间便是永恒者的形象。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给时间赋予了明确的定义,即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计算,是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奥古斯丁(354—430)不赞同将时间分为过去、未来和现在,因为他认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而时间是主观心理的体验。在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 认为时间是人的内部的直观条件,其理论取消了时间的实体存在性。黑格尔(1770—1831)认为时间概念的本质为现在,时间应当先从现在得到领会。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站在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的角度去理解时间,使西方哲学增强对时间的思考。海德格尔(1889 —1976)把时间作为存在的本源性。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实现了从流俗的传统时间观到此在的时间观的转换,启示人们应当本真的生存于当下,理想的走向死亡,从而超越凡夫俗子。
  可见,西方哲学从两种角度理解着时间,早期从客体的角度进行理解;后期则从主观角度理解时间。
  三、藏传因明学与西方哲学之时间观的异同
  藏传因明学与西方哲学对时间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第一,二者都承认时间是运动变化的。因明学将时间归为具有能量的实有法,是无常的,永远处于生灭状态之中;历代西方哲学家都承认时间是不能脱离运动和变化的。第二,二者都承认时间具有连续性。因明学中的时间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三时处于连续发展状态,一切存在唯于连续着的时间中存在;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数,并且是连续的(因为运动是连续的)”②。后来的诸多哲学家也承认了他的这一观点。第三,承认未来时和过去时的不存在性。因明学认为现在时是现实存在的,而过去和未来不存在;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把时间分成过去、未来、现在时不准确的,因为未来和过去皆不存在,后来的诸多哲学家都支持他的观点。
  藏传因明学与西方哲学对时间的理解也有不少差异。第一,对时间的定位不同。因明学将时间归为色、识、不相应行之法中的不相应行之法,不承认时间是一种色或识,而是非色非识的实有法;而西方哲学史对时间有两种不同定位: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并没有一种既非客观又非主观的时间。第二,时间的意义不同。因明学中的时间是指时刻处于生灭之中的万物之有无状态;而西方哲学中的时间为计数运动的东西,是心灵的延展。
  注释:
  ①祁顺来.藏传因明通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0年:74
  ②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物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2:127
  参考文献:
  [1]毛尔盖·桑木旦.因明学入门[M].(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
  [2]多识仁波切.藏传佛教认识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
  [3]祁顺来:藏传因明通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0.
  [4]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物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对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和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两家养老机构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养老机构患者50例为观察组,采用
摘要:当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不少问题,如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口语表达力差、自主学习习惯未得到充分培养、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在进入电子传媒、网络时代后,新的学习方式,如慕课(MOOCs)等网络学习对传统的、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以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验土壤,力求探寻一条既能保持学校英语教学的传统优势,又能把原有优势与面临的新情况对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的
目的:分析醋酸甲羟基孕酮联合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奥硝唑联合抗生素的对照组(n=56)以及醋
颜色词是词汇构成的重要部分,颜色词在各个国家的语言当中都有意义扩张的现象。中韩两国颜色词的意义扩张有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探究颜色词意义扩张
一那年,我和爱人携儿子从工作寄居的滇中小城返回家乡大理时,被家乡那素有风花雪月雅称的温馨浪漫和多愁善感的魅力之都震慑,霎时就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与此同时就有点忧伤的
期刊
我的好友文字学家萧启宏先生是这样解释“诗”这个字的:rn诗字从言从寺.言,指语言,诗是语言的艺术品.寺,在这里有几个意思:其一,诗言如寺,有棱有角,是形象思维,不是白话,不能
摘要: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是直接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因。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和动机,重点论述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对策与方法,以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英语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习动机;激发途径  一、动机的含义及组成要素  动机(motivation)是引发和维持人们行动,并使行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
一多年住在一楼破旧的黑古隆冬的房子,突然听妻子的单位要盖新房,而且带有福利性质,当时内心的激动,跟抽彩票中几百万元时的眩晕完全相同。跟我们一样年纪的小职员,都经受着
期刊